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金灯寺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称;金灯寺

地理位置;长治市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东的林虑山巅

著名景点;红谷山风景区,玉峡关旧址,青龙峡

所属城市;山西省长治市

金灯寺原名宝岩寺。石窟开凿于山巅自然形成的石凹内。开凿年代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起,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止,历时60余年。石窟和建筑坐北朝南,依崖布列,现存七进院,洞窟14个,佛龛37个,摩崖造像500余尊。木构建筑有延寿殿关公殿丈八佛殿等34间,寺内保存历代碑、碣20余通。金灯寺石窟入选为国家第六批国保文物,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目录

寺庙简介

金灯寺石窟在山西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与河南林县交界(平顺县杏城镇背泉村东)的林虑山巅。四面群山起伏,山坡树稀草薄。全年有三个季节在云雾之中,初名宝岩寺,后因萤光夜飞入寺,改称今名。石窟始凿于北周(557--581年),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年间(1506--1620年)扩建,共有大小石窟17个,雕像281尊,浮雕像1200余尊。雕像高3.1--0.3米,浮雕像高20--15厘米。最大洞窟为水陆殿,面积约125平方米,窟内地面凿为池沼,水清见底,不盈不涸,沼上架"田"字石桥,佛台和藻井四周立雕石佛30余尊,浮雕壁画79幅。寺院内有关帝殿钟鼓楼丈八佛殿延寿殿聚仙楼等木构建筑20余间,明、清碑碣40余通。寺外有千佛塔等石塔46座。

景区布局

金灯寺坐落在林滤山东面游云缭绕的陡崖之上。寺顶有巨崖当空,寺下俯万丈深渊,座北面南,由东往山形成了藏奇纳胜的一进七院格局。现存殿堂多具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由于北依陡崖,南临深谷,为山势所限,建成由东而西七个院落,各院均有殿堂,自成一体,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大佛殿关帝殿聚仙楼地藏阁等,山腰北崖凿有大小十四个洞窟,其中最大最著名的是水陆殿。又名水罗殿,面积约125平方米,上置平顶,下面池沼晶莹,泉水从西北石隙中涌出,清澈见底。沼上凿有田字石堤桥,游人可沿桥观赏。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窟的外檐就山崖凿作,建成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布局错落有致,雕刻十分优美。寺内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明间扇面墙前后均有高出水面约5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正面并坐三佛像,背面倒坐三大士像。后面佛台上亦并坐三佛。前槽为八角形金柱,宝装莲瓣柱础。窟顶有精美的佛龛和主形藻井,藻井四周雕造佛像。四壁浮雕水陆画,上部周围亦雕菩萨罗汉等像,仪态灵活多样。第五进院中第十二窟规模较小,浮雕文殊菩萨故事。其余洞窟凿弥勒、伽蓝、千佛、观音、罗汉、太山神等,神态各异,别具风格。

历代屡遭兵变之毁,现存殿宇30余间。由于该寺院地处僻壤,交通不便,并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建筑比较简陋,甚至可以说是粗糙。它的建筑材料多就地采掘,安装也不十分规范,同那些雕梁画栋,巧夺天工的建筑相比,它更显几分古老与凝重。金灯寺建筑突出了石窟的开凿,现存大小25个洞窟,依山开凿,多为南向,明嘉靖、万历年间开凿数量较多。窟之外沿就山崖凿作,建成的殿堂中心辟门,方形檐柱上横施额枋。金灯寺石窟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尾声。寺内殿堂石窟摩崖造像碑碣石塔应有尽有,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中以水陆殿石窟规模最大,保存也最完好。

由金灯寺林北行数百米便是石塔林,那大大小小的舍利塔有46座。其中最大的是千佛塔。千佛塔为首石雕造塔基呈正六边形高8.8米,中心有石室,内2.25米,镶有石门。门柜均侧刻有字,隐约可辨"坐莲从西至,拽虎自东来"的字样。塔身雕刻着神态各异的佛像一千尊,相传这千佛塔是金灯寺创始人芈禅师的安葬处。芈神师法名静真,是河南安阳人,曾拜名僧清果膝下为徒,先在著名的悬山寺修行,后又到陕西两当山庵中苦炼,后来他云游四方,夜眠虎穴,以虎为伴,每天拽虎携钵沿途募化。最后登上风景独特的林滤山,心中不胜欢喜便在这里落脚,创建了金灯寺。

历史沿革

金灯寺始建于北齐起初叫宝岩寺,后来芈禅师惊奇地发现每到夜晚就有两盏金灯由东而西飘入寺内,寺内顿时金光满照,所以便把宝崖寺改名为金灯。在寺东面的一个山头叫"起灯山",寺西不远处的山头叫"落灯山",传说终归传说,不过住在金灯寺内,每晚不管有无月亮,数米内的东西均可看清,读书写字,穿针引线也不会出错,这就是金灯寺的又一奇观了。沿金灯寺旁的小石径下行数百米,便到了南天门。门柱上刻着"门可通天,仰观碧落星辰近;路承绝场,俯瞰翠微峦的低."这幅檄联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南天门的景致。那入口处,八大金刚把守着,令人望而生畏。数十尊金刚罗汉经千年风吹雨淋,日剥月食,已神体屈缺,面目全非,但人们仍把它们奉为宝物维护着。金灯寺建筑奇特,雕刻优美,别具风格确是座石刻艺术的珍奇宝殿。寺内还有明代石碑多通,说明石窟是明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先后开凿。

周边景点

林滤山横亘于平顺县城东北65公里的玉峡关乡背泉村,与河南林州交界。山势陡峭,巍峨挺拔,悬崖峭壁林深洞幽,确是一块远离尘嚣的地方。登高四望,一道道身披林莽的山脊,犹如绿色的巨龙,蜿蜒于烟波云海之中。"天下名山僧占尽",此言确实不错。从林滤山麓到山顶,佛寺如林,窟如蜂房,洪谷山寺、灵鹫音、净居寺冰凌洞、银洞、桃花洞…,处处都有美妙的传说和神奇的故事。但最受人们膜拜的当首推别具风格的金灯寺了。

水陆殿

在金灯寺,最著名的要数水陆殿(又称水罗殿)了,走进殿内,迎面高

高的莲台上,神志雄伟的释迦牟尼结伽跌坐,他那慧祥的双目,流露出大彻大悟的智慧,具有摄人心魄的威力,左文殊右普贤神灵活现,楚楚动人。殿内合一处"液池琼台"泉水从殿西北角石缝小流出注入水池,清澈见底。池沼上凿有石堤,香客游人可沿堤绕窟观赏佛殿。奇怪的是佛殿里的三力士像倒坐着他们似乎在认真地练功夫,环顾四周,墙面上满是浮雕壁画,有的画面是佛祖在向他的弟子们讲经论道,有的是一般佛堂中不常见的十大天王,还有的是菩萨,罗汉…….....水陆殿占地125平方米,浮雕壁画79幅,真可谓石刻艺术宫殿。

水陆殿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凿造,坐北向南,外檐雕凿方形檐柱,中辟长方形窟门。殿前立有几通石碑,因字迹风化,难以辨认。拾级而上进入洞窟,可以看出它的面积约有亚20余平方米,上置平顶天花,雕方形藻井,下为清莹的池水,殿内何来水的源头。原来是清澈的泉水常年从西北

角石隙中涌出汇集而成。池上凿有田字形石桥,连接左右壁、窟门及扇面墙前后约50厘米宽的台阶,我们可以沿着这座石桥到殿内各处参观。您看,正中间为高出水面约60厘米的长方形佛台,佛台中央有扇面墙,三尊高约3米的佛像结跏趺座(盘腿打坐)于莲花宝座上,佛体匀称,神态慈祥,背面倒座三大士像,扇面墙后亦并坐三佛,由于布局灵活,使殿内佛像多而不乱。前槽为八角形金柱两根,柱身正面雕龙形图案,其它几面雕花卉。左右壁上部各有佛龛9个,内雕十八罗汉,造型各异,形神兼备。左、右、后三壁下部有90幅浮雕壁画,一改粗糙简陋之习,颇为美观齐整,刻画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佛教人物,讲述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佛教故事,好似一本精美的立体连环画。静心浏览一番,感受一下佛教的博大精深。

其他石窟

走出水陆殿,注意殿外悬崖上如蜂窝般密布的摩崖造像和小型石窟,上面雕刻有弥勒佛、一佛二菩萨、送子观音、枷兰、罗汉等,千佛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摩崖造像是指在崖壁上凿出一层浅浅的凹龛,在凿龛的同时即在龛心凿出佛像,以浮雕为主,也称开龛造像。石窟造像则是在山崖上凿出洞窟,再在洞窟内或塑或凿佛像。

在金灯寺的其它几个殿堂中还保存有泰山神、关公像等或木雕或泥塑的众多道教神像,道教不同于佛教,它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受古代鬼神崇拜的影响,道教成为多神教,道教的彼岸世界也因此而丰富多彩,热闹非凡。

相传第六窟曾是藏经殿,殿内有一座6米高的大铜佛,内藏经书数卷,可惜现在巳不知去向。摩崖上雕有规格大小相等的千佛。

最后到寺院背面百米处的塔林看一看,这里的塔数量众多,排列有序,方形、圆形、实心、空心,应有尽有。您一定注意到这座高约10米的千佛塔了吧?该塔建于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塔平面呈方形,基座下为拱券式空心塔室,南向辟石板门,塔身下部满布浮雕佛像近千尊,上部为六角形塔檐,檐部平缓,翼角微翘,造型优美。相传塔室内原保存有金灯寺创始人净真禅师的包骨塑像一尊,后毁于战乱。

相关传说

相传,玉皇大帝听信谗言,将白鸽姐妹贬降人间。太上老君送给姐妹二人一对金灯贲簪,希望她们潜心修炼,早返天宫。姐妹二人选中了这一块草木青翠的地方居住生活。一日,她们在宝岩寺烧香时,财主的儿子刘黑垂诞其美色,欲将二人抢回家中,被正在砍柴的穷小伙史晓红救下。白鸽姐姐寺前作证,将妹妹许配给史郎,并把自己的金灯贲簪送给他,祝福他们夫妻恩爱,白头偕老。斗转星移,暑去寒来,夫妻二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谁知祸从天降,财主的儿子刘黑又找上门来,打死了他们的儿子,打昏了史郎,并抢走了鸽妹。史郎养好伤后杀了刘黑并放火烧了刘宅,到宝岩寺落发为僧。混乱中鸽妹逃回家中,只见姐姐送给史郎的金灯贲簪扔在地上,情知不好,只得去找白鸽姐姐。姐妹二人变成白鸽终日寻找并找到了史郎,但史郎已听不出鸽妹的声音。鸽妹每晚都要到宝岩寺看史郎诵经习武。一到晚上,一对白鸽身上洁白的羽毛,再加上--对闪闪发亮的金灯贲簪,将宝岩寺照得宛如白昼。宝岩寺也改称为"金灯寺"。据说,凡是真心诚意、白头到老的青年情侣在这里过夜,都能看到该寺夜明如白昼的景象。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大家千万不能用这种方法来检验自己的爱情是否天长地久永不变。

相关视频

山西长治航拍金灯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