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叶巴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银叶巴豆 |
银叶巴豆(Crotoncascarilloides),又名里白巴豆,为大戟科巴豆属下的一个种。 茎圆柱形,新生枝、叶、叶柄、花序均被银白色鳞腺,鳞腺圆形,枝条具粗皱纹。叶互生;薄革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花萼、花瓣均具白色缘毛;雄蕊多数,,花丝下部被白色长柔毛;雌花子房和花柱密被鳞腺。蒴果球形,种子椭圆状。主要生于海拔500m以下河谷或海边灌木丛中或疏林中,如中国的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等地。
基本信息
中文学名:银叶巴豆
科:大戟科
目:锦葵目
属:巴豆属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英文名:Angiospermae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英文名: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锦葵目
目英文名:Malvales
科中文名:大戟科
科拉丁名:Euphorbiaceae
属中文名:巴豆属
属拉丁名:Croton
种中文名:银叶巴豆
种拉丁名: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
种下等级:b.Croton cascarilloides Raeusch. f. pilosus Y. T. Chang
生境: 林中, 山坡石缝, 石坡, 疏林中
是否中国特有:否
是否引种栽培:非人工引种栽培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性味 味涩,性凉。入水塔。 功效 清火解毒,杀虫止痒,消肿止痛,敛水止泻。 主治 主治“说凤令兰”( 口舌生疮),“拢习哈习毫”(癣),“拢梅兰申”( 风寒湿 痹证,肢体关节酸痛,屈伸不利),“阻伤”( 跌打损伤),“接短鲁短,列哈”(腹痛腹泻,呕吐)。 用法用量:内服:根适量磨服。外用:叶适量,米泔水浸洗;或捣敷;或取汁擦。[1]
注意事项
1.治“说凤令兰”,“拢习哈习毫”银叶巴豆叶适量。浸泡干淘米水中4h后洗患部。或用嫩尖叶汁擦治口舌生疮。( 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
2.治,“拢梅兰申”,“阻伤”银叶巴豆叶、苏木叶、车前草、除风草、 白花丹、 红花丹鲜品各适量,捣烂包敷患处。(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香验方)
3.治“接短鲁短,列哈”银叶巴豆根、黑甘蔗芽各适量磨于米汤中内服。(西双版纳州傣医院傣医康郎腊验方)[2]
形态特征
灌木,高1-2米;幼枝、叶、叶柄、花序和果均密被紧贴鳞腺,鳞腺圆形,半透明,膜质;枝条具粗皱纹。叶互生,常密生于枝顶部,披针形、倒披针形或椭圆形至倒卵状 椭圆形,长8-14 (-23)厘米,宽2-5 (-10)厘米,顶端短尖、渐尖或近圆形或微凹,向基部渐狭,基部钝或微心形,全缘,上面的鳞腺早脱落,下面被苍灰色或浅褐色鳞腺;羽状脉,侧脉8-12对,远离叶缘弯拱连结;叶片基部有2枚盘状腺体;叶柄长1.5-3厘米;托叶钻状,早落。花序顶生,长1-4厘米,苞片早落;雄花:花萼裂片卵形,有白色缘毛;花瓣倒卵形,长约2毫米,具白色缘毛;雄蕊15-20枚,花丝下部被白色长柔毛;雌花:花萼裂片具白色缘毛;子房和花柱密被鳞腺,花柱4-8裂,裂片丝状。蒴果近球形,直径约7毫米;种子椭圆状,长约4毫米。花期几全年。
产地生境
产于台湾、福建(厦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生于海拔500米以下河谷或海边灌木丛中或疏林中。分布于日本(琉球群岛)、非律宾和东南亚各国。
参考文献
- ↑ 银叶巴豆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道客巴巴, 2020-05-10
- ↑ 银叶巴豆Croton cascarilloides,花卉图片信息网, 201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