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米
野米 中國口美洲菰米的翻譯叫法。野米與稻米是兩種不同的東西。野米是一種禾本科菰(菰gu第一聲)的種子,外殼不用打磨,呈灰黑顏色,含有極高的營養成分。野米中的蛋白質、多種微量元素、膳食纖維比大米高得多,是難得的保健食物,可稱之為"米"中之王。在中國,野米也叫菰米。野米的叫法是美洲菰米中國翻譯的名稱。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 野米 | 拉丁學名 | Zizania |
綱 | 單子葉植物綱 | 別稱 | wild rice ,菰米 雕菰米 |
目 | 禾本目 | 科 | 禾本 |
門 | 子植物門 | 生長區域 | 美洲 亞洲 |
- 野米產地頗廣,美洲與亞洲均有,但一般處於野生狀態,因而價格不菲。野米即菰米。野米是中國進口美洲菰米的翻譯叫法。
- 美洲野米也有人工栽培品種。
- 美洲菰:加拿大和北美的大湖區邊緣淺水沼澤里,生長着大面積的野生菰。學名為Zizania aquatica。植株高約2~3米, 花序為散穗狀,籽實瘦長,果皮黒色,澱粉白色。菰的花序和籽實都像燕麥。當地的印第安人在秋天菰結實時,划着獨木舟去採集菰米。菰米的成熟期不一致,成熟了又容易掉落,這些都是有利於野菰生存的遺傳習性。印第安人熟悉菰的這種習性,通常是分兩三次進行收穫,事前先把處於乳熟期的幾個菰穗,綑紮成把,到成熟期好收穫時,由兩個婦女共乘一條獨木舟,攜帶用樹皮做的圓袋子,駛進水道里,一個人把穗頭彎下來,另一人用木棒輕輕敲打穗把,讓菰米掉入袋裡,或者直接掉進獨木舟里,當船的前頭裝滿時,便掉轉船頭,再裝船尾,裝好滿滿一船才回住地,交由男子負責菰實的加工。方法是先把穗頭在太陽下曬乾或用火烘乾,再在地面挖一個坑,將裝滿菰實的樹皮袋放進坑裡,用腳踩蹈,使之脫粒。然後拿出來利用風力將穎売、枝梗等和米粒分開,把乾淨的米粒貯藏在袋裡,隨時取出,炒焦了食用。這是印第安人與外界沒有接觸以前的情況。
- 到17世紀時,歐洲人陸續進入大湖區,1683年一個神父名享尼平(Hnnepin)的,第一次看到印第安人收穫菰米的情景,他不認識菰米,在描述菰的情況時,稱之為湖中不經過任何耕種,生長着豐富的水生燕麥(oats),接着又稱之為野生稻穀(wild rice)。因而歷史沿襲下來,便誤稱菰為野生稻(wild rice),或水燕麥(water oats),又稱為印第安稻(Indian rice)的, 到後來以稱 wild rice 的占多數。凡是文獻上提到美洲wild rice 的,必不加思索地譯作野生稻,故其種子也被譯為野米。於是菰不見了,卻冐出了北美印第安人採集野生稻為食的史事,誤傳至今,沒有人更正。
- 中國菰:禾本科菰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它的種子叫菰米或雕胡。遠在秦漢以前,菰是作為穀物種植的,古代把「菰米」即「雕胡」加入五穀,合稱六穀(稻、梁、菽、麥、黍、稷),可見當時的重視程度。一直到唐,菰米仍然是一種大眾化的食品。菰的植株長的像茭白,但是由於定向培育方向不同。茭白植株高大,葉寬。菰的植株小和瘦矮。因菰米難採集且產量低。而茭白卻越來越受歡迎,產量又高。所以南宋前有不少人工栽培,南宋後菰米就基本處於野生消亡狀態。中國只有野生菰,沒有栽培品種。
- 據分析,野米(菰米)的蛋白質含量遠超過稻米和粟米,稻米的蛋白質含量約7%~8%,粟米約 9%~14%,菰米則達 15% 以上。美國人發現菰米的高蛋白質含量以後,就向印第安人收購菰米,由於菰米的來源有限,只好用來摻入稻米,以小包裝的形式在超市上供應,經過摻和的稻米,蛋白質含量可提高到14%。
- 野米因其蛋白質、多種微量元素、膳食纖維比大米高得多,被人們食用後奉為佳品。
- 眾人皆被它香爽和彈牙的口感和極其高的營養價值所征服。
- 野米的烹製往往需要加入湯汁共烹,配以肉湯使其味得以提升,其效更佳,在品嘗中有一種混香的纖維口感,頗有「嚼頭」。如果加入雜菇同煮,就是一道既美味又健康的佳品。
- 近幾年中國餐館也不斷出現以野米為食材的菜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