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针灸鼻祖皇甫谧,也曾是个文学家(方智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针灸鼻祖皇甫谧,也曾是个文学家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针灸鼻祖皇甫谧,也曾是个文学家》中国当代作家方智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针灸鼻祖皇甫谧,也曾是个文学家

话说西晋太康年间,在都城洛阳(今汉魏故城),一个三十岁的文学青年左思的文章《三都赋》被人们广泛传抄和吟诵,偌大的洛阳城池,竟然纸张紧缺,供不应求,引发纸价飞涨,至此“洛阳纸贵”的历史佳话就此诞生。

洛阳纸贵,源于在洛阳城盛名于世的一个文人、针灸鼻祖皇甫谧和文学青年左思的一段鲜为人知历史故事《三都赋序》。

在此之前,年轻的左思,看到不少前人写的都赋,都因风物不实和错愕而摇头。晋武帝司马炎即位后,其妹妹被纳为妃,他来到了洛阳。开始了他宏伟的写作计划。当这个计划刚刚传出的时候,名噪一时的大文豪陆机听说左思要写《三都赋》,差点笑掉大牙:“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意即左思这个鄙贱的无名小辈写的书只配盖酒坛子而已。

左思不为所动,坚持完成了写作计划。文友张华看到后大为赞赏,隆重向他推荐了文名和才华冠绝一时的皇甫谧。

带着自己写的《三都赋》,左思前往新安(今义马)拜访皇甫谧,请求他为自己写序。皇甫谧和左思相遇了。他们的身后是义马的暮色,是摇晃的崤岭余脉和韶山支脉。其时,晋武帝司马炎刚完成统一大业,正需要润色鸿业。因此,左思作为皇亲国戚,他要找资深隐士、文学家、史学家、医学家皇甫谧为其写序,以名人效应为其打开那扇通向文坛的大门。

现在,这本盖酒坛子的书就摆在皇甫谧面前。皇甫谧看着左思年轻热切的脸,想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提携文学后辈,当仁不让。他细细地读,细细地品,不住点头。品读完这个年轻人的文章,他请他喝茶。聊了许久,似乎在这一刹那间,他们便成为了知音和忘年交。

皇甫谧惊愕,这个貌不惊人的青年,他的《三都赋》有足够的理由骄傲,他创作出了与大一统晋王朝相匹配的锦绣文章。看着年轻的左思,皇甫谧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往昔。

月光下,皇甫谧提起了笔,为他的《三都赋》作序。

月光下,左思虔诚地观瞻着,脸上闪着清辉。

皇甫谧为《三都赋》作序,在都城洛阳不胫而走,瞬间引起轰动。赋好,序好,一时让人们广为传颂。那个曾讥笑左思的陆机,不由得读起了《三都赋》,也为左思高超的文才而赞赏。一时间,洛阳城内数以万计的人抄写《三都赋》和《三都赋序》,以至于引得洛阳纸价上涨,从而“洛阳纸贵”的典故,流传至今。

皇甫谧,215年生于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一个破落的士族家族,自小就被过继给叔父,15岁那年随叔父迁居到弘农郡新安县(今河南义马)。这种迁徙可能和寻求稳定生活有关。因为他的家乡“安定郡”并不安定,正处于魏蜀两国争夺陇右的战略要地,同时来自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也不时侵扰。

时光荏苒,皇甫谧在嬉戏打闹中渐渐长大。唯独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叔父叔母为他的未来担忧。

在较为安定的中原,要想尽快融入当地士族必须依靠经学。对一个日渐没落的家族来说,以经入仕是最好的选择。

一日,皇甫谧遭到叔母亲任氏的责备,他就跑到自己居住的山村(今义马礼召)旁的蒿梨山上散心,回来时摘了好多瓜果讨好叔母。不料,不拿瓜果还好,一拿出来,叔母就一把把瓜果摔到了地上,还没等皇甫谧反应过来,就兀自伤心哭泣起来,边哭边数落他:“孩子,你快二十了,还这样没个正性,都怪我,没有教育好你啊。孟母为教育孟子,曾断机杼,择邻居,我肯定是做的不够啊。你学到知识和本事,是你一生受用的,难道我还祈求得到什么好处吗?”叔母说完愈加痛哭起来。

叔母的自责和数落宛若一把刀,割着皇甫谧的心。他跪在叔母身边,幡然醒悟。

这场情景剧成为了皇甫谧的成人礼。

之后,皇甫谧有了不一样的人生。在礼召村,他学,夜以继日;他农耕,身带经书。帯经而农,他要和时间赛跑,毕竟此时,他已是17岁的青年了。

一晃过去了九年,博览群书的皇甫谧已收获多多,他要补写史书,弥补《史记》的不足。26岁,他在义马市礼召村,完成了《帝王世纪》《年历》等史学著作。接下来,他又写就了《高士传》、《隐士传》、《烈女传》。在文学和史学领域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价值。

那个时代,是地球的寒冷期。礼召村又背山临水,寒湿异常,渑水(今涧河)从村前流过。经年累月的劳作和久坐,使他得了风痹湿寒之症。但人生的坐标一旦确定,他就一往直前,矢志不渝。

他的才名和孝名很快名声鹊起,闻达朝野。位于洛阳近郊的弘农新安(今义马),距离都城洛阳不过60多公里。他多次到洛阳城交游,拜访名士文人,借书阅卷。同时传播自己的著作。其才其德,让朝廷多次征召其到朝廷做官。但朝廷里一系列的血雨腥风,让他对司马氏彻底死了心:高平陵事件中曹爽兄弟、名士何晏被诛杀殆尽,后来,高贵乡公曹髦、文学家嵇康又惨遭诛杀,直至最后魏帝曹奂也被逼禅位,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登上了历史舞台。

之后,西晋皇帝司马炎多次征召,皇甫谧都婉拒了,以年老多病的名义,以礼拒召。实在躲不过去,就向晋武帝司马炎借书一车。晋武帝无奈,真送了他一车书,征召之事就不了了之。

从曹魏到西晋,朝廷前后六次到今天的义马礼召村,以礼征召他到朝廷为官,但他总是以礼拒召,推辞不就。他的《让征聘表》把他的情怀表达到了极致。他的传奇经历也被今天义马市的“礼召”村名而铭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古代文化先贤遵循的最高准则,皇甫谧无疑是这个准则的实践者。于是,他又著《达士传》、《玄守论》、《释劝论》,这些伦理的、审美的著作成了航向标,给那些挣扎在污浊世界中的人们指明了另外一条生存道理

久病的身体需要调理,而家贫的他只能自己琢磨,为此,他还服食了当时流行的“寒食散”,一种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硫磺等五种矿石组成的药物——也称五石散。不为炼丹,只为镇心定惊。但风声鹤唳的时代岂是纯粹的药物能镇定得了的?何况此药副作用更多——轻可致残、重可致死。皇甫谧服后也痛苦得几欲自残,幸亏叔母亲极力劝导,兄长汤药相救。为解救更多服用寒食散而致痛苦的人,皇甫谧依据兄长的汤药方,写出了著名的《解寒食散说》。

风湿的痛苦让他开始研究起了治病良方。他根据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素问》、《明堂》等针灸学精华,以身试针,删其浮辞,除其重复,再次厘定了人体穴位名称。在义马的礼召,他又开启了针灸鼻祖的征程,起笔《针灸甲乙经》。

公元278年,晋武帝又诏封62岁的皇甫谧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他皆不应,遂离开义马,先后前往陕西陇县龙门洞、甘肃平凉崆峒山避召。

68岁时,在家乡甘肃灵台刚著完《甲乙针灸经》的皇甫谧溘然长逝。去世前,他嘱咐儿子:自己死后,将他置于床上,直接下葬,墓冢不封不树,不得买棺,随葬任何财物。但必须随葬《孝经》一卷,以表达对叔母任氏教诲的感念。遵从他的遗嘱,他的儿子们,将他俭礼薄葬于塬边,随葬《孝经》一部,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这就是今天甘肃灵台张鏊坡的皇甫谧墓。

皇甫谧后半生的形象就是一根针。

他像一根银针在人体的经络里游走,在时间缝隙中穿梭。

身体的病痛时刻在提醒皇甫谧:安身才能安心,精通医道才能忠君孝亲。于是,被人们称做“中医针灸学鼻祖”的皇甫谧,一方面以针灸行医治病,一方面撰集《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的横空出世,成为人类世界去除病痛的福音。此书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经过他的去伪存真和临床发现,将人体穴位厘定为349个。并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症,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自唐以来,《针灸甲乙经》就成为了针灸教科书,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甚至在日本、朝鲜也得以广泛流传。如今,世界卫生组织更是正式批准,将针灸列为治疗专项。皇甫谧也因此与孔子一起,挤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皇甫谧的一生,清心寡欲,志趣高远,勤奋笃勉,为我们留下了无与伦比的文化遗产,其精神财富激励着我们一代代炎黄子孙。在中华文化自信中,针灸鼻祖--皇甫谧自有其应有的地位。[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