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锯峰齿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锯峰齿鲨

学名  Prionace glauca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英文名 Blue whaler

别名  Carcharhinus macki、大青鲨

    水沙、大翅沙、锯峰齿鲛、

    烂沙(台东)、水鲨、大蓝鲛

观赏鱼/食用鱼  否/是

最大体长     400 cm

分类

  软骨鱼 Chondrichthyes

  真鲨 Carcharhiniformes

  真鲨 Carcharhinidae

  锯峰齿鲨 Prionace

锯峰齿鲨,体呈纺锤型,躯干颇修长。头窄而纵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长而呈抛物线状。眼大,圆形,眼眶后缘不具缺刻,瞬膜发达。前鼻瓣短而呈宽三角形;无口鼻沟或触须。唇沟短,通常仅局限于口角部位。口裂宽大,深弧形,口闭时下颌齿不明显露出;上颌齿宽扁三角形,外缘凹入,边缘具明显锯齿,齿尖稍外斜,无小齿尖;下颌齿较窄长而直立,边缘具锯齿。

喷水孔缺如。背鳍2个,背鳍间无隆脊,第一背鳍中大,起点远在胸鳍基底之后,后缘凹入,上角钝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后缘入凹,后角尖突;胸鳍狭长,后缘凹入,外角尖突,内角圆突,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部;尾鳍窄长,尾椎轴上扬,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长,与后部间有一深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

体背侧深蓝色;腹侧白色;体无任何色斑。胸及臀鳍之鳍尖暗色。[1]

栖地环境及深度

大洋、深海、礁区、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栖息深度0 - 350公尺

栖息于大洋上层大型鲨鱼,偶可见于沿海水域,曾有报导出现于河口区。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动,胸鳍开展,背鳍及尾鳍上叶会露出水面,缓慢游动。性凶猛,活动力强,对人们具有主动攻击的危险性。主要以硬骨鱼类、甲壳类、头足类、海洋哺乳类、海龟、海鸟、大洋性蟹类等为食,甚至垃圾等。[2]

分布

在温带和热带水域。西大西洋加拿大纽芬兰阿根廷。中大西洋。东大西洋:挪威南非,包括地中海。西印度洋太平洋地区:东非印度尼西亚日本澳大利亚新喀里多尼亚新西兰。东太平洋阿拉斯加湾智利。可能是范围最广的软骨鱼。高度迁徙的物种,1982年《海洋法公约》附件一。台湾分布东部、东北部。[3]

繁殖

胎生,一胎可产下4-135尾幼鲨,刚出生之幼鲨体长可达35-44公分。 具有拥抱的独特配对。出生时约35-44厘米。妊娠期为9到12个月(参考244)。性二态性在成熟和成年女性的皮肤厚度中很明显。[4]

保育

近危(NT) ;评估日期: 2005年10月1日

视频

Blue Shark (Prionace glauca)

参考文献

  1. 锯峰齿鲨,fishdb.sinica.edu.tw
  2. 长鳍真鲨,fishdb.sinica.edu.tw
  3. Prionace glauca,fishbase.se
  4. Prionace glauca,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