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韵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金韵梅(Dr.Yamei Kin,1864~1934),又译名金雅梅、金雅妹,是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医学家、教育家、营养师,天津北洋女医学堂创办人。

金韵梅生于浙江宁波一个长老会牧师家庭,毕业于美国纽约医学院附属女子医科大学,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天津北洋女医学堂。金韵梅也是浙江省第一位女留学生,第一位女大学毕业生。

金韵梅开中国女性海外留学之先河,学成之后对我国医学和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1908年8月,由直隶总督袁世凯拨银2万两,金韵梅在天津东门外水阁大街创办了一所公立护士学校,亲任校长,始称天津公立女医局附设女医学堂,(亦称北洋女医学堂、长芦女医学堂),开近代中国公立护理教育之先河。

纽约时报》曾赞其为“一位典型的中国进步女性”、“当世最古老帝国中的新女性”和“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女性之一”。[1]

基本经历

1864年,金韵梅出生于浙江宁波,在她两岁时,父母死于霍乱,美国传教士麦嘉谛夫妇收养了她。

1872年,随养父母赴日本旅居,不久至美国纽约定居,并在那里读了中学。16岁那年,她进入纽约女子医学院就学。

1885年,金韵梅以全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最早毕业于美国的中国女学生。毕业后,她先后在数家美国医院工作,并在纽约《医学周刊》杂志发表学术报告《显微照相技术的研究》,获得同行的称赞。

1894年,她和一位葡萄牙裔音乐家结婚,婚后两人在夏威夷生活了一段时间,育有一子。

1907年,金韵梅在天津北洋女子医院任院长,并亲自为学生讲授治疗学和药理学等多种医学课程。次年,在直隶总督袁世凯的资助下,金韵梅在天津创办了护士学校。

1914年,金韵梅在美国农业部负责研究大豆的食用和药用价值。

1917年,金韵梅专门回到中国,研究豆制品的制作工艺。

1934年3月,金韵梅因患肺炎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0岁。

身世之争

浙江通史》记载,1864年(清同治三年),金韵梅出生于鄞县梅墟宝桥金村的一个贫困家庭。另外有一说法是,金韵梅出生于东钱湖韩岭后街小沙井东边的“金氏绍家”的一个殷实家庭。

金雅妹(韵梅)幼年父母双亡,年少时就漂泊海外,自己也不知道出生地,涉及出生地点时,她只提到是浙江鄞县。父亲金定元是长老会的牧师。1866年,金定元和妻子二人感染上一场瘟疫,不久双双离开人间。两岁半的金雅妹成为孤儿。父亲的好友,1845年来宁波传教的传教士麦嘉缔博士(D.B.McCarrtee)收留了金雅妹作义女。

反对战争

1915年,金韵梅在旅美期间,曾在旧金山发表演讲揭露日本对华侵略政策,并受到了日方警告,要求其保持中立。

11月27日,金韵梅在纽约发表演说《中国与战争》,她指出,日本的意图是占领拥有肥沃土地与众多人口的中国,以便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国家,可以与西方列强相抗衡。

金韵梅还称,中国在与鸦片进行斗争,而日本却把吗啡带到朝鲜,把毒品注射器运进中国,把社会毒瘤带到中国。金韵梅在日本生活了14年时间,她承认日本的进步。但在她看来,中国人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不需要日本的干预。

心系教育

金韵梅在北京继续从事医疗卫生知识的传播和教育工作。金韵梅经常带领医护人员去北平孤儿院做义工,进行保健教育试点;金韵梅关心燕京大学主办的清河村实验中心,帮助其开展保健防病工作;金韵梅还捐助北平国立第一助产学校,建立了清河实习基地。

因病逝世

1934年3月4日,金韵梅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享年70岁。遵照她的遗嘱,把她全部的积蓄和财产捐赠给国家医疗事业。

金韵梅在病榻上联系有关部门,把所有的财产捐献给了燕京大学,并将150余卷外文书籍赠予天津木斋学校。金韵梅病逝后,胡适、梅贻琦、司徒雷登以及美国驻华大使出席了葬礼。当时教育部授予她捐资兴学一等奖状,这一奖状被刻在她墓碑的背面。

金韵梅的墓碑上没有英文,只写着“金韵梅大夫之墓”几个大字,以及一份当时政府颁发的“捐资兴学一等奖状”。金韵梅的墓碑并不矗立在坟头前,而是被收藏在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即“民国金韵梅墓碑”。

历史评价

尽管和袁世凯有着深厚的渊源,政治上趋于“保守”,但金韵梅一直没有加入美国籍,是一名为中国摇旗呐喊的爱国者。

视频

金韵梅 相关视频

金韵梅创造中国五个第一,功绩堪比钟南山,名字却逐渐被人忘却
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美国日本曾称她为传奇,却有很多国人不知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