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野藜自是故乡来(吴绪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野藜自是故乡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野藜自是故乡来》中国当代作家吴绪久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野藜自是故乡来

刚才,也就是2018年元月19日下午三点时,看了一段视频,是讲乡愁的,讲一代人的乡愁,讲得很感人,是一位女作家的演讲,竟有不少人听后流泪了。是的,乡愁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思念。只要故土在,乡愁就在,只要流水在,乡愁就在,只要故乡的风物在,乡愁就在,也只要我的思念还在,乡愁就在。

我的前院里,野藜蒿根发芽了,让我的乡愁又发芽了。我们的老家是在沮漳河边。那河边是有许多野菜的,野藜蒿,野荠菜,还有苜蓿,这些,在灾年时,它填饱了我们的肚子,帮我们渡过了那困难的岁月。而温饱之后,它又成了我们舌尖上的美味。尤其是野藜蒿,它竟成为了我们的最爱。好多年前,我便写过一则短文,是专门讲家乡那野藜蒿的。在文中,我还讲到这样一件事,1967年春,嘿,距今竟然50多年了,我们高中的同学,响应当时“复课闹革命”的号召,决定到国营草埠湖农场去,边劳动,边上课。从宜昌到这农场,得先坐船到枝江的江口镇,然后步行,这样就得路过我的家,其时,天已晚了,便在我们家打住下来。那天,母亲就特地去采了些野藜蒿,做了一大碗,来款待这些请都请不来的客人。同学们吃了这菜,都觉得好香呀!好香呀!由于我的同学大多是从山区和丘陵地区来的,他们那儿是不长这些野藜蒿的。野藜蒿是我们这小河奉献给我们的特有礼物,所以,一些同学很好奇,总是不断地追问着它的名字和性能,以至于二十多年后同学相逢,大家还在念念不忘地对我说,那年,你母亲做的野藜蒿真好吃,后来总是想吃到它,可一直就没见着。虽然后来市面上有了,但总找不出那美味的感觉。

是的,野藜蒿好吃,这是不假的,它浸润着小河的清乳,吸吮肴沙坡的松软,纯天然,纯有机,还有什么比它更绿色呢?而且,我家乡的小河边,那野藜蒿总是长得尤其丰茂,一丛丛,一片片,绿里透红的茎,粉里透绿的叶,尖尖的茎,尖尖的叶,很让人喜爱。在我的记忆中,割资本主义尾巴时,还有人驾着小船来我们这河边割走一船一船的野藜蒿,偷偷的运到荆州和沙市去售卖。当时让我很是惊异,这些人真大胆,竟然不怕把他们给“割”了!可见出那美味的力量了!

后来,我们都离开了家乡,但这种乡愁是愈久愈盛的。在家乡,关于野藜蒿曾有些谚语,有句就是这样说的,“正月的藜,二月的蒿,三月四月当柴烧”。可以看出,它是一道时令菜,正月采吃是美味的最佳了。记得我还写过一首诗,表达了对这种乡愁的记怀:“春风先破柳芽开,夜雨清风习习来。脚板沾泥人嬉闹,趁晨采满藜蒿苔。”就是写春天到了,孩子们去河边采藜蒿的情景。那种欢快,那种喜悦,现在想来,仍让人留恋和沉缅呀!

在新旧世纪交替的那两年,我的父母亲相继过世后,都安眠在故土。每年清明,我们都会回乡祭奠。插青完毕后,总得弯到河边去采一些野藜蒿的。大概是2010年吧,小河边的野藜蒿是出奇的茂盛。我们几姊妹,老伴她们几妯娌,采了好多好多呀!老伴和妹妹她们还在河边的小亭子里把这些野藜蒿都一根一根剔净,整理好,然后带回了枝江,好好地炒了几大盘,大家美美地享受了一餐,自然,这是在享受着乡愁。没有炒完的,弟弟妹妹他们硬要我老伴带回了宜昌,让我们继续去享受这妙不可言的美味,这满是春情的乡愁啊……的确,这种乡愁是浓郁的,只有游子才能品味的,也只有我们才能拥有呀!

今天,我骤然看见门前沙堆里野藜蒿发芽了,它是带着乡愁发芽的!这些野藜蒿根是前两天,家乡的侄子俊平和美明他们特地在小河边挖后送来的,真的,当时我不在家,他们便把这些野藜蒿掩进了沙堆里,并打电话对我说,要不了几天,这些野藜蒿就会发芽了。真的,今天发芽了!细细的芽叶已从沙堆里钻了出来,淡淡的绿,浅浅的芯,似乎在向我讲述往事,讲述着那些难以忘却的思念。是啊,他们送来的,决不仅仅是一些野藜蒿啊!这是乡愁,这是乡情!这也是亲情呀!这是人世间最可宝贵的!

野藜蒿发芽了。它是带着乡愁发芽的,是带着亲情发芽的!明天就是大寒了,它标志着冬天即要离去,春天马上就要来到,这时,谁能不相信,这些野藜蒿不会滋滋地生长!是的,一定是的,这些野藜蒿必定会把浓浓的乡愁送达于心的!

是啊,我们这一代人的乡愁必将在春风中继续抽长着……

野藜自是故乡来,

芽沐舂风淡淡开。

愁绪植根沙土里,

一日三秋总入怀。

一一不尽的乡愁,不尽的眷恋 [1]

作者简介

吴绪久,男,枝江市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宜昌三峡人文研究所所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