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天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天鵝(學名:Cygnus cygnus):是鳥綱、鴨科、天鵝屬的一種候鳥,沒有亞種分化。體型高大,體長120-160厘米,翼展218-243厘米,體重8-12千克,壽命20-25年。嘴黑,嘴基有大片黃色,黃色延至上喙側緣成尖。游水時頸較疣鼻天鵝為直。雄雌同形同色,通體潔白,頸部極長;體態優雅。該物種顯著的鑑別特徵在喙部,大天鵝的喙部由黑黃兩色組成,黃色區域位於喙的基部,與小天鵝相比大天鵝喙部的黃色區域更大,超過了鼻孔的位置。
棲息於開闊的、水生植物繁茂的淺水水域。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別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動,有時也多至數十至數百隻的大群棲息在一起。晝夜均有活動,性機警、膽怯,善游泳。候鳥,遷徙時以小家族為單位,呈「一」字「人」字或「V」字形隊伍。飛行時較疣鼻天鵝靜聲得多。它是世界上飛得最高的鳥類之一(能和它比高的還有高山兀鷲),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最高飛行高度可達9000米以上。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莖、種子和根莖為食,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如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
分布於亞洲,冬季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遷經中國華北、新疆、內蒙古而到黑龍江,達蒙古人民共和國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
中文學名: 大天鵝
拉丁學名: Cygnus cygnus
別 稱: 咳聲天鵝、喇叭天鵝、黃嘴天鵝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綱: 鳥綱
亞 綱: 今鳥亞綱
目: 雁形目
科:鴨科
目錄
形態特徵
大天鵝全身的羽毛均為雪白的顏色,雌雄同色,雌略較雄小,全身潔白,僅頭稍沾棕黃色。虹膜暗褐色,嘴黑色,上嘴基部黃色,此黃斑沿兩側向前延伸至鼻孔之下,形成一喇叭形。嘴端黑色。跗蹠、蹼、爪亦為黑色。幼鳥全身灰褐色,頭和頸部較暗,下體、尾和飛羽較淡,嘴基部粉紅色,嘴端黑色。[1]
大天鵝的喙部有豐富的觸覺感受器,叫做赫伯小體,主要生於上、下嘴尖端的裡面,僅在上嘴邊緣每平方毫米就有27個,比人類手指上的還要多,它就是靠嘴緣靈敏的觸覺在水中尋覓食物。
幼鳥身上是灰棕色羽毛,嘴呈暗肉色。一年後它們才完全長出和成鳥的羽毛相同的白羽毛。
大小量度:體重♂7000-12000克,♀6500-9000克;體長♂1215-1635毫米,♀1421-1480毫米;嘴峰♂107-110毫米;翅♂580-641毫米,♀600-616毫米;尾長♂150-210毫米;跗蹠♂106-120毫米,♀106-108毫米。 [4] (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在繁殖期喜歡棲息在開闊的、食物豐富的淺水水域中,如富有水生植物的湖泊、水塘和流速緩慢的河流,特別是在針葉林帶,最喜樺樹林帶和無林的高原湖泊與水塘,冬季則主要棲息在多草的大型湖泊、水庫、水塘、河流、海灘和開闊的農田地帶。
分布範圍
世界
繁殖地: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蒙古、俄羅斯聯邦(東亞區)、土庫曼斯坦和美國。
原產地:阿塞拜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中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冰島、印度、愛爾蘭、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摩爾多瓦、尼泊爾、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中亞區和歐洲區)、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瑞典、塔吉克斯坦、烏克蘭、英國和烏茲別克斯坦。
非繁殖地: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法羅群島、希臘、格陵蘭、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意大利、吉爾吉斯斯坦、黑山共和國、荷蘭、北馬其頓、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士和土耳其。
留鳥:比利時和俄羅斯聯邦。
遊蕩(非繁殖地):塞浦路斯、匈牙利、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和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遊蕩:阿爾及利亞、埃及、以色列、列支敦士登、盧森堡、葡萄牙、卡塔爾和突尼斯。
中國
分布於北京、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山東、河南、湖南、四川、雲南、陝西、甘肅、青海、寧、新疆、台灣和香港。
保護區:煙墩角天鵝湖、豫北黃河故道濕地、巴音布魯克、董寨、濟源、洪河、興凱湖、東洞庭湖、莫莫格、鄱陽湖、雙台河口、達里諾爾鳥類、達賚湖、科爾沁、烏梁素海濕地、白芨灘、青海湖鳥島、榮成天鵝湖、蘆芽山、歷山、天池(新疆)、塔里木胡楊林、南洞庭湖濕地、鄂爾多斯、衡水湖濕地、賽罕烏拉、黃河三角洲。
山脈湖泊:子午嶺山、長白山、完達山、清涼峰、天山、準噶爾盆地、阿爾泰山山地、柴達木盆地、艾比湖、貝爾湖、羅布泊湖、青海湖、賽里木湖、鄂爾多斯高原、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爾都斯盆地、諾敏戈壁丘陵、塔河上游平原、開都河、阿拉爾、伊犁河、木扎特河流域、塔里木河、巴音布魯克、烏倫古湖、淖毛湖、車爾臣河、克里雅河和孔雀河。
大天鵝的分布區非常廣闊,而且無論是繁殖期還是越冬期,活動範圍都與當年的氣候因素有着密切的關係。如果氣候溫和,它的繁殖區域可以向北方擴展,繁殖的時間也可以提前一些;而在氣溫較低的年份,冬季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及附近湖泊;春季遷經華北、新疆、內蒙古而到黑龍江、蒙古人民共和國及西伯利亞等地繁殖。它的越冬區則可以到達長江流域以南的地區,尋找沒有被冰封的水域,以便獲取足夠的食物。
生活習性
遷徙
候鳥,每年的9月中下旬開始離開繁殖地往越冬地遷徙,10月下旬至11月初到達越冬地。翌年2月末3月初又離開越冬地往繁殖地遷徙,3月末4月初到達繁殖地。遷徙時常成6-20多隻的小群或家族群遷飛。飛行高度較高,隊列整齊,常成「一」字形、「人」字形和「V」字形。通常邊飛邊鳴,鳴聲響亮而單調,有似「ho-ho-」或「hour-」的喇叭聲音。遷徙多沿湖泊、河流等水域地區進行,沿途不斷停息和覓食,因此遷徙持續時間較長。
每年10月上旬,成鳥和幼鳥都已經全部換好了羽毛,具備了長途遷徙到越冬地的能力,大天鵝便開始分成小批陸續向南方飛去。最早遷離的是不繁殖的亞成鳥,攜帶幼鳥的成鳥稍晚離開,遷飛多在夜間進行,以免遭到猛禽等天敵的襲擊,到11月底全部遷離繁殖地。可以飛越海拔8000多米的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
習性
性喜集群,除繁殖期外常成群生活,特別是冬季,常呈家族群活動,有時也多至數十至數百隻的大群棲息在一起。性膽小,警惕性極高,活動和棲息時遠離岸邊,游泳亦多在開闊的水域,甚至晚上亦棲息在離岸較遠的水中。主要在早晨和黃昏覓食。覓食地和棲息地常常在一起或相距不遠。如無干擾,它們通常不換地方,棲息地較為固定。視力亦很好,很遠即能發現危險而遊走。通常多在水上活動。善游泳,一般不潛水。游泳時頸向上伸直,與水面成垂直姿勢。游泳緩慢從容,姿勢優美。除非迫不得已,一般很少起飛。由於體軀大而笨重,起飛不甚靈活,需兩翅急劇拍打水面,兩腳在水面奔跑一定距離才能飛起。有時邊飛邊鳴和邊游邊叫,叫聲單調而粗啞,有似喇叭聲。
食物
主要以水生植物葉、莖、種子和根莖為食,如蓮藕、胡頹子和水草。嘴的掘食能力很強,它甚至能挖掘埋藏於淤泥下0.5米處的食物。冬季有時也到農田覓食穀物和幼苗。除植物性食物外,也吃少量動物性食物,如軟體動物、水生昆蟲和其他水生無脊椎動物。
繁殖方式
大天鵝保持着一種稀有的「終身伴侶制」,在南方越冬時不論是取食或休息都成雙成對。雌天鵝在產卵時,雄天鵝在旁邊守衛着,遇到敵害時,它拍打翅膀上前迎敵,勇敢的與對方搏鬥。它們不僅在繁殖期彼此互相幫助,平時也是成雙成對,如果一隻死亡,另一隻也確能為之「守節」,終生單獨生活。
每年4月,當北方的水面剛剛冰消解凍的時候,幾乎是在一夜之間,經過長途遷飛的大天鵝便成群結隊地來到繁殖地。它們成雙成對地降落在恬靜的湖面上,有的結伴嘻戲,天真活潑;有的交頸摩挲,溫情脈脈;有的以嘴理羽,悠閒自得;有的扎入水中,翩翩起舞,千姿百態。
4齡時性成熟。對的形成通常在開始繁殖的前一年冬天或在春季遷徙的路上形成,對的結合較為固定,如無配偶死亡,一般可維持整個一生。通常在到達繁殖地後不久,最多在2周內即開始營巢。時間多在4月末至5月初。繁殖期5-6月。營巢在大的湖泊、水塘和小島等水域岸邊乾燥地上或水邊淺水處大量堆集的干蘆葦上。巢極為龐大,主要由干蘆葦、三棱草和苔蘚構成,內放以細軟的乾草莖、苔蘚、羽毛和雌鳥從自己胸部和腹部拔下的絨羽。巢呈圓帽狀,底部直徑1米左右,巢高0.6-0.8米。雌鳥獨自營巢。每窩產卵4-7枚,通常4-5枚,產卵時間多在5月初至5月中旬。卵為白色或微具黃灰色,大小平均為113×73毫米,重330克。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雄鳥在巢附近警戒。當有危險時,雄鳥發出高聲鳴叫,雌鳥立刻用絨羽和巢邊植物將卵蓋住,然後飛走。雌鳥在孵卵期間通常僅在每天最暖和的時候才離巢很短時間去覓食,孵化期31天或35-40天。雛鳥早成性,孵出後不久即能跟隨雙親覓食,如遇危險,雙親先將它們藏入草叢中,然後自己飛走,直到危險過去才又飛回來。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漸危,生效年代:1996。 [2]
種群現狀
據估計,全球物種數量超過180,000隻(Wetlands International,2015)。俄羅斯的種群估計大約有10,000-100,000個繁殖對,約有1,000-10,000個越冬個體(巴西,2009年)。歐洲數量估計為25,300-32,800對,相當於50,600-65,500個成熟個體(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總體趨勢是不確定的,因為某些群體正在減少,而另一些則在增加,穩定或趨勢未知(Wetlands International 2006)。 在歐洲,物種規模估計正在增加(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15)。
大天鵝由於體形巨大,羽色潔白,曾一度是人們重要的狩獵對象。在中國則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大天鵝取羽毛燒灰備用,止血。因此被利用。由於過度狩獵和濕地被開墾,曾使大天鵝的種群數量急劇減少:在格陵蘭島繁殖的大天鵝種群,由於大肆捕獵,已經絕滅;在冰島的繁殖種群數量也僅有5000-6000隻;日本為11000隻;在原蘇聯曾相當普遍,但也在很多地方消失了;中國的情況亦很相似,據關貫勛等1960年11月31日14:00-15:00,僅在洞庭湖北岸就見到23群計430隻的情況可以看出,當時大天鵝在中國的種群數量還是較豐富的。但自1980年的30多年來,種群數量明顯下降。據「國際水禽與濕地研究局」(IWRB)1990年組織的亞洲隆冬水鳥調查,在中國僅見到大天鵝474隻。由於世界各國都注意了對大天鵝的保護,大天鵝在世界各地的種群數量已有明顯增加。在冰島大天鵝的種群數量已達16700隻,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有14000隻;在裏海和黑海有25000隻,在日本亦增加到25332隻(IWRB 1990),估計全世界大天鵝總的種群數量在10萬隻左右。
人工養殖
雌雄識別
大天鵝雌雄體態及羽毛色澤基本一致,外觀區別不十分明顯。總的來說,雄鳥體型稍大,軀體稍顯粗圓,頭額及頭頂部較寬,喙較長,頸部也較長,站立時高度較雌鳥區別很大。雄性膽子較大,且抗同種或種間干擾能力強,對外界聲音、顏色、動作等反應不甚敏感,發情初期主動追逐雌性,配對後,總是在前帶領雌性活動;行走時步幅較大,頻率較快;繁殖季節特別是孵化期和育雛期表現特別兇猛,主動進攻靠近其巢區的同種或異種個體及人類,不坐巢孵化,在巢區負責警戒。雌鳥則個體銷為矮小,面頰、額及頭頂部略為狹窄,性情較溫順,膽子較小,很少有主動攻擊行為,孵化完全自行完成。
發情交尾
3周歲以上性成熟的大天鵝,每年2月開始發情擇偶,擇偶有選擇性,較挑剔。雌雄成鳥一旦配對後,基本固定不變。發情時,雌鳥嘴上黃斑更新更黃,體羽更加潔白而富有光澤。發情初期性情活潑、興奮、好動,雄鳥總是在水面上快速遊動,追逐雌鳥,沿直線游來游去。雌鳥一旦接受雄鳥的求愛,便形影不離,接頭交頸,開始成對活動。
3月底至4月初雄鳥緩慢遊動追逐雌鳥開始交尾。交尾前雌雄並排在水面上洗浴,雄鳥興奮地游到雌鳥後邊;用嘴輕啄雌鳥枕部,雌鳥若不動,有時頭向後仰,尾羽翹起,表示願意接受交配。這時雄性則抓住時機,用嘴叨住雌性皮羽,張開雙翅,登上雌鳥背部,頻頻扇動雙翅保持身體平衡,尾部用力下壓。浮在水面的雌性尾部翹起,下半身沉在水中,每次交尾時間持續30~50秒。交尾後雄性首先揮動翅膀並高聲嗚叫,呈興奮狀,雌性則頭與頸時而伸入水中,時而雙翅輕輕拍打水面,並向背部潑水,洗理羽毛。
它們象家鵝那樣轉過頭,用喙在防水的尾脂腺上抹抹,然後用水梳理柔軟的白色羽毛。交尾多在晨昏環境安靜時進行。每13可交尾2次或更多。交尾行為最早出現在雌鳥產卵前28天,終止於產卵前的數小時。
營巢產卵
交尾行為出現後10天左右,大天鵝出現了營巢前的叨草行為。由雌性選擇巢址,選址非常仔細。巢址一般選在既安靜又安全的靠近水源的隱蔽處。築巢過程中,雌鳥小心謹慎,警惕性極高,一旦發現不安全因素或人為干擾,立即廢棄尚未建好的巢穴,另選新址。產卵前有時棄巢2-3次。雌雄雙方共同參與營巢,但分工不同,雄鳥負責收集、搬運巢材,雌性負責搭建整理。巢材一般是就地取之,如粗細不等的枯樹枝、樹葉、乾草、羽毛等,偶有鐵絲、繩子。巢基與巢外沿是較粗的樹枝,巢內為細樹枝、樹葉,有少數的鳥羽毛及細乾草。巢外徑為165厘米,內徑57厘米,巢高38厘米,巢深14厘米。巢大小與巢材是否充分有關,也有個體差異。營巢過程約需5-10天。在此巢附近30米以內,往往還有一個由雄鳥搭建的一非常簡陋的巢,巢址在顯眼處,供雄鳥警戒之用。營巢結束後第2天開始產卵(4月中旬),多在清晨產卵。產卵前雌鳥多顯不安地臥伏在巢上,不停地左右晃動,最後安靜下來,靜臥片刻,開始產卵。產卵時雌鳥在巢內呈微蹲姿態,兩翅稍張,自然抬頭,兩眼平視前方,精神集中,腹部用力呈陣發性收縮,卵則順勢以鈍端朝外排出體外。
每產1卵,從產卵姿勢出現到產出,歷時20-40秒不等。卵產下後,雌鳥站立,用喙將卵撥動到巢中間,並用草、羽毛等物將所產卵遮蓋起來。下巢休息片刻後,下水游泳洗浴,梳理羽毛。無干擾情況下,多數為每隔1天產1枚,也有連續3天產3枚的記錄。一般1天產1窩,1窩產4-6枚卵。卵為長卵型,乳白色,平均質量380克左右。
孵化時間
大天鵝在產2-3枚卵後開始坐巢孵化,但開始未完全進入孵化狀態,表現為離巢次數多,空巢時間長,當1窩卵下齊後,完全由雌性坐巢孵化,全神貫注。雄鳥不直接參加孵化,在巢邊擔任警戒,形影不離。孵化期間雌鳥吃食、飲水、排便或有危險離巢時,把巢內卯掩蓋嚴實。雌鳥上巢孵化時謹慎地抬腳邁進巢內,把蓋卯的草叨走,整理一下巢及卵,腿先向前半屈,慢慢下臥,微張雙翅,以胸部的孵卵斑着卵,並有節奏地將雙翅收擾,同時將身體左右微微晃動,使胸部孵卵斑充分與卵密接,最後才靜臥不動,轉入專心孵化。
孵化前、中期若環境無干擾,或天氣陰雨低溫時,雌鳥離巢次數少,且每次離巢時間短。翻卵時雌鳥慢慢站起,小心地用喙由前向後撥卵,卵隨之縱向或橫向滾動。翻卵角度為0-360度。有時各卵之間位置互換或串換,另外雌鳥也用改變臥伏方向而達到翻卵的目的。通過翻卵使每個卵受熱均勻,防止胚胎與殼膜粘連,也利於胚胎運動,保證胎位正常,從而使同窩卵出殼同步,避免出殼時間相差太長,影響成活率。翻卵後雌鳥有時繼續孵化,有時下巢晾卵。晾卵時雌鳥輕輕下巢,把卵稍加遮擋,並不蓋嚴。雌鳥吃少量食,喝一些水,下水游泳洗浴一番,上岸排便後即回巢繼續孵化。通過晾卵,既調整了巢內濕度,也散去了胚胎中後期產生的大量代謝熱。用較低的環境溫度刺激胚胎,促使它發育並增強將來雛鳥對外界氣溫的適應能力。在孵化期間,雄鳥食量減少,游泳洗浴的時間也極短,整日在巢邊守衛,也不斷地把巢區的巢材叨到巢邊。雌鳥邊孵化邊用這些材料修補加固巢外周,翻卵、晾卵時也不斷添加巢內墊卵的襯墊物。孵化期親鳥食量均減少了1/4-1/3,體重也減輕。
每天晾卵次數、每次晾卵時間和每天翻卵次數隨着孵化天數的增加而增加,孵化前期每天晾卵1-3次,每次4-30分鐘,每天翻卵1-6次。孵化後期每天晾卵2-8次,每次3-46分鐘、每天翻卵4-16次。
繁殖期尤其是產卵孵化期和育雛期,大天鵝領域性特別強,同種個體或異種個體出現在巢區內時,雄鳥站立,頭頸向上伸展,並發出警告嗚叫,若入侵個體沒有反應或繼續靠近巢,雄鳥則迎上前去張翅驅趕,再靠近巢時雄鳥平伸頭頸、勇敢地衝上前去振翅並啄咬來犯之敵,不得已的情況下,雌性迅速離巢並掩蓋好卵,協助雄鳥驅趕,保護巢卵。驅走外侵之敵,雌鳥向上伸直頭頸,相向發出對鳴。
出雛時間
觀察結果證明,大天鵝孵化期為35-36天。出殼前兩天,可聽到殼內雛鳥蠕動聲、叫聲和胎心跳動聲,出殼前一天可聽到殼內「吱吱」叫聲和叨殼聲。雛鳥在卵內破殼前,叫聲呈陣發性,而且叫聲由弱到強,間隔數分鐘和十幾分鐘不等。數小時以後,啄殼聲逐漸增強,頻率也隨之增加。有時叨殼聲與叫聲可同時聽到。破殼位置在距離卵1.1-1.6厘米橫徑處,先呈不規則形裂紋,後以小洞首先破殼。隨着小洞沿逆時針方向不斷擴大。破殼洞成為1條寬約0.4厘米的縫隙,經數小時後,破殼縫達周長的2/3時,幼雛可把上蓋卵殼頂開,便可見到從印殼中依次伸出左翅、右翅、喙、頭、頸、胸部,隨後雛鳥順勢外爬。最後,腹部、腿、臀部便順利地脫出卵殼。卵內剩有淡黃色的膠狀殘留物(代謝廢物),雌鳥將破碎的卵殼及殘留廢物叨出巢外棄之。全窩正常受精卵全部出殼一般約需36小時。剩餘的未受精卵或死胎卵等,雌鳥可再孵1-2天,隨着幼雛的出巢覓食、活動而棄之,不再繼續孵化。
雛鳥生長
經測得知,大天鵝雛鳥出殼時平均質量為263克,雛鳥絨羽淺灰近白色,上體略深,胸腹部近白色,上喙端部為淺黑灰色、其餘為肉紅色,破卵齒明顯。跗跖、腳均為桔紅色,數日後逐漸變為淡紅色。剛出殼的幼雛,胎絨羽濕潤,不能站立,偎依在母親翅下或腹下取暖。2-4小時,絨羽乾燥鬆軟,即可站立。8小時後雛鳥能從母親翅下伸出頭頸觀察四周;若有動靜,雌鳥會呼將雛撥弄幾下,幼雛很快將頭縮回隱蔽。出殼當日,全天一直由雌鳥坐巢抱曖幼雛,雄鳥仍靜臥巢邊守衛,雙親鳥幾乎不進食。
2日齡,雌鳥繼續抱暖幼雛且不進食,幼雛可從母親腹下鑽出,蹣跚習步,幼鳥仍不飲水、進食。3日齡,中午氣溫高時,雌鳥離巢與雄鳥並排臥在巢邊,面對巢內的幼雛發出溫柔的叫聲,召喚雛下巢,隨着叫聲,幼雛慢慢走出巢內,在親鳥面前臥下休息片刻。然後親鳥站起,向水邊走一段距離臥下,又向幼雛發出召喚的叫聲,雛鳥隨叫聲向前移動;臥在親鳥身邊,這樣反覆多次,將雛鳥帶到水邊。若附近水面有其它動物,雄鳥先下水進行驅逐,雌鳥後下水協助,然後召喚,雛鳥慢慢地一個接一個地下水,隨父母練習游泳,雙親鳥護在雛周圍。雛鳥游水數分鐘後,有的鑽到母親的翅下休息取暖。十幾分鐘後,親鳥帶雛上岸教它們覓食。首先親鳥叨起食物喚雛,雛走到上前時,親鳥把食物放在地上,雛馬上啄食之,也有時直接從親鳥嘴中啄食,雛吃飽後臥地休息,親鳥抓緊時間吃食,然後雌鳥帶雛上巢抱暖。幼雛的食物有植物的嫩葉、莖、根、果、昆蟲、蠕蟲及軟體動物。幼雛白天大部分時間隨親鳥在水中、岸邊覓食。在水中,雌鳥左右晃動,似左右跺腳,用寬大的腳掌攪起水下沉渣和一些水生生物,把這些食物弄到幼雛能夠吃得到的水面上來。
幼雛食飼後上岸休息。50日齡前,潮濕的白天及整個晚上仍臥巢休息,此時巢徑更大,更平坦,無中間凹陷,親鳥也不再整理、加固巢穴。50日齡後,雛鳥很少再集體臥巢了,個別偶有獨自臥巢休息。一般選擇陰、陽適中較乾燥處休息。
育雛期帶領雛鳥覓食、習水、休息教雛鳥識別、躲避、進攻來侵之敵等均以雌鳥為主,雄鳥協助並保護雌、幼安全。雛鳥除休息外絕大部分時間在覓食,食量很大,發育極快。 [6] 1月齡雛鳥頸部羽毛變為淡灰白色,喙端黑灰色,喙基黃灰色,胸、腹、背部部分變白色,平均身體質量可達2550克。45日齡測得平均生長指標為:嘴峰長8.7厘米,跗跖為11.9厘米,中趾長14.2厘米,翅長17.4 厘米,初級飛羽4.5厘米,次級飛羽長4.0厘米。
2月齡毛色無大變化,但從50日齡開始換羽,換羽次序為飛羽、背、尾、腹、頸羽等,飛羽與尾羽換得較快,1周左右即換好。平均身體質量6150g。
3月齡上喙基淡黃,喙端完全變黑,跗跖、腳呈黑色,在水面上試飛滑翔距離近10米。平均質量7340克。對親鳥依賴性逐漸減少。
4月齡絨羽已全部換掉,喙基由淡黃色變為黃色,體型大小與成鳥近似。可完全離開親鳥獨立生活。
5月齡背部羽毛基本變為白色,體型大小與成鳥差別不大。
視頻
大天鵝來榮成天鵝湖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