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事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
长崎事件(亦称镇远骚动),日方称长崎清国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清朝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市的期间,因清军违法乱纪而引发的一起暴动事件。
事件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不是清廷的单方面退让收场,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清廷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然而此事件也种下日本民间反清情绪的种子,被视为日清战争的原因之一。
缘起
1886年7月,当时尚未正式成军的北洋舰队奉李鸿章之命抵达朝鲜元山一带巡弋操演“以振国威”,后又奉命前往俄国海参崴访问。鉴于铁甲舰在长途航行后,需回港保养维护,而当时清廷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号、定远号、威远号和济远号四舰前往位于日本三菱重工业长崎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是中国铁甲舰队首次访问日本。
经过
1886年8月13日,五百多名北洋海军违反军纪上岸,其中十多人前往当地一所妓院寻欢作乐,醉酒后闹事斗殴。闻妓院报案而赶至的两名当地警察很快拘捕了滋事水兵并平息事端,经口头严厉警告后释放。被捕之水兵却不甘受辱,其后煽动三百多名同袍上岸,强行闯入当地派出所袭击警员。一名警员当场被水兵斩死,另一名警员被刺成重伤、最后不治,遇袭受伤的警员不计其数。事件立即于全国掀起民愤,日本国民蜂起声讨来访的北洋舰队。最后长崎县警派大队逮捕全数肇事水兵,平息民怨。[1]
事后,李鸿章对于北洋水兵的违纪行为采取姑息的态度,他说道:“争杀肇自妓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弁兵登岸为狭邪游生事,亦系恒情。即为统将约束不严,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
8月15日,在两天前发生暴力冲突的阴影下,李鸿章仍授意全舰队放假一天,并允许四百五十名水兵登岸自由观光。虽然丁汝昌明令禁止水兵携军械上岸,然而据日方记载,许多水兵手执棍棒刀器,或是从当地店铺购买日本刀携带。
由于两天前的纠纷所带来的不满,观光很快演变为了械斗。据日方记载,数名清兵伏击并杀死一名警察,引发了械斗。可是,早有防备的警察,将数百名水兵分割包围,街边市民更加以配合以石块攻击水兵。事后统计显示,水兵方面有五人死亡(一说为十人死亡)、四十四人受伤、五人失踪。警察被打死二人、十九人受伤,而长崎市民亦有多人受伤。
冲突中,在长崎市同时出现了短暂的敌视清国人的浪潮,许多已入日籍的华人受到牵连。
结局
与以往处理外交事件不同的是,清廷表现出了相当强硬的态度。
- 武力解决路线
- 外交谈判路线
但也有人认为当时的日本还未开始强军政策,中国军舰的实力具有压倒性优势,如在长崎事件中采用琅威理的建议,一挫实力尚在中国之下的日本舰队,则以后中日海军强弱必大不相同,甚至甲午战争也不会发生。
参考文献
- ↑ 史春林. 史海回眸:清朝中囯北洋舰队两次访日(3). 《炎黄春秋》. 2004年9月1日 [2015-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