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都一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北京都一处烧麦馆(前门店)
图片来自Tripadvisor

都一处(dū yī chù)[1],是北京市一家中华老字号饭馆,它的烧麦北京名小吃,总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36号。

都一处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2002年加入北京便宜坊烤鸭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2]

命名由来

传说,乾隆十七年(1752年)除夕乾隆帝通州微服私访,回宫途中经过前门大街,感觉饥渴,当时商铺已全打烊,仅有王记酒铺仍挑灯营业,乾隆帝便率随从入店进餐,由于菜香酒醇,乾隆帝大悦。听掌柜说该店尚无字号,乾隆帝说:“这个时候,京都只有你一家营业,就叫‘都一处’吧!”回宫以后,乾隆帝御题“都一处”,派人制成蝠头匾,由太监送至店中。都一处声名大震,名人、官员纷纷来此聚餐,生意日隆。[2][3]据说都一处还将乾隆帝当晚坐过的太师椅覆盖上黄缎子,下面垫黄土,敬放于店内,规定任何人不得再坐。[4]

其后都一处长期未能增加经营品种。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才增加了烧麦、炸三角等主食,并增添炒菜。都一处的菜肴选料精细,做工讲究,特别是回锅肉富有特色。当时,北京的李静山写诗赞曰:“京都一处共传呼,休问名传实有无。细品瓮头春酒味,自堪压倒碎葫芦。”[4]

发展历史

据说,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山西人王瑞福在北京创办了“王记酒铺”。[5]

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时期,都一处传至李德馨手中。据说,李德馨不善经营,成天花天酒地挥霍,没钱便来都一处店中取,还克扣伙计的工钱及年底奖金。伙计便炒菜多放油,做烧麦多放佐料,打酒多给,想把买卖搞垮。结果因为饭菜质量好,吃饭的人反而增多。都一处的马莲肉、晾肉名贯北京,烧麦、炸三角也很出名。[4]

日本占领时期,都一处和北京城内其他工商业同样生意不好,当时不少饭馆关门,都一处留存下来。据老人们说,都一处原来并不在前门大街上,而在鲜鱼口街西口路南,为一间门脸,楼上暗处放有一把覆盖着黄缎子的太师椅,据说是乾隆帝来此吃饭时坐过的椅子。

近期发展

经过多次装修翻建,1964年都一处迁入如今的前门大街东侧的两层新楼,营业面积达到170平方米。同年秋,郭沫若来到都一处欣赏乾隆帝御赐的蝠头匾之后,又为都一处题匾。文化大革命中,都一处更名为“燕京烧卖馆”,1981年恢复老字号“都一处”。 1997年4月,都一处再度翻建,1998年8月18日重新开业。新建的都一处是三层楼,营业面积400平方米,一层主要经营烧麦,且恢复了传统凉菜“晾肉”和“马莲肉”,二层经营山东风味的炒菜,也承办宴会。[4]

都一处因“都一处烧麦”而闻名,该店员工还曾赴日本传授烧麦制作技艺。1989年,“都一处烧麦”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餐饮最高奖“金鼎奖”。2000年,“都一处烧麦”又获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008年,“都一处烧麦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都一处被认定为“北京市著名商标”。[2]

如今,位于前门大街的都一处总店摆放有一组铜人塑像,再现了乾隆帝夜访并题名的故事。[2]

特色美食

  • 烧麦
  • 炸三角
  • 乾隆白菜
  • 芥茉鸭掌[6][7]

台北:北平都一处

台北的“北平都一处”与北京的“都一处”并没有关联,只是老兵来台湾开设的家乡餐馆,怀念之故取了相同名字而已。有国父纪念馆旁边的仁爱店与内湖店。

台北:北平都一处仁爱店
图片来自窝客岛

特色料理有

  • 老爹葱油饼 (800元)

招牌中的招牌,一定要预定才吃得到。

  • 松子熏鸡(中540元),

烤的油亮亮的~鸡肉肉质紧实,多汁度中等不会过于干涩,飘散熏香和鸡肉甜,越吃会越涮嘴。

  • 超特色的饭面,

饭面是啥东东?它是来自于北方的平民料理,因古代米饭非常珍贵,吃剩的饭不忍心浪费,就全部揉进面团又做成一道菜,吃起来类似馒头,但还真吃得到米粒于其中。

  • 凉拌白菜心 (中260元)

看似简单的凉拌菜却不简单,白菜要切的细度要注意,淋上酱汁也要恰当好处,不掩盖白菜原有的甜味,咬下清脆多汁非常开胃。

  • 芝麻酱烧饼夹著牛肉猪肉,

给它大口一起咬下去,烧饼的酥和白芝麻香,酱牛肉猪肉的甜,再加上中和烧饼干口的滑顺猪肥肉,丰富的滋味口感同时在嘴里展开。

参考文献

外部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