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長耳鴞」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1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6 次修訂)
行 15: 行 15:
 
'''普遍性'''    稀有<br>
 
'''普遍性'''    稀有<br>
  
'''體長/體重'''  35-40cm /0-435</small>
+
'''體長/體重'''  35-40cm /220-435</small>
 
|}
 
|}
 
</div>
 
</div>
 
'''別名:長耳虎斑鴞、長耳木兔''',雌雄同型。虹膜橙紅色。嘴灰黑色。跗蹠和趾密佈淡黃褐色羽,爪黑色。
 
'''別名:長耳虎斑鴞、長耳木兔''',雌雄同型。虹膜橙紅色。嘴灰黑色。跗蹠和趾密佈淡黃褐色羽,爪黑色。
  
褐色角狀耳羽 。顏盤 黃褐色, ,有雜細黑紋 。嘴基羽毛及眉斑白色,眼 黑色
+
褐色角狀耳羽 。顏盤黃褐色, 暗褐 色。嘴基羽毛及眉斑白色, 形成"X"字紋。
# 體型中等。體背 褐色,有 黃白色羽緣 斑。飛羽及尾羽 滿佈暗紅 色橫 斑,似虎 斑。
+
# 體型中等。體背 褐色,有 暗褐縱斑 灰褐蟲蠹 斑。
# 腹面土黃色,有深褐色縱斑 。頸、胸縱紋粗而濃密,往下逐漸變細且稀疏,至尾下覆羽則消失
+
飛羽及尾羽 黑褐 色橫斑。
# 雌鳥 體型略大 ,腹面 紋較粗而明顯。
+
# 腹面土黃色,有深褐色 箭簇形之長 縱斑 與灰褐蟲蠹斑混雜交錯
# 飛行時,翼下有明顯黑褐色腕斑,翼後緣 白色, 初級飛羽尖端黑 色,有2條黑橫帶
+
# 雌鳥 虹膜色較黃 ,腹面 紋較粗而明顯。
 +
# 飛行時,翼下有明顯黑褐色腕斑, 有4條黑橫帶。不似[[短耳鴞]]有 翼後 初級飛羽尖端黑。
  
 
== 棲地&習性 ==
 
== 棲地&習性 ==
  
 在繁殖季節,棲息於低、中海拔地區 茂密的植被相鄰的開放區域,如草原。
+
 在繁殖季節,棲息於低、中海拔地區 茂密的植被相鄰的開放區域,如草原 ,[[針葉林]],[[闊葉林]]及[[混交林]]。有集體度冬羽性。會長年飛往同一度冬地
  
  常單獨 黃昏及 夜間 獵食。偶有白天 活動。 無聲息地在山野田間貼近地面飛振翅 滑翔
+
  畫伏夜出,白天停棲 闊葉或針葉喬木的高枝或靠近樹幹處, 夜間活動 覓食 動物靠斤牠時,會將身體拉長呈直挺狀,眼睛瞇成直線,豎起角羽
  
 主要是小型哺乳動物 ;鳥類在一些研究中很重要。田鼠( 田鼠(Microtus )在北美的許多內陸地區占主導地位。
+
 主要是小型[[ 哺乳動物]], 田鼠(Microtus)在北美的許多內陸地區占主導地位 。其他食物小型[[囓齒類]],[[蛙類]],[[爬蟲類]]及大型昆蟲為主食,鳥類較少。哺乳動物通常包括田鼠
  
 
== 繁殖 ==
 
== 繁殖 ==
行 48: 行 49:
 
== 外觀相似性 ==
 
== 外觀相似性 ==
  
[[ 耳鴞]]耳羽較 長而明顯 。虹膜 橙紅 色,腹面斑紋 較密且斑駁 。飛行時,初級飛羽尖端 黑, 有白色後緣。 有4 條黑橫帶。
+
[[ 耳鴞]]耳羽較 。虹膜 亮黃 色,腹面斑紋 稀少 。飛行時,初級飛羽尖端黑,有白色後緣。 有2 條黑橫帶。
  
 
== 分佈 ==
 
== 分佈 ==
  
 
 亞種和分佈
 
 亞種和分佈
*A. o. otus (Linnaeus, 1758) – 歐亞大陸(來自[[英國]]和[[伊比利亞]])E到[[鄂霍次克海]],S到[[地中海]]諸島,中東,北[[巴基斯坦]](已育種)和[[日本]],在[[中國大陸]]較少。[[亞速爾群島]]和[[非洲]]西北部([[摩洛哥]]至西北突尼斯);冬季前往伊朗北部,[[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S&E中國。
+
* A. o. otus (Linnaeus, 1758) – 歐亞大陸(來自[[英國]]和[[伊比利亞]])E到[[鄂霍次克海]],S到[[地中海]]諸島,中東,北[[巴基斯坦]](已育種)和[[日本]],在[[中國大陸]]較少。[[亞速爾群島]]和[[非洲]]西北部([[摩洛哥]]至西北突尼斯);冬季前往伊朗北部,[[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S&E中國。
 
* A. o. canariensis Madarász, 1901 – Canary Is.
 
* A. o. canariensis Madarász, 1901 – Canary Is.
 
* A. o. tuftsi Godfrey, 1948 – [[加拿大]]西部([[育空]]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E至[[薩斯喀徹溫省]])南部至墨西哥(北下加利福尼亞州,[[新萊昂州]])和南美洲([[德克薩斯州]]西部);在冬天S到[[墨西哥]]。
 
* A. o. tuftsi Godfrey, 1948 – [[加拿大]]西部([[育空]]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E至[[薩斯喀徹溫省]])南部至墨西哥(北下加利福尼亞州,[[新萊昂州]])和南美洲([[德克薩斯州]]西部);在冬天S到[[墨西哥]]。
行 81: 行 82: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Category: 380 動物學總論]]
 +
[[Category:388 半索動物門;脊索動物門]]

於 2020年8月11日 (二) 21:10 的最新修訂

長耳鴞
Long-eared Owl

pixabay
圖片來自flickr

基本資料

學名     Asio otus

目/科/屬  鴞形/鴟鴞/耳鴞

遷徏狀態   冬候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35-40cm/220-435

別名:長耳虎斑鴞、長耳木兔,雌雄同型。虹膜橙紅色。嘴灰黑色。跗蹠和趾密佈淡黃褐色羽,爪黑色。

  1. 黑褐色角狀耳羽長。顏盤黃褐色,盤緣暗褐色。嘴基羽毛及眉斑白色,形成"X"字紋。眼上黑紋色。
  2. 體型中等。體背黃褐色,有暗褐縱斑及灰褐蟲蠹斑。
  3. 飛羽及尾羽黑褐色橫斑。
  4. 腹面土黃色,有深褐色箭簇形之長縱斑與灰褐蟲蠹斑混雜交錯。
  5. 雌鳥虹膜色較黃,腹面斑紋較粗而明顯。
  6. 飛行時,翼下有明顯黑褐色腕斑,有4條黑橫帶。不似短耳鴞有翼後白緣或初級飛羽尖端黑。

棲地&習性

在繁殖季節,棲息於低、中海拔地區,茂密的植被相鄰的開放區域,如草原,針葉林闊葉林混交林。有集體度冬羽性。會長年飛往同一度冬地。

畫伏夜出,白天停棲在闊葉或針葉喬木的高枝或靠近樹幹處,夜間活動覓食。人或動物靠斤牠時,會將身體拉長呈直挺狀,眼睛瞇成直線,豎起角羽。

主要是小型哺乳動物,田鼠(Microtus)在北美的許多內陸地區占主導地位。其他食物小型囓齒類蛙類爬蟲類及大型昆蟲為主食,鳥類較少。哺乳動物通常包括田鼠。

繁殖

繁殖在2月至7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繁殖期雄鳥,發出「呼-呼-呼」或短促「噢-噢-噢」。平時少鳴叫。

外觀相似性

短耳鴞耳羽較短。虹膜亮黃色,腹面斑紋稀少。飛行時,初級飛羽尖端黑,有白色後緣。有2條黑橫帶。

分佈

亞種和分佈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ong-eared Owl (Asio otus) by Wild Owl
Separating Short-eared and Long-eared Owl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