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洲搶包山 (民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長洲搶包山 |
---|
|
長洲搶包山是香港長洲一年一度的特色傳統民間習俗,為長洲太平清醮兩項較為矚目的活動之一,另一項為飄色巡遊。搶包山民俗有悠久歷史,是搶孤的一種,但自從1978年發生包山倒塌意外造成多人受傷後,便一直被禁止舉行。後來於2005年開始舉辦的搶包山比賽,與傳統民俗有別,所用包山亦非祭祀用的包山。
歷史
據說早於18世紀的清朝,當時島上發生瘟疫,死了不少平民,據說後來得到玄天上帝的指引,瘟疫才得已制止。而居民為了酬謝神恩,便扮成神祇在大街上遊行驅趕瘟神,其後每年舉行,成為太平清醮。而於太平清醮中,按照海陸豐習俗設立了三座由幽包積成的包山供奉北帝,海陸豐人傳統上會在醮會結束後搶孤,搶奪祭品,包山也不例外。在傳統上,摘得包子越多,福氣就會越多。
三座包山當中,中間一座名為「太平山」,是因為供奉太平清醮主神玄天上帝的長洲玉虛宮內的兩尊玄天上帝神像,其中一尊是從太平山街移來,「太平山」就是代表太平清醮的淵源。左右兩座一名為「福如東海」,另一名為「安居樂業」,皆與三合會有關,分別代表福義興和新義安這兩個以海陸豐人為主的三合會組織。在1970年代,福義興和新義安、經常藉搶包山活動顯示實力[1]。
在1978年5月9日的搶包山活動當中,300多人從四方八面,沒有秩序的攀上包山搶平安包,而其中一座包山因不勝負荷而塌下,壓到旁邊的另一座包山並相繼倒下,共致24人受傷之嚴重意外。香港政府便因此而禁止這項活動,以策安全,同時除去了黑幫藉搶包山展示勢力的機會。改為統一派發平安包給居民。直至2004年,長洲居民曾申請重辦,但因與政府未能就安全方面達成協議而未能成功。2005年,香港政府終作出讓步,接納長洲居民提出的條件,令搶包山活動重現,但已經與原來的搶包山民俗不同,是另外建造三座包山,包子為塑膠製作,以比賽形式進行。傳統搶包山則不再復見。
概述
太平清醮期間,長洲北帝廟前會有三個掛滿包子的包山,作為供奉北帝的祭品。包山高約13米,僅用竹棚搭成,每個包山掛上了18,000個包子。包子名為「幽包」,是一種曾被供神的印有紅色「壽」字或機構名稱的蓮茸包,又叫「平安包」。搶包山會在太平清醮的最後一晚化大士後舉行。在子夜零時、村長一聲號令後,過百名男子便會爬上包山,盡他們所能搶奪包子。按照傳統說法,取得越多和越高的包子,福氣就越多,於是搶包山的人你推我擠,情況通常都十分混亂,爭先恐後,甚至不時出現「疊羅漢」,險象環生。數分鐘內,數以萬計的包子便一掃而空,搶得的包子則會分派給其他居民。這就成為了長洲著名的習俗了。
民俗意義
長洲建醮會認為搶包山是傳統民俗,而政府舉辦的搶膠包則與民俗無關,所以不與為伍。鄉紳黃維坤說:「其實長洲居民一直要求恢復搶包山傳統,大部份島民都不同意現時那種『不倫不類』的所謂搶包山,那只是一個爬山比賽,不可叫搶包山,完全無意義。真正『搶包山』是所有大眾都有份,喜歡拿幾多個包就幾多個包。」
傳統上搶包山參與者是島上的海陸豐籍漁民,因為一來他們最需要祈福,又爬慣桅杆,所以特別擅長搶包山。《南華早報》社評指出,搶包山傳統意義是為島民帶來平安、健康。
相關創作
- 1982年的電影龍少爺有虛構的廣東地方搶包山活動。
- 香港動漫作品《麥嘜》劇情提到,麥兜一心到長洲跟隨黎根師傅學習滑浪風帆,但黎根只教他搶包山,其母於是致信當局,請求將搶包山列為奧運項目。《麥兜故事》劇情又提到,當香港正爭取2006年亞洲運動會主辦權時,麥兜就讀的「春田花花幼稚園」一心想向港協暨奧委會申請,將搶包山列為亞運會比賽項目,並大力宣傳爭取市民支持。不過,港協暨奧委會其後決定將「掟蛋撻」列為亞運會比賽項目,最後多哈獲得亞運會主辦權,春田花花幼稚園的願望最終落空。
參考文獻
- ↑ 周樹佳. 香港民間風土記憶(叁).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7年2月. ISBN 978988211623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