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針灸鼻祖皇甫謐,也曾是個文學家(方智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針灸鼻祖皇甫謐,也曾是個文學家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針灸鼻祖皇甫謐,也曾是個文學家》中國當代作家方智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針灸鼻祖皇甫謐,也曾是個文學家

話說西晉太康年間,在都城洛陽(今漢魏故城),一個三十歲的文學青年左思的文章《三都賦》被人們廣泛傳抄和吟誦,偌大的洛陽城池,竟然紙張緊缺,供不應求,引發紙價飛漲,至此「洛陽紙貴」的歷史佳話就此誕生。

洛陽紙貴,源於在洛陽城盛名於世的一個文人、針灸鼻祖皇甫謐和文學青年左思的一段鮮為人知歷史故事《三都賦序》。

在此之前,年輕的左思,看到不少前人寫的都賦,都因風物不實和錯愕而搖頭。晉武帝司馬炎即位後,其妹妹被納為妃,他來到了洛陽。開始了他宏偉的寫作計劃。當這個計劃剛剛傳出的時候,名噪一時的大文豪陸機聽說左思要寫《三都賦》,差點笑掉大牙:「此間有傖父,欲作《三都賦》,須其成,當以覆酒瓮耳。」意即左思這個鄙賤的無名小輩寫的書只配蓋酒罈子而已。

左思不為所動,堅持完成了寫作計劃。文友張華看到後大為讚賞,隆重向他推薦了文名和才華冠絕一時的皇甫謐。

帶着自己寫的《三都賦》,左思前往新安(今義馬)拜訪皇甫謐,請求他為自己寫序。皇甫謐和左思相遇了。他們的身後是義馬的暮色,是搖晃的崤嶺余脈和韶山支脈。其時,晉武帝司馬炎剛完成統一大業,正需要潤色鴻業。因此,左思作為皇親國戚,他要找資深隱士、文學家、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為其寫序,以名人效應為其打開那扇通向文壇的大門。

現在,這本蓋酒罈子的書就擺在皇甫謐面前。皇甫謐看着左思年輕熱切的臉,想到了自己的成長曆程,提攜文學後輩,當仁不讓。他細細地讀,細細地品,不住點頭。品讀完這個年輕人的文章,他請他喝茶。聊了許久,似乎在這一剎那間,他們便成為了知音和忘年交。

皇甫謐驚愕,這個貌不驚人的青年,他的《三都賦》有足夠的理由驕傲,他創作出了與大一統晉王朝相匹配的錦繡文章。看着年輕的左思,皇甫謐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往昔。

月光下,皇甫謐提起了筆,為他的《三都賦》作序。

月光下,左思虔誠地觀瞻着,臉上閃着清輝。

皇甫謐為《三都賦》作序,在都城洛陽不脛而走,瞬間引起轟動。賦好,序好,一時讓人們廣為傳頌。那個曾譏笑左思的陸機,不由得讀起了《三都賦》,也為左思高超的文才而讚賞。一時間,洛陽城內數以萬計的人抄寫《三都賦》和《三都賦序》,以至於引得洛陽紙價上漲,從而「洛陽紙貴」的典故,流傳至今。

皇甫謐,215年生於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台縣)一個破落的士族家族,自小就被過繼給叔父,15歲那年隨叔父遷居到弘農郡新安縣(今河南義馬)。這種遷徙可能和尋求穩定生活有關。因為他的家鄉「安定郡」並不安定,正處於魏蜀兩國爭奪隴右的戰略要地,同時來自北方的匈奴等少數民族也不時侵擾。

時光荏苒,皇甫謐在嬉戲打鬧中漸漸長大。唯獨對四書五經不感興趣。叔父叔母為他的未來擔憂。

在較為安定的中原,要想儘快融入當地士族必須依靠經學。對一個日漸沒落的家族來說,以經入仕是最好的選擇。

一日,皇甫謐遭到叔母親任氏的責備,他就跑到自己居住的山村(今義馬禮召)旁的蒿梨山上散心,回來時摘了好多瓜果討好叔母。不料,不拿瓜果還好,一拿出來,叔母就一把把瓜果摔到了地上,還沒等皇甫謐反應過來,就兀自傷心哭泣起來,邊哭邊數落他:「孩子,你快二十了,還這樣沒個正性,都怪我,沒有教育好你啊。孟母為教育孟子,曾斷機杼,擇鄰居,我肯定是做的不夠啊。你學到知識和本事,是你一生受用的,難道我還祈求得到什麼好處嗎?」叔母說完愈加痛哭起來。

叔母的自責和數落宛若一把刀,割着皇甫謐的心。他跪在叔母身邊,幡然醒悟。

這場情景劇成為了皇甫謐的成人禮。

之後,皇甫謐有了不一樣的人生。在禮召村,他學,夜以繼日;他農耕,身帶經書。帯經而農,他要和時間賽跑,畢竟此時,他已是17歲的青年了。

一晃過去了九年,博覽群書的皇甫謐已收穫多多,他要補寫史書,彌補《史記》的不足。26歲,他在義馬市禮召村,完成了《帝王世紀》《年曆》等史學著作。接下來,他又寫就了《高士傳》、《隱士傳》、《烈女傳》。在文學和史學領域裡,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

那個時代,是地球的寒冷期。禮召村又背山臨水,寒濕異常,澠水(今澗河)從村前流過。經年累月的勞作和久坐,使他得了風痹濕寒之症。但人生的坐標一旦確定,他就一往直前,矢志不渝。

他的才名和孝名很快名聲鵲起,聞達朝野。位於洛陽近郊的弘農新安(今義馬),距離都城洛陽不過60多公里。他多次到洛陽城交遊,拜訪名士文人,借書閱卷。同時傳播自己的著作。其才其德,讓朝廷多次徵召其到朝廷做官。但朝廷里一系列的血雨腥風,讓他對司馬氏徹底死了心:高平陵事件中曹爽兄弟、名士何晏被誅殺殆盡,後來,高貴鄉公曹髦、文學家嵇康又慘遭誅殺,直至最後魏帝曹奐也被逼禪位,司馬氏建立的西晉王朝登上了歷史舞台。

之後,西晉皇帝司馬炎多次徵召,皇甫謐都婉拒了,以年老多病的名義,以禮拒召。實在躲不過去,就向晉武帝司馬炎借書一車。晉武帝無奈,真送了他一車書,徵召之事就不了了之。

從曹魏到西晉,朝廷前後六次到今天的義馬禮召村,以禮徵召他到朝廷為官,但他總是以禮拒召,推辭不就。他的《讓徵聘表》把他的情懷表達到了極致。他的傳奇經歷也被今天義馬市的「禮召」村名而銘記。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是古代文化先賢遵循的最高準則,皇甫謐無疑是這個準則的實踐者。於是,他又著《達士傳》、《玄守論》、《釋勸論》,這些倫理的、審美的著作成了航向標,給那些掙扎在污濁世界中的人們指明了另外一條生存道理

久病的身體需要調理,而家貧的他只能自己琢磨,為此,他還服食了當時流行的「寒食散」,一種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硫磺等五種礦石組成的藥物——也稱五石散。不為煉丹,只為鎮心定驚。但風聲鶴唳的時代豈是純粹的藥物能鎮定得了的?何況此藥副作用更多——輕可致殘、重可致死。皇甫謐服後也痛苦得幾欲自殘,幸虧叔母親極力勸導,兄長湯藥相救。為解救更多服用寒食散而致痛苦的人,皇甫謐依據兄長的湯藥方,寫出了著名的《解寒食散說》。

風濕的痛苦讓他開始研究起了治病良方。他根據黃帝內經中的《靈樞》、《素問》、《明堂》等針灸學精華,以身試針,刪其浮辭,除其重複,再次厘定了人體穴位名稱。在義馬的禮召,他又開啟了針灸鼻祖的征程,起筆《針灸甲乙經》。

公元278年,晉武帝又詔封62歲的皇甫謐為太子中庶、議郎、著作郎等,他皆不應,遂離開義馬,先後前往陝西隴縣龍門洞、甘肅平涼崆峒山避召。

68歲時,在家鄉甘肅靈台剛著完《甲乙針灸經》的皇甫謐溘然長逝。去世前,他囑咐兒子:自己死後,將他置於床上,直接下葬,墓冢不封不樹,不得買棺,隨葬任何財物。但必須隨葬《孝經》一卷,以表達對叔母任氏教誨的感念。遵從他的遺囑,他的兒子們,將他儉禮薄葬於塬邊,隨葬《孝經》一部,世人稱之為「皇甫冢子」。這就是今天甘肅靈台張鏊坡的皇甫謐墓。

皇甫謐後半生的形象就是一根針。

他像一根銀針在人體的經絡里遊走,在時間縫隙中穿梭。

身體的病痛時刻在提醒皇甫謐:安身才能安心,精通醫道才能忠君孝親。於是,被人們稱做「中醫針灸學鼻祖」的皇甫謐,一方面以針灸行醫治病,一方面撰集《針灸甲乙經》。《針灸甲乙經》的橫空出世,成為人類世界去除病痛的福音。此書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內容包括臟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經過他的去偽存真和臨床發現,將人體穴位厘定為349個。並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和禁忌症,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自唐以來,《針灸甲乙經》就成為了針灸教科書,被列為學醫必讀的古典醫書之一。甚至在日本、朝鮮也得以廣泛流傳。如今,世界衛生組織更是正式批准,將針灸列為治療專項。皇甫謐也因此與孔子一起,擠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皇甫謐的一生,清心寡欲,志趣高遠,勤奮篤勉,為我們留下了無與倫比的文化遺產,其精神財富激勵着我們一代代炎黃子孫。在中華文化自信中,針灸鼻祖--皇甫謐自有其應有的地位。[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