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铜陵市郊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𬶨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铜陵保护区是以滩涂湿地为主的内陆淡水湿地,主要保护对象是白𬶨豚江豚中华鲟达氏鲟白鲟胭脂鱼等。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称: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占地面积:31518公顷

保护对象:白𬶨豚,江豚,中华鲟

地理位置:安徽省铜陵市郊区

级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沿革

1984年3月,在铜陵至安庆江段相继发生4起白鳍豚死亡事件,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3月2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严加保护白鳍豚的紧急通知》。12月8日,铜陵市成立保护白鳍豚协会,首批接收会员33人。

1985年2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在铜陵市召开建立白鳍豚养护场学术论证会,会议提交了《关于在铜陵大通建立白鳍豚养护场方案》。1985年9月18日,国家环保局批准在铜陵大通建设白鳍豚养护场,决定由国家分期补助资金350万元,省自筹185万元。10月,市政府决定成立白鳍豚养护场筹建领导小组,以加强对筹建工作的领导。

2000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安徽省铜陵白𬶨豚养护场基础上建立铜陵淡水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国家环保总局以环函(2003)182号文批准建立国家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2004年4月,省机构编制委员会以皖编办[2004]57号文同意将安徽省铜陵白𬶨豚养护场更名为国家(铜陵)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2006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6]9号文批准将铜陵淡水豚类省级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8年8月6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正式成立。新成立的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国家(铜陵)环境保护长江重点水生野生动物保护中心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署办公。保护区经过多年建设,现已初具规模,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专业分别为动物学、生态学、水产学、环境科学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完备,近段时间来,在江豚迁地保护方面做出了一定成绩,实现了世界上首例人工管护下江豚的繁殖。到目前为止,已有10多个国家,50多位鲸类专家、学者先后来保护区考察、讲学。

地理环境

位置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范围从安徽省铜陵市铜陵县三江口至繁昌县荻港镇,总面积约31518公顷,主要负责白鳍豚和长江江豚等珍稀动物的保护工作。保护区位于安徽省铜陵、枞阳和无为等县市的长江江段内,范围在东经117°39′30″—117°55′25″,北纬30°46′20″—31°05′25″之间,包括长江大堤以内(包括滩涂、江心洲等陆地)以及与长江相连通的河口水域和陆地区域。[1]

气候

铜陵地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全年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沛,湿度较大,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

水文

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是长江铜陵段,有55公里,最高洪水位16.64米。

区域范围

其范围上至枞阳县老洲,下至铜陵县金牛渡,全长58公里,总面积31518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9534公顷,缓冲区面积6360公顷,实验区面积15624公顷。

保护对象

铜陵保护区是以滩涂湿地为主的内陆淡水湿地,主要保护对象是白𬶨豚(Lipotes vexillifer),江豚(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G. Cuvier),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白鲟(Psephurus gladius),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等。

豚类属体形较小的鲸目哺乳动物。该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体呈纺锤形;颈不明显;前肢浆状,后肢退化;具水平向尾鳍;体表无毛;外鼻孔开口于头顶;耳无耳壳,耳孔小。豚类是最适应于水生生活的哺乳类,靠尾部有力的上下运动,能快速地在水中游泳。中国有淡水豚类两种——白𬶨豚和长江江豚,均为小型齿鲸,长江均有分布。其中白𬶨豚仅分布于长江,分布于长江的江豚属于长江亚种。

白𬶨豚别名白鳍豚、白𬶨,白鳍,白旗、白江猪、青𬶨、白夹、江马等。属哺乳纲,鲸目,白𬶨豚科。白𬶨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白𬶨豚成体长约1.5-2.5m,体重约70-230kg。白𬶨豚具有声呐系统,借此可探知其生活环境的各种目标、获取食物、寻找配偶和逃避敌害等,它的重要活动场所一是水深流急的江心主航道,尤喜具涡流或回流水而又较深处,发水时也到岸边活动;二是江中沙洲的洲头或洲尾附近。白𬶨豚约在4-6岁时性成熟,孕期约10-12个月,每胎产仔1头。幼豚产下后靠母豚哺乳为生,一年之内即断奶,开始独立捕捉鱼类为生。2006年11-12月,保护区科研人员参加的“长江豚类考察”活动研究资料表明,白𬶨豚已功能性灭绝。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1998)列为濒危,IUCN(1996)列为CR,CITES(1997)列为附录Ⅰ。

长江江豚属鲸目,齿鲸亚目,鼠海豚科江豚属。对江豚的外形和骨骼测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豚具有3个亚种:黄海江豚、南海江豚和长江江豚。长江江豚为全世界唯一已知的生活在淡水中的江豚种群,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内陆水域,以小型淡水鱼和虾为食。其被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种(EN),同时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进出口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仅有1200-1400头,和十年前相比,数量下降了一半。

江豚形体较白𬶨豚为小,头圆,体色暗灰。江豚成体长一般为1.5m左右,大的也可达2m以上,体重差异较大,约50-100kg。体形略呈纺锤形。头圆而钝,额部前凸,吻短阔,口裂较宽,上下颌具铲状的齿。鳍肢呈镰刀状,尾叶较宽阔,呈新月形,整个尾叶呈水平扩展。2006年11-12月,保护区科研人员参加的“长江豚类考察”活动研究资料表明,包括鄱阳湖和洞庭湖等长江附属湖泊,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1200-1400头左右。尽管长江江豚还有一定的数量,对环境适应能力和摄食范围较白𬶨豚有较大的优势,但人类的经济活动严重威胁着长江江豚的生存,其种群数量在逐年下降已为不争事实,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势必将步白𬶨豚后尘走向濒危灭绝之路。

自然资源

湿地资源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类型为内陆河流湿地,主要是滩涂湿地,其次为毗邻的迳流湿地。保护区滩涂湿地位于江堤和江心洲(包括正在发育的新洲)脚线至长江低水位线之间,其特点为季节性淹没,总面积约为11000公顷;迳流湿地主要有与保护区干流直接相通的支流九华河、青通河、土桥河和顺安河等,河流沿岸主要植被有苔草、藨草、荆三棱、马鞭草、水蓼和飘佛草等。

动物资源

浮游动物: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已知有100多种,占我省已知浮游动物的48.2%,占我国内陆水域浮游动物720种16.5%。

底栖动物:根据《中国湖泊志》、《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长江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调查报告汇编》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记录,保护区江段共记录到底栖动物14目,近90种,其中有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

鱼类:根据《中国鱼类志》的记载和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多年进行的野外考察记录,经统计保护区现有鱼类90余种。从分类组成上来看,以鲤科鱼类为主,占到本区域鱼类物种总数的67%。

两栖爬行类:根据《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志》的资料和多年的野外调查记录,经统计保护区现有两栖类12种,约占安徽省两栖类种数的31.6%;爬行类20种,约占安徽省爬行类种数的30%。

鸟类:根据多年的野外调查记录,经统计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有鸟类200多种,分别隶属于16目50科,其中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5种,Ⅱ级重点保护鸟类9种,主要分布在江面、江滩沼泽,江边芦苇丛,树林、灌林丛及农田村舍。

陆域哺乳动物:根据地方志、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以及保护区多年的野外调查记录,经统计保护区现有哺乳类在数量上以啮齿类占优势,以东洋界成分为主,但区系具有过渡特征。已知哺乳类共有42种,其中东洋界24种,古北界18种。

植物资源

浮游植物:保护区浮游植物组成以硅藻门为主,其次为绿藻门,再次为蓝藻门,其它种类偶见。常见种类有钝脆杆藻、针杆藻、桥弯藻、舟形藻、等片藻等。浮游植物计7门80多种。其中硅藻门约占50%;绿藻门约占31%;蓝藻门占9%;甲藻门占5%:裸藻门占4%。金藻门和红藻门各2种,分别占检出种类的1.30%。

高等植物:根据调查,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维管束植物共有90余科500多种,其中有蕨类植物10余种;裸子植物近10种;被子植物500多种。

开发利用

旅游信息

保护区内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项目繁多,主要有安徽省首座水族馆、标本馆、珍稀水生野生动物、和悦老街、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潜洲沙滩、2.67平方公里生态蔬菜基地等;旅游内容主要有水族馆及标本馆参观,野生动物及生态保护知识多媒体宣教,麋鹿园、珍稀野生动物参观及饲养,豚类栖息地考察,快艇长江游览观光,田园风光及农家乐旅游,古镇人文历史参观,垂钓等。同时保护区内还具有丰富的旅游饮食文化,如最具特色的长江鲜鱼活虾、白曁豚牌小磨麻油。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规划和建设,将成为人们接受环保知识教育、游乐、休闲的最佳去处。

综合利用

铜陵淡水豚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首座利用半自然条件对白鳍豚、江豚等进行易地养护的场所。其主要任务是保护长江中下游(三江口至荻港江段)现存的国家一、二级水生珍稀动物。它位于铜陵市大通镇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上。夹江长1600米,宽220米,洲上杨柳依依,云淡风高;江上水鸟逐波戏浪,江岸树影婆娑起舞,水色秀丽,风景宜人,是养殖淡水豚的理想水域。 1986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立“安徽省铜陵白鳍豚养护场”,1987年12月28日工程正式开工,1994年工程完工,并通过了国家环保局的验收。其间,已累计投资1500万元,建有进出口闸坝、提水泵船、暂养池、治疗池、实验楼、饲料基地、豚体保健系统等一批白鳍豚养护及科研设施,并同步建造了种类较多的水族馆和标本馆,成功地开展了江豚活体捕获和人工饲养管理、科研工作。

其中水族馆中养育的江豚、日本锦鲤、娃娃鱼、扬子鳄、中华鲟、河鲤、胭脂鱼及长江鱼类等,有很高的观赏和普及环保知识等价值,为广大游客提供了旅游、观光、休闲的好去处,也为青少年提供了学习生物及环保等方面知识的好课堂。此外,该保护区在科研上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好成绩,已成功培育出了新一代“江豚”。

科学研究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研究了水生动物生存致危因子,开展了淡水豚类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开展了其它水生动物的救护、收容与放流工作,掌握了淡水豚类捕捉和运输技术;开展了长江江豚在池内4年的人工饲养及夹江半自然水域中繁殖学研究。2003年5月、2005年5月以及2006年7月,生活在半自然夹江水域中的一头雌性长江江豚——“姗姗”分别各成功地繁殖出一头小江豚。更可喜的是,2009年5月4日和6月5日,江豚“扬扬”和“小雌”也分别产下一头小江豚。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半自然夹江水域中拥有11头长江江豚,是国内最大的长江江豚人工繁殖种群,已成为保护长江江豚的重要基地。

管理机构

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双重管理,为正处级事业单位,以铜陵市政府为主与原安徽省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厅实行双重领导,暂定编制15人,人员经费及其他日常经费由省财政供给,日常维护费由省环保厅从征收的排污费中解决。保护区现内设机构为二室一科,即办公室、科研室、生产经营科。[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