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野鹀 |
---|
基本资料 |
学名 Emberiza sulphurata 目/科/属 雀形/鹀/鹀 迁徏状态 过境鸟/台湾 普遍性 稀有 体长/体重 13-14cm/14-15g |
别名:硫黄鹀、绣眼鹀,雌雄相似。虹膜暗褐色,喙暗褐黑色。脚肉褐色。[1]
- 雄鸟繁殖期头脸至后颈灰绿,眼有白色眼圈,眼先及颏黑。喉及腹面黄,往下渐淡,尾下覆羽白色,胁有暗褐色纵纹。背灰褐色及黑色纵纹。翼及尾羽暗褐色有茶褐色羽缘,有2条明显白色翼带。外侧有2对尾羽有白色楔形斑。
- 雌鸟似雄鸟羽色较淡,头、脸带褐色,眼先及颏无黑色。
栖地&习性
平地河边草丛地,低山地带灌木丛中,农耕地,迁移期也见于山区。
常单独活动。在地上觅食。有时与黑脸鹀混杂,受惊吓即窜入草丛。
昆虫,如甲虫(鞘翅目)和毛毛虫,也有植物材料,如豆类种子。[2]
繁殖期
从五月下旬开始。雄性聚集在无雪植被区,等待雌性稍后到达。
保育
保育等级
鸣声
轻柔的“唧唧”声
外观相似性
黑脸鹀日本亚种personata,有明显黄色颊纹及黑颚线,无白色眼圈,翼带较不明显。腹面黄色较鲜明,黑褐色纵纹粗而明显。
分布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Passlas's bunting,hbw.com
- ↑ Yellow Bunting,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