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野葡萄(李林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野葡萄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野葡萄》中国当代作家李林洲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野葡萄

想不到,一则跨路广告,一条劝诫标语,竟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大波”起因,与野葡萄有关。

那是深秋时节,广袤田野,苍茫林海,到处硕果盈枝,五谷飘香,一派欣荣喜乐景象。 从省城回家探亲的李大成,被目不暇给的乡土“丰”景撩拨着,牵动着,决意“老夫聊发少年狂”,到二十里外的箭呼门摘野葡萄去。

箭呼门是一座大山,在古邵州北端,因汤王射箭祈雨的传说故事而得名。那里群峰巍巍,古木森森,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周边村民向往的乐园,淘宝的福地。

李大成对箭呼门并不陌生。上世纪七十年代,他还是一个中学生,每逢秋假(当时学校放麦假、秋假,学生帮忙收麦、收秋),都要到箭呼门搞“小秋收”。

“小秋收”,是相对于“秋收”而言的。“秋收”,指秋季收获庄稼,如掰玉米、出红薯、掐谷穗、割豌豆、磕芝麻。“小秋收”,是农家在“秋收”之余,到深山老林搞些小创收、小副业,如拾橡壳、挖血参、捋连翘、打酸枣、摘葡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嘛。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大成知道自家人口多,劳力少,缺粮户,每年都会自觉参与“小秋收”,随大人去,约同学去,或独个儿去;当“跑趟生”,一天一来回,披星戴月,早出晚归,或者干脆寄居在箭呼门的远房亲戚家里。秋假一个月,“小秋收”近百元,在那个贫穷年代,可是一笔“横财巨款”呢。

自从读了大学、参加工作,李大成变忙了、变懒了、变“修”了,与家乡、与箭呼门、与“小秋收”有些疏离了。这次心血来潮、故地重游,当然不是为了创收赚钱,而是为了找寻当年的感觉,为了摘些正宗野葡萄,酿酒“保健养生”,城里人可时兴自酿葡萄酒了。

说起箭呼门的野葡萄,李大成记忆“尤”新,顿觉口舌生津,垂涎欲滴。箭呼门七沟八梁,几乎都有野葡萄藤,弯弯曲曲,像长蛇,像巨蟒,缠绕在树上,盘旋在崖壁。成熟的野葡萄,颗粒圆润,挨挨挤挤,黑玛瑙一般。品其味,酸中带甜,甜中有酸,别具一格,营养丰富,绝非现在市面上的什么巨峰、玫瑰、金珠可比,是当年聊解口腹之欲的不二之选。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箭呼门的野葡萄,该更加繁茂蓊郁葱茏了吧。

然而,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李大成全副“武装”,在发小的陪伴下,踏遍了箭呼门的几条著名“葡萄沟”,收获甚为寥寥,盖不住个箩筐底儿。你道为何?“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大量的葡萄藤、葡萄架,早被人腰斩枭首,匍匐在地,枯枝败叶,一片狼藉——仅仅是为了采摘“多、快、好、省”啊,仅仅是为了多卖一点钱啊!野葡萄的同类们,酸枣树、毛桃树、连翘树等,自然同样难逃厄运!也难怪,临行前被邻居“泼冷水”,笑他“竹篮打水”呢!

“浑球!钻过滴囊(头)不顾屁股。”李大成狠狠骂了一句。

这话,李大成也曾被骂过。一次,他够不着葡萄,就想用钩镰拦腰砍断藤枝,被父亲着实“凶”了一顿,“投机取巧,杀鸡取卵,现在倒是痛快了、方便了、获利了,明年呢,后年呢,大后年呢?”

多年后,李大成才慢慢懂得,父亲的朴素认知里,隐含着生生不息、循环往复的可持续发展观。古人倡导“不杀孕、不杀幼、不杀少、不杀绝”,“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不杀鸡取卵,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都是这个道理。现代人呀,为什么这样鼠目寸光、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光想自己、莫管他人?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李大成感慨万千。他心里隐隐作痛,突然萌生一个想法。

于是,他跟村委结合,自费五千元,在通往箭呼门的必经之路,竖起一个跨路标牌,上写十六个醒目大字——

进山采摘 禁用斧锯 杀鸡取卵 断子绝孙

谁也没想到,有好事者把这则宣传内容发到网上,一时间舆情爆棚,舆论哗然。有人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断子绝孙”之语太过恶毒;有人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标语口号有温度,才有好效果;有人说,对破坏生态环境者,就不能“温良恭俭让”,必须株连九族;有人说,“断子绝孙”是指生态断链,不可持续,并非骂人咒物;有人说,自掏腰包,宣传教育,有情怀,有担当,可钦可敬;有人说,职能部门失职渎职,应该追究责任;有人说,见微知著,一叶窥秋,全社会都应举一反三,亡羊补牢,防微杜渐……

舆论风潮,仍在继续,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理越辨越明,大伙的认知逐渐趋同:不能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对野葡萄们大加挞伐,斩草除根;不能急功近利,饮鸩止渴,再做“吃祖宗饭、断后代路、砸子孙碗”的蠢事了!

深陷“网暴”漩涡的李大成,五味杂陈,“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1]

作者简介

林洲,河南济源邵原镇人,原济源广播电视台台长、济源日报副总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