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郭旭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简表说明

姓名    郭旭原(Kuo, Hsu-yuan)
性别    男     
 职业    建筑师    
出生地点  台湾  
教育程度 东海大学建筑系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硕士
配偶 黄惠美
奖项 德国IF设计奖(建筑及空间设计类)
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奖”

专访 

拥抱建筑前,先拥抱环境吧!建筑师郭旭原专访

凭著大量商业住宅建筑作品,而获选“2015 年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的建筑师郭旭原,可说是台湾建筑光谱中最靠近入世现实的一端。不论是商业住宅、办公建筑、接待中心还是室内设计,他皆秉持著“建筑应该与环境对话”的设计态度。尤其在面对台湾严峻的房地产逻辑,以及商品化的建筑市场,郭旭原如何在商业利益及建筑理念之间,提升台湾住宅环境的整体素质?而反观建筑室内,现代人的居家活动空间也随著都市生活型态的转变而难以界定,郭旭原该如何从空间设计呼应这样的居家环境改变?一起来听听建筑师郭旭原对于住宅空间的设计思考,与私底下的生活况味。 如何在充斥商品化建筑的市场狭缝里,坚持透过设计来维持空间品质,并呼应建筑与“都市环境”间相互尊重与依存的关系?

去年获得“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奖”的建筑师郭旭原,就是拥有此般特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设计作品多为房地产属性的建筑,而近年完成于新竹北埔的“麻布山林”,则是他少数非房地产建筑的作品。这件强调以基地周边“自然环境”为主体的作品,曾入围 2014 年远东建筑奖决选,其主馆建筑“咏山馆”也入围 2015 年台湾建筑奖决选,尤其在台湾建筑奖的评审会议上,部分评审也认为这是一件处理环境议题重于建筑表现的设计案。

25705300451_1fbc18c131_o.jpg



位于新竹北埔的“麻布山林”“低度开发及复育山林”作为建案规划的最高原则,建筑团队不但保留原始的地形地貌,前后也花了十年时间复植近十万棵的植栽,因此重新复育山林便成为此建案最重要的贡献。(Photo credit:大尺建筑及郭旭原建筑师事务所)

25602929801_f36c333571_o.jpg


郭旭原思考“麻布山林”四周山林围绕的地势环境,因此主建筑“咏山馆”最大的设计特色,便是运用许多通透的手法。例如室外有廊道平台,室内则是大片落地窗,让空间跟室外的山林景色连在一起;而空间的过渡、连接跟视觉的穿透,也让活动能结合在一起。(Photo credit:远东建筑奖)

无论是规划位于都市或山林里的建筑,在郭旭原的设计思考里,建筑不再是环境中过度喧哗的主体,而是尽可能让它们融入环境涵构里,成为一个质朴却必然的存在。也因其设计案多为房地产建筑,因此如何在当代重视商业效益的景况下,和业主充分沟通,争取在设计上反应都市环境、选择适切材质,或营造符合人性需求的空间等等理念,也成为郭旭原在设计执行过程中,需要屡屡面对的一项议题。

Q:能不能先与我们分享去年获得“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奖”的感想?

A:我在台湾念建筑,出国念环境跟都市关系,都市议题不单只是单纯的形貌空间,很大一部分是在探讨人在都市生活的空间关系。我们也接触到很多房地产的案子,商业性建筑的案子,也做了像“麻布山林”这类企业的训练中心,因此发现人跟环境之间有一个重要的关系,而建筑在这中间扮演媒介的角色。例如空间、人、活动是最主要的主体,建筑师最大的目的便是把人、环境跟建筑三者关系融合在一起。

我们很多商业建筑的案子,就是在思考建筑跟环境之间的概念,而不只是用商业考量的思维来执行。大概是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跟别人不一样,所以拿到这个荣誉,不过也因为这份荣誉,所以怎么样把建筑理念宣扬出去,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责任。

26136210976_0b1bba9e9b_o.jpg


即便郭旭原去年获得“中华民国杰出建筑师奖”,他仍对台湾亟待突破的建筑实务观念大声呼吁。例如他认为“台湾大概是全世界运用瓷砖最多的地方,但瓷砖其实很浪费。国外常常混凝土做完后,表面处理完房子就盖完了,所以台湾在使用材料上应有更大的改变,而这是需要突破、要跟业主沟通的观念。”(Photo credit:MOT TIMES by 余松翰)

Q:您的建筑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都市集合住宅,能不能举例说明,您如何将住宅内部机能呼应外部环境关系?

A:像有些建筑物我们希望它面对都市跟面对景观有不同的面向,所以房子盖出来后就有不一样的面向关系。譬如建筑背后中庭就是对著别人家的院子,所以必须要跟旁边的院子作呼应,这样的思维才能让建筑与环境共融,而不是各自为政。因此“如何跟周遭的环境对话”,才是建筑物在都市里该有的态度,而不是一开始就考虑用何种造型、材料。也因此你会发现我们的建筑作品比较没有强烈的造型,也会有不同的面向,这些不同的面向会去呼应不同的环境关系。

同样的,建筑室内则是反应人的活动,以前常常客厅是客厅,就必须放电视,现在很多人的生活重心在厨房,厨房外面则是餐桌,所以厨房、餐厅到客厅,就很难界定的很清楚,搞不好就是一个空间,而不是各自独立的空间,因为那种生活性是连接在一起的。

25500263720_6837417db0_o.jpg


郭旭原认为自己与其他建筑师在处理都市建筑上最大的差别,在于他较从基地环境本身的涵构开始思考。他认为每一块基地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像是“南崁 HVW 商办大楼”、“台北官邸重叠屋”、“涵屋”、“九歌”这几栋建筑代表作所传达的意念都不太一样。他尤其认为“如何跟周遭的环境对话”,才是建筑在都市里该有的态度。(Photo credit:大尺建筑及郭旭原建筑师事务所)

Q:如您刚才提到,室内空间的界定也因现代人的生活型态转变而渐渐模糊,那您是否有观察到近年来住宅设计中,空间转化上最大的改变?

A:这十年下来我觉得最大的改变,就是卧室有时候会跟客厅打通,譬如一房的住宅,卧室跟客厅就不会区隔,而是一个整体空间;或是有时候客厅就跟阳台连在一起,阳台变成客厅延伸的一部份。有时候餐厅也像是客厅,成为生活空间的中心,再加上现在厨房的型式也很多,我预想未来厨房空间机能性的东西会越来越少,反而会比较重视美感的东西,不会只是单纯满足机能性。

这里说的机能性是指设备,比方很多厨具,你会发现它现在就跟家具一样,关起来你看不出它是厨具,餐桌有时候也不一定是餐桌,端看人们怎么使用它,我认为这会变成以后蛮重要的趋势。

25752255656_43f184298f_b.jpg  




郭旭原坦承家里大部分工作都在餐桌上完成,有时回家晚了,看看电视什么的也都在厨房里面,因此厨房慢慢延伸成为生活中心的一部份。即使是自己设计的住宅建案,他也非常注重屋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例如图中为郭旭原设计的住宅建案一隅,室内则是透过 LEICHT 厨具的木纹门板与木质地板连成一气,也将开放式厨房空间延伸至客厅环境。(Photo credit:鸿向)



25174985953_db652747f3_o.jpg


近年来厨具家具化的现象,也让许多产品设计师投入厨具用品设计领域中,让厨具设计有更多变化与选择,得以融入各类居家风格中。(Photo credit:弘第 HOME DELUXE)

Q:听起来厨房是您生活中心的重要空间,所以您也经常下厨啰?

A:我不常耶(笑)!以前在美国常自己做菜,因为在美国外面吃很贵,所以比较常自己做,但在台湾就比较少了。不过我们家黄小姐(编按:黄惠美建筑师)很喜欢做菜,加上我们家厨房很大,所以厨房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空间,不论打包,料理或整理东西通通都在厨房完成。

Q:就您自己的生活经验而言,厨房空间的设计应该注意哪些眉角?

A:我觉得厨房的组合弹性蛮重要的,可以适应不一样的使用方式,并且要很有系统,同样系统的东西可以组合成不同产品。系统化和客制化不一样,系统化是我要怎么组合都可以,有点像乐高,变化很多,所以统一性、组合性、系统性对于厨房的功能来说相当重要。我对未来厨房的想像,是在设计上非常模矩化、标准化,让大家选择后组合起来都很好看。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的话,我想这个厨具就立于不败了。

25152439123_be1d5ac2a6_o.jpg




郭旭原认为室内环境反应的是人的活动,要因人的生活型态而改变,因此系统化厨具的弹性组合,可让居家空间呈现多元变化。例如上图的 LEICHT CLASSIC-FS | XYLO 层板柜在收纳厨房器具之馀,亦可当作书柜或一件大型装置艺术品,让厨房跳脱传统框架与模式。(Photo credit:弘第 HOME DELUXE)

Q:您理想中的厨房设计是什么样子?

A:就是要看起来很漂亮,不像厨房,但你在里面可以很自由地拿取东西,感觉厨房整体像是不存在,如同家具的一部份,但是打开来机能上是可以使用的。所以我认为厨房要很美观,可以收纳很多东西,拿东西也很方便,比方果汁机,面包机可以很快就放进一个地方,很快拿出来使用,但平常你可能看不到这些机能性的东西。

当然有些人会刻意把机能性呈现,像我最近去了美国,遇到一位很喜欢做菜的艺术家,他把锅子全部吊出来,看起来就很像专业厨师。由于纽约公寓都很小,他的客厅就在旁边,但是你也不会觉得奇怪,因为那就像是以主厨为重心的空间,所以做菜对那位艺术家来讲很重要,是他的生活重心。

25753547516_1772ea6e36_o.jpg



郭旭原认为住家餐厅有时也像是客厅,成为生活空间的中心,因此开放式厨房在机能之外也更强调美学设计。例如 LEICHT 的开放式层板柜还搭配照明系统,就像打上 Spotlight 一样,让收纳柜成为一处展示舞台,也考验屋主混搭生活道具的美学功力。(Photo credit:弘第 HOME DELUXE)

Q:您从建筑外部及居家空间点出环境与建筑的对话关系,也刚好您前阵子造访美国,最后能不能请您就过去在不同城市的游历经验,分享您如何看待建筑与都市的关系?

A:曾有一篇杂志形容我们是“都市建筑”,谈到我们对都市的态度,我觉得这是重要的。因为都市的生命很长,比如京都就有一千年历史,而台北虽然是百来年的都市,但它的寿命跟历史一定比建筑物长,所以每栋建筑物坐落在都市时,也要对都市有态度,毕竟建筑物是短暂的过客,但都市是留给下辈子的环境,当每个人开始觉得建筑与周遭环境要有关系的时候,都市环境就会越来越好。

例如纽约也是近三百年的都市,你会发现纽约每个建筑物在翻新时,不管是开窗、对比或高度,都会跟旁边的空间有些关系,让人感受到都市的整体性跟协调性,我觉得这点对都市来说相当重要。


编辑/张素莉 [1]



参考来源

  1. 拥抱建筑前,先拥抱环境吧!建筑师郭旭原专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