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野性中国

美丽中国
图片来自wildchina

美丽中国》是一部有关中国自然主题的6集自然纪录片,由英国广播公司自然历史部、中视传媒Travel Channel合作拍摄完成,整部影片采用高清格式制作。

2008年5月11日在英国广播公司第二台首播[1]英国广播公司持有本片在英国著作权,其他地区著作权由中视传媒持有[2]

该片以新颖的视角、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出色的拍摄,展示了中国山河风光日益秀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英文标题名可直译为“野性/野外中国”(英文版的片头标题画面另有标识“锦绣中华”),但中国大陆方面将中文名定作“美丽中国”。

该片在香港无线电视于2008年8月26日播出,译名为《Sharp 发现新大陆》,粤语音轨由陈志云廖碧儿旁白。在首播两年有余之后,该片于2011年1月1日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开台节目播出[3]

该片是BBC自然历史部“野性”系列纪录片的一部。

目录

剧情概述

第一集《龙之心》

第一集将目光投向中国南方——湿润的气候孕育了稻米文化。元阳县红河河谷绵延2000多米的水稻梯田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人工地形。贵州省苗族村落,金腰燕的归来预示着春耕时刻的到来。另一些生物如白鹭池鹭也受惠于水稻单种栽培。

贵州喀斯特地形区的上百个岩洞隐匿于石灰岩山中,只有少数被探索过。在其中的一个洞中,形成了一个独立社区。一所学校在其中修建;同时也栖居着雨燕大足鼠耳蝠(在黑暗中捕鱼第一次被拍摄到),淡水生物是中国南方居民的重要资源。漓江的渔民今天也只为游客表演传统捕鱼方法——用鸬鹚捕鱼。在草海,蜻蜓成为一项独特且脆弱的收获。

一些脆弱的生物,如淡水龟已经在野外难觅踪影。扬子鳄也仅在安徽保护区内活动。在黄山生活的一群藏猕猴,当发现百步蛇时纷纷逃到树顶。当每年秋收后,大批鸟类小天鹅白鹤等齐聚鄱阳湖越冬。

第二集《香格里拉》

第二集来到中国的云南省,此地也是中国西南生物多样性最为突出的区域,头枕着遥远的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末端,横断山脉构成了滇北的边界并与西藏相交。怒江在群山深谷中穿过,成为该地区地形塑造的重要因素。

夏天,从印度洋而来的季风将大量水汽带入山谷之中,创造出别样气候——从北回归线到更高纬度的物种在该区域都有呈现。云南18,000种植物中,有3,000多种为独有,曾吸引过西方植物学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前来。卡瓦格博峰(6740m)白雪皑皑的山顶在雪线下的葱郁中显得非常突出,拍摄到稀有的滇金丝猴正在食用地衣

高黎贡山中,热带植物和高山植物鳞次栉比,形成壮观景象。此地鸟类的生活也被摄入镜头——太阳鸟科正在著生植物中觅食,红腹角雉正在求偶,果树也吸引了短尾猕猴和大黑松鼠,这里得天独厚的饮食条件足以媲美热带雨林。隐秘的云南南部热带的小型低地丛林里居住着中国最神秘的野生动物之一——野生亚洲象(中国境内仅存250余头)。

扁颅蝠的栖息地——一颗毛竹的内腔也被摄像机纪录下来。滇南魔芋的巨大花冠散发的气味吸引来腐尸甲虫为它传授花粉。偏远的无量山中居住着中国的珍稀动物——黑长臂猿,云南的少数民族傣族哈尼族基诺族以及云南的丛林所面临的压力都在逐渐加大,经济和旅游的发展都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挑战。

第三集《西藏禁地》

第三前往广袤的青藏高原。西藏高原的陆地面积约占中国领土的四分之一,但其中的大部分极度偏远且荒无人烟,只有250万人的人口,其中绝大多数为藏传佛教徒。这种古老的宗教是佛教与曾经在此地广为流传的苯教的独特的混合体。这种信仰要求人们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黑颈鹤藏马鸡这样的稀有物种都受益于此,与这里的人和谐相处。来自青藏高原35,000座冰川的冰雪融水汇聚形成了青海湖玛旁雍错湖等大大小小的高原湖泊。在此筑巢的鸟类有凤头鸊鷉斑头雁等。尽管高原冷风卷起沙尘,席卷大片土地,但依然成为中国最大的大型动物聚居地。盘羊在沙坡上出没,羌塘草原成为发情期藏羚羊的活动场所。

野牦牛也只出没于偏远荒凉之地。雪豹藏狐西藏棕熊食肉动物也被拍摄下来,一只藏狐在藏熊捕食鼠兔的过程中也分得一杯羹。草原上的生命受制于极端的自然条件,但在珠穆朗玛峰海拔4,500米的山坡上依然发现了跳蛛,同时温泉蛇也借地热温泉得以存活。来自不同信仰的朝圣者们齐聚冈底斯山下庆祝卫塞节,并祭祀冈仁波齐峰。西藏脆弱的环境是世界生态环境的晴雨表。这里的冰川正在逐年消融,并将在未来,对上亿人产生影响。

第四集《塞北之地》

第四集将目光投向长城以北的大片土地,不同民族的游牧部落依然存在,但他们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不少人已经搬入现代城市。在中国东北,最后的赫哲族渔民依然在黑龙江冰封的河面上钻孔捕鱼。兴安岭的森林庇护着野猪,它们食用林间散落的胡桃过冬,同时仅存的东北虎也在此地出没。

数百年前,上百鄂温克族驯鹿人从西伯利亚迁徙而来,今天,只剩下30位传统鄂温克人。蒙古草原遥远的西部,巴音布鲁克的蒙古族牧民,驱赶着牲畜逐水草而栖。他们和蓑羽鹤以及大天鹅分享着同一片天地。继续向西,大地变得干燥而炎热,鹅喉羚在戈壁上出没。

更远的地方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上最大的流动性沙漠。古丝绸之路的诸多遗迹便埋藏于此,以及诸多雅丹地貌和砂蚀地貌。吐鲁番绿洲的地下灌溉渠坎儿井给养着这里的葡萄种植业,红尾沙鼠也从中受益不浅。哈萨克牧民在天山下渡过夏天,入秋后迁至戈壁边缘的准噶尔盆地越冬。在此,他们的家畜与最后一批野马共享同一片草场。一位哈萨克牧民演示了有6000年历史的御鹰狩猎技术。镜头回到东北,在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氛围中落下帷幕。

第五集《熊猫故里》

第五集转向中国中心地带,汉族发源地。使用汉语汉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族群。该集将着眼点放在人类和自然关系的变迁上。古代中国人相信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是尤为重要的。但到了近期中国经济腾飞时,人们开始将古老信念淡忘。

毛泽东执政时期的中国,大量急功近利的开发和竭泽而渔式的运动,广泛并且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环境。扬子鳄朱鹮在抢救下得以避免灭绝之灾。另一些物种受益于人类的古老信仰和传统:北京的黄鼬鸳鸯便是其中典型。但依然有不少野生动物受到传统饮食习惯和中国传统医学带来的盗猎行为的威胁。北京以西是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河从这里经过,被染成黄色。

持续增长的水源需求,改变了河流径流,水土流失带来了沙尘暴。在中国中心地带的远端,秦岭,成为了中国诸多稀有物种的乐土,羚牛金丝猴大熊猫享受着秦岭的庇护。其中野外大熊猫的求偶和交配场景,是第一次被摄像机所记录。九寨沟的五色海,独特的鱼类在其间畅游。

第六集《潮涌海岸》)

最后一集展现了中国1.45×107米长的海岸线,在此,生活了近7亿人口。尽管经历了数十年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但依然是候鸟迁徙重要的必经之路。濒危的丹顶鹤离开东北,前往盐城湿地保护区(中国面积最大的海岸湿地)越冬。蛇岛是候鸟迁徙线路中的一处重要停留地,但6000年前由于上升的海面而被困在这里的蝮蛇却暗藏在林木中,静候猎物的到来。

镜头捕捉到了其中一条袭击鸣禽的瞬间,以及另外一条正在吞咽翠鸟的蝮蛇。沿着海岸线,在传统劳作模式下,人类和野生动物相邻而栖。从北方到遥远的南方,人们收获着海苔、蚌壳和明虾,同时也与大天鹅黑脸琵鹭一同分享。客家种植乌龙茶的农夫们和收获着牡蛎的惠安妇女们都得以在镜头前展现。中国的江河和近海都受到严重的水污染侵害,进入渤海湾的污水化学肥料造成了浮游生物的大量滋生,吸引了水母前来。

长江入海口,洄游性生物中华鲟中华绒螯蟹都受到了上游水坝的阻隔。在热带的南海珊瑚礁面临危机,鲸鲨也难觅踪迹。另外一些被拍摄纪录的濒危动物有:麋鹿中华白海豚。在海南岛,一只猕猴跳入宾馆的游泳池中,成为人类和野生动物日益紧张关系的集中体现。而未来中国,传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信念依然面临巨大挑战。

制作细节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给BBC自然历史部提供了一次机会去制作首部关于中国自然历史的系列片。同时随着奥运会的举办,中国官方也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2005年BBC制作组得到官方许可,与中视传媒联合拍摄。这也是CCTV首度与BBC自然历史频道进行合作。

该系列拍摄持续超过16个月,奔波50多万公里,深入中国腹地地进行57次独立拍摄。制作团队在中国26个省拍摄下超过500小时的HD脚本。

尽管得到了前往中国许多偏远保护区的拍摄许可,摄制组依然要面临能否捕捉到野生动物的头号难题。虽然保护区占到了15%的中国领土,但这并不足以确保野生动物的安全,保护区也经常缺少设备和人员。摄制组拍摄野生生物的尝试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中英团队之间也存在矛盾和互不信任,拍摄理念有时也并不一致。

每一集都力图展现中国不同区域独特的人文特色和生态景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