劉秉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劉秉忠(1216年-1274年),初名劉侃,法名子聰,字仲晦,號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人 [1],祖籍瑞州。大蒙古國至元代初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
- 劉秉忠出身世宦之家,自幼聰穎,十三歲時入都元帥府為質子,十七歲為邢台節度府令史。
- 之後一度棄官隱居,拜虛照禪師為師。後入大蒙古國忽必烈幕府,以布衣身份參預軍政要務,被稱為「聰書記」。
- 至元元年(1264年),升任光祿大夫、太保,領中書省政事。
- 至元八年(1271年),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 [2]
- 至元十一年(1274年),劉秉忠逝世,年五十九。累贈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常山王,諡號「文正」。
- 劉秉忠活躍於蒙元初期政壇,對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他對元大都的規劃設計,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雛形。
- 劉秉忠兼擅詩文詞曲,有《藏春集》《平沙玉尺經》等傳世。
目錄
基本信息
姓名 劉秉忠
|
別名 劉侃、子聰、聰書記、劉文正、劉文貞
|
字號 字仲晦,號藏春散人
|
民族 漢族
|
官職 光祿大夫、太保
|
爵位 趙國公(贈)→常山王(贈)
|
追贈 推誠協謀同德翊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
|
諡號 文貞→文正
|
出生地 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
|
出生時間 1216年
|
去世時間 1274年
|
所處時代 大蒙古國→元朝
|
主要成就 對元代政治體制、典章制度的奠定發揮了重大作用;規劃北京城
|
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 劉秉忠,字仲晦,初名劉侃,因信佛教改名子聰,任官後而名秉忠。他祖籍瑞州,世為遼朝官宦大族。曾祖父任金朝邢州節度使,家居邢州,所以從他祖父劉澤始為邢州人。
- 劉秉忠自幼聰穎,八歲入學就能日誦文數百言。十三歲在帥府做人質,十七歲為邢台節度使府令史,以便於就近奉養其親。劉秉忠為令史時常鬱鬱不樂,一日感嘆道:「我家世代為官,難道我寧願淪為書記小吏嗎?大丈夫生不逢時,只有隱退以待時而起。」便棄官隱居於武安山中。若干年後,被天寧寺虛照禪師收為徒弟。後又雲遊雲中,留居南堂寺。
- 元世祖即位之前,海雲禪師奉召,路過雲中時聽聞劉秉忠博學多才,邀與同行。劉秉忠拜見元世祖後,元世祖甚為稱讚,多次垂詢。劉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其深入研究《易經》及宋邵雍《經世書》,至於天文、地理、律歷、占卜無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元世祖甚是寵愛,留其身邊供職。後數年因父親去世奔喪回家,元世祖賜金百兩為治葬之用,且遣使送至邢州。服喪期滿,便召還至和林。劉秉忠至和林後上書數千百言。元世祖對他的這番議論,甚為讚賞,均加採納。劉秉忠又上言道:「邢州戶口原有萬餘,自興兵以來都不滿數百,若派真定的張耕、洺水的劉肅這樣的良吏去治理,必定能恢復舊日盛況。」於是朝廷派張耕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副使。不久流民復業,升邢州為順德府。 [3]
從旁建言
- 元憲宗三年(1253年)、元憲宗四年(1254年)和元憲宗九年(1259年),劉秉忠隨元世祖兩次征伐大理和伐宋時,力勸元世祖勿濫殺,所以每克一城都沒有妄戮一人,所至人民全活者不可勝計。
- 中統元年(1260年),元世祖即位,採納劉秉忠的建議,下詔建元紀年,設立中書省和宣撫司。朝廷舊臣、山林隱士都被錄用。劉秉忠雖居於皇帝左右,但仍着舊服,當時人稱他為「聰書記」。 [4]
詔命還俗
- 至元元年(1264年),翰林學士承旨王鶚奏言:「劉秉忠早在陛下即位前,就參與軍國大事,有勞有功。今陛下即位,萬象更新,而劉秉忠仍着舊裝,我等於心不安。應正其衣冠,給以厚爵。」元世祖採納,當天便下詔拜劉秉忠為光祿大夫、太保,參與領導中書省政事,又將翰林侍讀學士竇默的女兒嫁給劉秉忠為妻子,在奉先坊賜他宅第,「以少府宮籍監戶給之」。[5]
功勳卓著
- 劉秉忠受命後以天下為己任,凡國家大小事務,都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深得皇帝寵信。所推薦和提拔的人,後都為名臣。
- 至元三年(1266年),劉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東北設計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規模宏偉,工程浩大,在劉秉忠和張柔、段楨等主持下,進展很快。
- 至元六年(1269年),劉秉忠訂立朝儀,制定官制,朝見皇帝禮節、百官的服飾及俸祿等。
- 至元八年(1271年),劉秉忠建議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蒙古更名為「大元」,忽必烈採納了,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來。
- 劉秉忠還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營建。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大都宮闕建成。 [6]
無疾而卒
-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劉秉忠忽然無病而逝,享年五十九歲。元世祖聞耗驚悼,對群臣說:「秉忠為朕盡忠三十餘年,小心謹慎,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學問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內府錢將其安葬於大都。
- 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世祖追贈劉秉忠為太傅、趙國公,諡號「文貞」。元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元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7] 有元一代,漢人位封三公的,僅有劉秉忠一人而已。
人物成就
- 劉秉忠學問功底深厚,是一位著名的學者、詩人和散曲家,自號藏春散人,每以吟詠自適。
- 劉秉忠的詞、曲在元代都稱名家。楊鐮的《元詩史》就用了相當篇幅評價其詩,認為「他是元初北方詩壇有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張文謙《劉公行狀》則稱其「詩章樂府,又皆膾炙人口」。人們談元詞,無例外地要舉出《藏春詞》,清人編《歷代詩餘》,選劉秉忠詞五首(兩首誤收,一首《沁園春》非劉秉忠所作,一首《干荷葉》雖為劉秉忠作但屬曲而非詞)。清顧嗣立《元詩選》小傳稱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詠,其風致殊可想也」。顧奎光《元詩選》錄其詩三首,評價在耶律楚材上。今人論元詞,劉秉忠也居重要位置。前人論劉秉忠詞,最有影響的文獻有二:一為王鵬運《藏春樂府跋》,二是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三之《藏春詞》。王鵬運「謂雄廓而不失之傖楚,醞藉而不流於側媚」二語,為劉秉忠詞風格評論定調。後人研究,多由此二語生髮。
人物紀念
- 慶壽寺墓塔:大慶壽寺里有兩座磚塔,一座七級,一座九級。那座九級的磚塔是元朝開國功臣怪僧劉秉忠師傅的墓塔,寺里還保留着劉秉忠寫的贊文。
- 盧溝橋墓地:劉秉忠墓位於北京盧溝橋北不遠處。明代姚廣孝來到北平後就去拜謁了,而且先後去了兩次,並作《春日謁劉太保墓作》以表敬佩之情。
人物評價
- 察必:汝漢人聰明者,言則帝聽,汝何為不諫?[8]
- 王鶚:秉忠久侍籓邸,積有歲年,參帷幄之密謀,定社稷之大計,忠勤勞績,宜被褒崇。 [9]
- 閻復《藏春集序》:當雲霾草昧之世,天開地辟,贊成文明之治……至於裁雲鏤月之章,陽春白雪之曲,在公乃為餘事。
- 柯劭忞:劉秉忠、張文謙、竇默、姚樞,皆世祖潛邸賓僚,贊帷幄之謀,以成大業。
- 查洪德:劉秉忠詩文詞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說,在元代詩史和詞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視的,並且具有他自己的個性特色。他的散曲還不具備元散曲的典型風格,但寫得也不錯,所以才贏得後人的注目。在元好問、耶律楚材之後,郝經、姚燧、盧摯、劉因之前,因為有劉秉忠的創作,北方文壇便不寂寥。
史料記載
- 《元朝名臣事略·卷第七·太保劉文正公》
-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四十四》
- 《史傳三編·卷四十一·名臣傳三十三》
- 《新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傳第五十四》
相關視頻
- 邢台人劉秉忠
參考資料
- ↑ 加快開發利用邢台歷史名人資源的思考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7-01-01
- ↑ 《元史·列傳第四十四》:八年,奏建國號曰大元,而以中都為大都。
- ↑ 《元史·列傳第四十四》:世祖嘉納焉。又言:「邢州舊萬餘戶,兵興以來不滿數百,凋壞日甚,得良牧守如真定張耕、洺水劉肅者治之,猶可完復。」朝廷即以耕為邢州安撫使,肅為副使。由是流民復業,升邢為順德府。
- ↑ 《元史·列傳第四十四》:秉忠雖居左右,而猶不改舊服,時人稱之為聰書記。
- ↑ 《元史·列傳第四十四》:帝覽奏,即日拜光祿大夫,位太保,參領中書省事。詔以翰林侍讀學士竇默之女妻之,賜第奉先坊,且以少府宮籍監戶給之。
- ↑ 《元史·列傳第四十四》:繼升為上都,而以燕為中都。四年,又命秉忠築中都城,始建宗廟宮室。八年,奏建國號曰大元,而以中都為大都。 15. 《元史·列傳第四十四》:秋八月,秉忠無疾端坐而卒,年五十九。帝聞驚悼,謂群臣曰:「秉忠事朕三十餘年,小心慎密,不避艱險,言無隱情。其陰陽術數之精,占事知來,若合符契,惟朕知之,他人莫得聞也。」出內府錢具棺斂,遣禮部侍郎趙秉溫護其喪還葬大都。
- ↑ 《元史·列傳第四十四》:十二年,贈太傅,封趙國公,諡文貞。成宗時,贈太師,諡文正。仁宗時,又進封常山王。
- ↑ 《元史·卷一百一十四·列傳第一》.國學網.2017-11-25
- ↑ 列傳第四十四.國學網.2014-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