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旭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簡表說明
姓名 郭旭原(Kuo, Hsu-yuan) |
性別 男 |
職業 建築師 |
出生地點 台灣 |
教育程度 東海大學建築系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碩士 |
配偶 黃惠美 |
獎項 德國IF設計獎(建築及空間設計類) |
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
專訪 |
擁抱建築前,先擁抱環境吧!建築師郭旭原專訪
憑著大量商業住宅建築作品,而獲選「2015 年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的建築師郭旭原,可說是台灣建築光譜中最靠近入世現實的一端。不論是商業住宅、辦公建築、接待中心還是室內設計,他皆秉持著「建築應該與環境對話」的設計態度。尤其在面對台灣嚴峻的房地產邏輯,以及商品化的建築市場,郭旭原如何在商業利益及建築理念之間,提升台灣住宅環境的整體素質?而反觀建築室內,現代人的居家活動空間也隨著都市生活型態的轉變而難以界定,郭旭原該如何從空間設計呼應這樣的居家環境改變?一起來聽聽建築師郭旭原對於住宅空間的設計思考,與私底下的生活況味。 如何在充斥商品化建築的市場狹縫裡,堅持透過設計來維持空間品質,並呼應建築與「都市環境」間相互尊重與依存的關係? 去年獲得「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的建築師郭旭原,就是擁有此般特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設計作品多為房地產屬性的建築,而近年完成於新竹北埔的「麻布山林」,則是他少數非房地產建築的作品。這件強調以基地周邊「自然環境」為主體的作品,曾入圍 2014 年遠東建築獎決選,其主館建築「詠山館」也入圍 2015 年台灣建築獎決選,尤其在台灣建築獎的評審會議上,部分評審也認為這是一件處理環境議題重於建築表現的設計案。
郭旭原思考「麻布山林」四周山林圍繞的地勢環境,因此主建築「詠山館」最大的設計特色,便是運用許多通透的手法。例如室外有廊道平台,室內則是大片落地窗,讓空間跟室外的山林景色連在一起;而空間的過渡、連接跟視覺的穿透,也讓活動能結合在一起。(Photo credit:遠東建築獎) 無論是規劃位於都市或山林裡的建築,在郭旭原的設計思考裡,建築不再是環境中過度喧嘩的主體,而是盡可能讓它們融入環境涵構裡,成為一個質樸卻必然的存在。也因其設計案多為房地產建築,因此如何在當代重視商業效益的景況下,和業主充分溝通,爭取在設計上反應都市環境、選擇適切材質,或營造符合人性需求的空間等等理念,也成為郭旭原在設計執行過程中,需要屢屢面對的一項議題。 Q:能不能先與我們分享去年獲得「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的感想? A:我在台灣唸建築,出國唸環境跟都市關係,都市議題不單只是單純的形貌空間,很大一部分是在探討人在都市生活的空間關係。我們也接觸到很多房地產的案子,商業性建築的案子,也做了像「麻布山林」這類企業的訓練中心,因此發現人跟環境之間有一個重要的關係,而建築在這中間扮演媒介的角色。例如空間、人、活動是最主要的主體,建築師最大的目的便是把人、環境跟建築三者關係融合在一起。 我們很多商業建築的案子,就是在思考建築跟環境之間的概念,而不只是用商業考量的思維來執行。大概是因為我們在這方面跟別人不一樣,所以拿到這個榮譽,不過也因為這份榮譽,所以怎麼樣把建築理念宣揚出去,對我們來說就是一種責任。
即便郭旭原去年獲得「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他仍對台灣亟待突破的建築實務觀念大聲呼籲。例如他認為「台灣大概是全世界運用瓷磚最多的地方,但瓷磚其實很浪費。國外常常混凝土做完後,表面處理完房子就蓋完了,所以台灣在使用材料上應有更大的改變,而這是需要突破、要跟業主溝通的觀念。」(Photo credit:MOT TIMES by 余松翰) Q:您的建築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都市集合住宅,能不能舉例說明,您如何將住宅內部機能呼應外部環境關係? A:像有些建築物我們希望它面對都市跟面對景觀有不同的面向,所以房子蓋出來後就有不一樣的面向關係。譬如建築背後中庭就是對著別人家的院子,所以必須要跟旁邊的院子作呼應,這樣的思維才能讓建築與環境共融,而不是各自為政。因此「如何跟周遭的環境對話」,才是建築物在都市裡該有的態度,而不是一開始就考慮用何種造型、材料。也因此你會發現我們的建築作品比較沒有強烈的造型,也會有不同的面向,這些不同的面向會去呼應不同的環境關係。 同樣的,建築室內則是反應人的活動,以前常常客廳是客廳,就必須放電視,現在很多人的生活重心在廚房,廚房外面則是餐桌,所以廚房、餐廳到客廳,就很難界定的很清楚,搞不好就是一個空間,而不是各自獨立的空間,因為那種生活性是連接在一起的。
郭旭原認為自己與其他建築師在處理都市建築上最大的差別,在於他較從基地環境本身的涵構開始思考。他認為每一塊基地都有其獨特的個性,像是「南崁 HVW 商辦大樓」、「台北官邸重疊屋」、「涵屋」、「九歌」這幾棟建築代表作所傳達的意念都不太一樣。他尤其認為「如何跟周遭的環境對話」,才是建築在都市裡該有的態度。(Photo credit:大尺建築及郭旭原建築師事務所) Q:如您剛才提到,室內空間的界定也因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轉變而漸漸模糊,那您是否有觀察到近年來住宅設計中,空間轉化上最大的改變? A:這十年下來我覺得最大的改變,就是臥室有時候會跟客廳打通,譬如一房的住宅,臥室跟客廳就不會區隔,而是一個整體空間;或是有時候客廳就跟陽台連在一起,陽台變成客廳延伸的一部份。有時候餐廳也像是客廳,成為生活空間的中心,再加上現在廚房的型式也很多,我預想未來廚房空間機能性的東西會越來越少,反而會比較重視美感的東西,不會只是單純滿足機能性。 這裡說的機能性是指設備,比方很多廚具,你會發現它現在就跟家具一樣,關起來你看不出它是廚具,餐桌有時候也不一定是餐桌,端看人們怎麼使用它,我認為這會變成以後蠻重要的趨勢。 郭旭原坦承家裡大部分工作都在餐桌上完成,有時回家晚了,看看電視什麼的也都在廚房裡面,因此廚房慢慢延伸成為生活中心的一部份。即使是自己設計的住宅建案,他也非常注重屋主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例如圖中為郭旭原設計的住宅建案一隅,室內則是透過 LEICHT 廚具的木紋門板與木質地板連成一氣,也將開放式廚房空間延伸至客廳環境。(Photo credit:鴻向)
近年來廚具家具化的現象,也讓許多產品設計師投入廚具用品設計領域中,讓廚具設計有更多變化與選擇,得以融入各類居家風格中。(Photo credit:弘第 HOME DELUXE) Q:聽起來廚房是您生活中心的重要空間,所以您也經常下廚囉? A:我不常耶(笑)!以前在美國常自己做菜,因為在美國外面吃很貴,所以比較常自己做,但在台灣就比較少了。不過我們家黃小姐(編按:黃惠美建築師)很喜歡做菜,加上我們家廚房很大,所以廚房對我們來說是很重要的空間,不論打包,料理或整理東西通通都在廚房完成。 Q:就您自己的生活經驗而言,廚房空間的設計應該注意哪些眉角? A:我覺得廚房的組合彈性蠻重要的,可以適應不一樣的使用方式,並且要很有系統,同樣系統的東西可以組合成不同產品。系統化和客製化不一樣,系統化是我要怎麼組合都可以,有點像樂高,變化很多,所以統一性、組合性、系統性對於廚房的功能來說相當重要。我對未來廚房的想像,是在設計上非常模矩化、標準化,讓大家選擇後組合起來都很好看。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的話,我想這個廚具就立於不敗了。 郭旭原認為室內環境反應的是人的活動,要因人的生活型態而改變,因此系統化廚具的彈性組合,可讓居家空間呈現多元變化。例如上圖的 LEICHT CLASSIC-FS | XYLO 層板櫃在收納廚房器具之餘,亦可當作書櫃或一件大型裝置藝術品,讓廚房跳脫傳統框架與模式。(Photo credit:弘第 HOME DELUXE) Q:您理想中的廚房設計是什麼樣子? A:就是要看起來很漂亮,不像廚房,但你在裡面可以很自由地拿取東西,感覺廚房整體像是不存在,如同家具的一部份,但是打開來機能上是可以使用的。所以我認為廚房要很美觀,可以收納很多東西,拿東西也很方便,比方果汁機,麵包機可以很快就放進一個地方,很快拿出來使用,但平常你可能看不到這些機能性的東西。 當然有些人會刻意把機能性呈現,像我最近去了美國,遇到一位很喜歡做菜的藝術家,他把鍋子全部吊出來,看起來就很像專業廚師。由於紐約公寓都很小,他的客廳就在旁邊,但是你也不會覺得奇怪,因為那就像是以主廚為重心的空間,所以做菜對那位藝術家來講很重要,是他的生活重心。
Q:您從建築外部及居家空間點出環境與建築的對話關係,也剛好您前陣子造訪美國,最後能不能請您就過去在不同城市的遊歷經驗,分享您如何看待建築與都市的關係? A:曾有一篇雜誌形容我們是「都市建築」,談到我們對都市的態度,我覺得這是重要的。因為都市的生命很長,比如京都就有一千年歷史,而台北雖然是百來年的都市,但它的壽命跟歷史一定比建築物長,所以每棟建築物坐落在都市時,也要對都市有態度,畢竟建築物是短暫的過客,但都市是留給下輩子的環境,當每個人開始覺得建築與周遭環境要有關係的時候,都市環境就會越來越好。 例如紐約也是近三百年的都市,你會發現紐約每個建築物在翻新時,不管是開窗、對比或高度,都會跟旁邊的空間有些關係,讓人感受到都市的整體性跟協調性,我覺得這點對都市來說相當重要。
參考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