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锺理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台湾文学家锺理和

锺理和(1915年12月15日-1960年8月4日),籍贯台湾屏东。笔名:江流里禾锺铮锺坚。台湾作家

学经历

日治时期盐埔公学校毕业后,进入私塾学习汉文,也开始接触流入台湾的新文学作品。

1932年,锺理和因协助其父经营“笠山农场”认识爱上年长4岁的锺台妹。然而在那个自由恋爱被视为罪恶的年代,再加上“同姓”的结合,不受到当时社会和家庭的祝福。为了与锺台妹厮守,1940年与平妹奔逃到满州奉天[1]。翌年迁居北平,开始专注写作,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夹竹桃》。

1946年3月携眷返台,随即应聘到屏东内埔初中担任代用国文老师,后因罹患肺疾,日渐恶化,于1947年3月辞去内埔初中教职,历任两次大型胸腔手术之后,返美浓笠山休养。1953年2月在《野风》月刊发表返台后第一篇作品〈野芒芒〉,1954年底《笠山农场》草稿初成,是作者生前唯一完成的长篇小说,1957年参与锺肇政发起的《文友通讯》。

锺理和、锺台妹和长子锺铁民合照。

文学风格

锺理和创作文类包含散文小说等。因客观环境不允许,只能在创作中寻找人生的出路,晚年对生活绝望,对文学感到无力,生前虽一再告诫家人“不得再有从事文学者”,然而在备尝人间疾苦之后,仍执著于文学创作,不改其志,具现了作家追求理想的精神,陈火泉称之为“倒在血泊中的笔耕者”,是对其不朽形象最传神的写照。

锺理和小说中往往带有浓厚的自传性色彩,《夹竹桃》为其赴北平期间的经历缩影,描述贫困与破败的生活黑暗面;《笠山农场》则是以作者自身在高雄时的亲身经历,描写了同姓婚姻的困境以及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故乡》系列更是描绘出一幅幅台湾农村痛苦生活的景象,表达了对于农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

婚姻、贫穷和疾病则是三个相互纠结的主题,成为锺理和作品中的基本题材,叶石涛评论其小说:“一向不以社会性观点来处理题材,倒用美学和人性来安排情节,使得他的小说细腻动人有高度的艺术成就。[2]

文学成就

1956年11月荣获中华文艺奖金长篇小说第二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