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耳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長耳鴞 |
---|
圖片來自flickr |
基本資料 |
學名 Asio otus 目/科/屬 鴞形/鴟鴞/耳鴞 遷徏狀態 冬候鳥 普遍性 稀有 體長/體重 35-40cm/220-435 |
別名:長耳虎斑鴞、長耳木兔,雌雄同型。虹膜橙紅色。嘴灰黑色。跗蹠和趾密佈淡黃褐色羽,爪黑色。
- 黑褐色角狀耳羽長。顏盤黃褐色,盤緣暗褐色。嘴基羽毛及眉斑白色,形成"X"字紋。眼上黑紋色。
- 體型中等。體背黃褐色,有暗褐縱斑及灰褐蟲蠹斑。
- 飛羽及尾羽黑褐色橫斑。
- 腹面土黃色,有深褐色箭簇形之長縱斑與灰褐蟲蠹斑混雜交錯。
- 雌鳥虹膜色較黃,腹面斑紋較粗而明顯。
- 飛行時,翼下有明顯黑褐色腕斑,有4條黑橫帶。不似短耳鴞有翼後白緣或初級飛羽尖端黑。
棲地&習性
在繁殖季節,棲息於低、中海拔地區,茂密的植被相鄰的開放區域,如草原,針葉林,闊葉林及混交林。有集體度冬羽性。會長年飛往同一度冬地。
畫伏夜出,白天停棲在闊葉或針葉喬木的高枝或靠近樹幹處,夜間活動覓食。人或動物靠斤牠時,會將身體拉長呈直挺狀,眼睛瞇成直線,豎起角羽。
主要是小型哺乳動物,田鼠(Microtus)在北美的許多內陸地區占主導地位。其他食物小型囓齒類,蛙類,爬蟲類及大型昆蟲為主食,鳥類較少。哺乳動物通常包括田鼠。
繁殖
繁殖在2月至7月。
保育
不受全球威脅(最不關注)。
鳴聲
繁殖期雄鳥,發出「呼-呼-呼」或短促「噢-噢-噢」。平時少鳴叫。
外觀相似性
短耳鴞耳羽較短。虹膜亮黃色,腹面斑紋稀少。飛行時,初級飛羽尖端黑,有白色後緣。有2條黑橫帶。
分佈
亞種和分佈
- A. o. otus (Linnaeus, 1758) – 歐亞大陸(來自英國和伊比利亞)E到鄂霍次克海,S到地中海諸島,中東,北巴基斯坦(已育種)和日本,在中國大陸較少。亞速爾群島和非洲西北部(摩洛哥至西北突尼斯);冬季前往伊朗北部,阿富汗南部,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S&E中國。
- A. o. canariensis Madarász, 1901 – Canary Is.
- A. o. tuftsi Godfrey, 1948 – 加拿大西部(育空地區,不列顛哥倫比亞省E至薩斯喀徹溫省)南部至墨西哥(北下加利福尼亞州,新萊昂州)和南美洲(德克薩斯州西部);在冬天S到墨西哥。
- A. o. wilsonianus (Lesson, 1830) – 從加拿大SC和SE(從曼尼托巴E到新斯科舍)在美國從S到俄克拉荷馬州和弗吉尼亞;在冬天S到墨西哥。[1]
參考書目
臺灣野鳥手繪圖鑑
視頻
參考文獻
- ↑ northern-long-eared owl,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