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天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长白山天池[1](Changbai mountain pool in the sky)是一座休眠火山,火山口积水成湖,夏融池水比天还要蓝;冬冻冰面雪一样的白,被16座山峰环绕,仅在天豁峰和龙门峰间有一狭道池水溢出,飞泻成长白瀑布,是松花江的正源。
长白山形成于1200万年前地质造山运动,经过多次喷发而拓成了巨型的伞面体,当火山休眠时涌泉溢出,形成十余平方千米的浩瀚水面。天池海拔2189.1米,略呈椭圆型,南北长4.4千米,东西宽3.37千米。集水面积21.4㎞²,水面面积9.82㎞²,水面周长13.1千米,平均水深204米,最深处达373米。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天池水温为0.7℃-11℃,年平均气温7.3℃。天池像一块瑰丽的碧玉镶嵌在雄伟的长白山群峰之中,是中国最大的火山湖,也是世界上最深的高山湖泊。现为中朝两国的界湖。
位置境域
火山锥顶有火山口湖——天池(中朝界湖),湖面略呈椭圆形,面积约9.82㎞²,水面海拔2189米,最大水深为373米,为我国东北地区最高和最深的湖泊(图2—3)。天池周围火山口壁陡峭,并形成十几座环状山山峰,海拔均在2500米以上,其中将军峰最高,海拔2749米,位于朝鲜一侧。白云峰海拔2691米,在天池西侧,为我国东北的第一高峰。天池东北有天豁、铁壁、华盖、紫霞诸峰,天池西南有梯云、卧虎、冠冕(玉雪)诸峰,天池西北有龙门、观日、锦屏、芝盘、玉柱(青石)诸峰。因驻有气象站而得名的天文峰(2670米),介于铁壁、华盖两峰之间,山峰不显,有公路直抵山颠,可俯瞰天池。 天池北侧有一缺口,古称闼门,水北流称乘槎河(又称通天河)。该河夹流在天豁峰与龙门峰之间,全长1250米,在其尽头形成高达68米的长白瀑布,瀑布下有长白温泉,均与二道白河相通,为松花江的正源。
水文特征
天池 古称温凉泊、图们泊、他们泊。为中朝两国界湖,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宣统三年(1910年)安图县知事刘建封对长白山天池有较详细的调查。1958年国家于天文峰设天池气象站,开始进行系统的观测。
天池南北长4.4公里,东西宽3.37公里,水面面积9.82㎞²,水边周长13.1公里,最大水深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汇水面积21.4㎞²,蓄水量20.4亿立方米,湖水矿化度246.52毫克/升,水面海拔高程2189米。多年水温为0.7~11℃,多年平均气温-7.3℃,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450毫米,多年平均降水量1332.6毫米,历年最大降水量1809.1毫米,历年最小降水量881.8毫米,是辽东地区气温最低,并且水面蒸发量最小,降水量最大的地方之一。天池的年最低水位一般出现在4、5月份,5月以后天池的来水量大于下泄量,水位开始上升,到8、9月份出现年最高水位。9月下旬以后,主要靠前一段蓄积的水量出流,水位陆续下降,直到翌年5月又开始回升。水位变幅约在2米左右。天池的封冻日期一般在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解冻日期在翌年6月中旬,有七八个月的封冻期。雪深0.86~1.04米,冰厚0.93~1.28米。
湖泊水系
长白山是松花、图们、鸭绿三江的发源地。三江源头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周围的有5条。在北坡是松花江南源二道松花江(下称二道江)的二道白河,在西坡是松花江西源头道松花江(下称头道江)的漫江和锦江;在东南坡是图们江的正源红丹水,在南坡是鸭绿江的正源暖江。
其余的外三源有二道江的北源古洞河,图们江的南源西头水,鸭绿江的南源虚川江。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周围的河流还有老黑河、槽子河、松江河、三道松江河、露水河、头道白河、三道白河、四道自河、五道白河、石乙水、佳林川、葡萄河等以及流域面积在20㎞²以上的小河230余条,都流入三江。又自南、北两个方向,计约180多条小河分别归流于三江。三江源流区的总面积约计为3.07万多平方千米,其中松花江源为1.85万平方千米,占三江源的60.40%,鸭绿江源约计0.76万平方千米,占24.5%,图们江源约计0.46万平方千米,占15.1%。天池周围内五源的流域面积约计1.89万平方千米,外三源的流域面积约计1.17万平方千米。
基本概况
长白山是中国名山,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发源地。因其诸多主峰多白色浮石与积雪而得名,1949年以前全部属于中国,后来被割送一半给朝鲜,现为中朝两国的界山。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长白山,吉林省人民政府早在1960年就划定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成立长白山保护区管理局,面积为196465公顷。它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带原始状况保存最好,物种最丰富,生态系统最完整的自然保护区。域内不仅有原始状态的森林,还有苔原、草甸、湖泊、河流、沼泽等,是亚欧大陆北半部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
在金日成欲“建立朝鲜革命圣地”的多次恳请下,1962年中朝鲜政府重新划定边界,中国国界线在天池地段后退30千米,此处长白山由中国独有变为中朝界山,天池成为界湖。在1957年的中国地图上尚可以清楚看到长白山天池完全在中国境内。
198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归入了“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为世界生物圈保留地之一。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被国家首批提升为AAAAA级旅游景区。长白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以神山圣水而闻名于世,有“关东第一山”之称。
长白山是以海拔2760米的白头峰等16座山峰环绕的天池台地为主体的诸多山系构成的山岭。长白山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般多指狭义的长白山,即长白山脉的主峰区域。
长白山为著名巨型复式火山,外围熔岩高原略呈不规则椭圆形,长轴约140公里,呈北东向延伸,短轴约120千米,经白垩纪末、中新世、上新世末到更新世初三次大的玄武岩喷溢堆叠形成的台地、高原、山地。早期喷溢的原始形态已遭破坏,中期喷溢的则构成宽广高原主体,晚期喷溢除长白山外大部埋于河谷。三期喷溢堆积的总厚度约500-600米,总面积4500㎞²。长白山台地是在上新世晚期由碱性石英粗面岩喷发形成的,在第四纪又有大量基性熔岩喷溢形成16座山峰。据记载于1597、1668和1702年又经3次小规模的喷发。长白山火山目前处于休眠期。但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山上,有多处温泉不断从地下溢出,这说明,地下仍孕育着巨大的能量。据近代地震观测,长白山区地壳相对稳定。长白尚无火山喷发的征兆。
天池介绍
神秘的天池白云缭绕,五色斑斓波光岚影,群峰环抱,很是壮观。天池湖水清澈碧透,一平如镜;周围16座奇异峻峭的山峰临池耸立,倒映湖中,波光峦影,蔚为壮观。天池上空流云急雾变幻莫测,时而云雾飘逸,细雨蒙蒙,“一片汪洋都不见”;时而云收雾敛,天朗气清,绘出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绝妙天池景观。天池孤悬天际,没有入水口,只有出水口,湖水终年外流不息,使人倍感神秘。很久以来,传说池中潜伏着一条“龙”,长流不息的天池水,就是龙吐出来的水,因此,天池又叫龙潭,天池水被奉为圣水。
天池还有“龙潭”、“海眼”之说,所谓“海眼”说是其与大海相通达,常有神龙出没。《长白山江岗志略》记载:“天池,在长白山顶…群峰环抱,池高约二十里,故名为天池。土人云:池水平日不见涨落,每至七日一潮,竞其与海水相呼吸,又名海眼。又云:天池水清浅处,可以行人”。又“数年前有猎夫自碧螺山下,渡至补天石旁,其中有热如汤泉,冷如冰海之处,五步外即深不可测,以足试之,滑腻异常,又名温凉泊”。
天池中似有上古神兽,清代《长白山江岗志略》中记述:“自天池中有一怪物覆出水面,金黄色,头大如盆,方顶有角,长项多须,猎人以为是龙”,近些年出没比较频繁。只是,天池是火山喷发形成的高山湖泊,四周被16座群峰围拱、草木不生,自然环境险恶;水中有机质及浮游生物极少,但在乘槎河里,也发现有生命体存在,个体并不大。它们是如何在生物链的顶端来生存的,是个叫人琢磨不透的谜。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的顶部,这里四季风光迷人,是来长白山的必游之地。登上山顶可见群峰叠嶂、气势恢宏,十六座山峰簇拥着一潭平静的湖水,在蓝天晴空的映照下,湖水深邃幽蓝,格外迷人。盛夏是观天池的最佳时节,因云雾相对较少,一睹天池真容的机会较大。
数据统计
长白山天池位于长白山主峰火山锥体的顶部,是一座火山口,经过漫长年代的积水而成火山湖。由于环境和地势的影响,长白山降水丰富,天池周围是降水的中心,再加上火山地形条件,因此,在长白山火山锥体和熔岩高原上发育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河流、瀑布、泉、水、湖泊。
概况
长白山天池,水面海拔高度为2189.1米,略呈椭圆形,南北长4.4千米,东西宽3.37千米。集水面积21.4㎞²,水面面积9.82㎞²,水面周长13.1千米。最深达373米,平均水深204米。总蓄水量20.4亿立方米。湖水主要依赖湖面降水和地下水补给,集水面积21.4㎞²,补给系数2.18。集年湖面降水量0.303×108m³,地下水补给量0.157×108m³,合计年入湖水量0.46×108m³;出流由天豁峰与龙门峰间的缺口—闼门溢出,流经宽20.0-30.0米,长1.5千米的乘槎河后,以落差68米的悬崖跌水,形成长白瀑布,下注二道白河,为松花江的正源。
水量
年出湖水量0.416×108m³,湖面蒸发量0.044×108m³,合计年出湖水量0.46×108m³。是吉林省气温最低,并且是水面蒸发量最小,降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水量收支平衡。换水周期48.1年,水位年变幅0.8-0.9米。夏季气温15.0-18.0℃时,表层水温7.0-12.0℃,水深20.0米处降至4.0℃,20.0米以下趋向稳定,为3.5~4.0℃。每年11月下旬封冻,至翌年6月中旬解冻,结冰期243天,封冻期200天左右,冰厚1.25米,其中1930年最大冰厚3.0米,冰上积雪深1.0米。另在白云峰,华盖峰和将军峰的悬崖下,因受湖底温泉影响,湖水冬季不封冻。在每年6月中旬至10月中旬的解冻期间,湖面在5级风时波高超过1.0米,无风时有湖水明如镜之称。
水质
天池湖水湛蓝清沏,最大透明度5.2米;总硬度1.75德国度,20.0米以上的浅层水pH值8.16,20.0米以下的深层水pH值7.29;矿化度247.07毫克/升,其中阴离子HCO3-、Cl-、SO42-和NO3--N含量分别为154.5、20.01、3.17和0.59mg/L;阳离子Na+、Ca2+、K+和Mg2+含量分别为50.85、11.45、5.81和0.69毫克/升,属重碳酸盐类钠组Ⅰ型水。DO10.0毫克/升,COD0.75毫克/升,TN0.61毫克/升,属中营养类型高山湖泊。湖中无原始鱼类生栖,1988年朝方曾向湖内试投红鳟鱼苗,每年春季瀑布脚下多有能拾到。
文献记载
对于天池,我国史书早有记载。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内大臣武穆纳奉康熙的谕旨登长白山,在他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对长白山天池作了如下描述:“山顶有池,五峰绕,临水而立,碧水澄清,波纹荡漾,池畔无草”。《盛京通志》载:“巅有天池日图伦泊,一日闼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刘建封对长白山作了实地踏查,著有《长白山江岗志略》,此书对天池的记载是:“天池在长白山巅为中心点,群峰环抱,离地高约二十余里,故名为天池”。《东三省舆地图说》载:“顶有潭,日他们泡”。《东三省纪略》载:“山顶有潭,曰图们泊,译言万也,言万水之源也。”“图们”、“他们”、“闼门”等,都是满语“万”的意思。天池还有“龙潭”、‘‘海眼”、“温凉泊”等名称。上述记载反映了我们祖先对天池早有认识,以及他们的认识水平。
物候情况
天池上空,气候多变,风狂、雨暴,多云、多雾、多雨、多雪。有时阴沉数日不晴,或乍阴乍晴,天池若隐若现,有时狂风呼啸,沙石飞扬,暴雨倾盆,冰雹骤落。七八月的天池畔,生长在有限范围内的茵茵芳草如长白杜鹃、高山罂粟、高山菊以及在第四纪大冰川时期由北极推移过来的长白樾桔、松毛翠等,都在疾风暴雨中争相开放。女真祭台西侧,距天池仅4米的一株高山桧,已傲然挺立池畔100多年,被称为“探池松”,也是天池一绝。
神话演义
历史上天池被涂上层层神秘的色彩。有的史书记载,天池中有百里可闻的“龙宫演操”有如鸣金戛玉的“宫中鼓乐”。还记有许多其他美丽的传说。历史上和今天都有人发现天池中有“神兽”。古老的传说和新近的发现交织在一起,使长白山天池更引人人胜。天池的美丽风光吸引着更多的游客来游览、观光、考查。
远古时期,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争战,共工兵败,气急之下用头怒撞不周山的撑天之柱。天柱崩溃导致天庭塌陷,天河水从天豁峰处灌入人间导致洪水泛滥,女娲娘娘为民福祉,在大荒之中不咸山无稽崖下烈焰冲天、岩浆翻滚的巨大火山口中,炼出练成了高经12丈、方经24丈的顽石36501块。娲皇氏用了36500块五色石,堵住了缺口,只单单剩了一块未用,留了个小小的豁口,叫天庭之水缓缓地流下沃灌人间,形成了通天乘槎河,又斩下龟足把倒塌的天边支撑起来。那无用之石便遗弃在青埂峰下,就是今天的补天石,后演绎了一场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十六山峰
长白山上的景观多谓“鬼斧神工”的大自然造化。长白山群峰无数,最有名的是天池周围的十六峰。当时武穆纳只看见其中五峰:“山顶有池,五峰围绕,临水而立”刘建封上山始命名十六峰。这十六峰是由火山喷发物堆积而成的环状山岭,和由花岗岩组成的山峰林地貌形成强烈的对比。
公元1908年,也就是清朝光绪三十四年,清末秀才奉天候补知县刘建封奉旨勘查长白山。历时4个月的实地踏查之后,除《长白山三江源流考》等官方报告,还撰写了《长白山江岗志略》。
刘建封是秀才,又是诗人。尽管考察十分艰苦,甚至有生命危险,面对祖国雄奇的山水,常常情不自禁地吟诗,兴致勃勃地为各山峰命名。他说:“辽东第一佳山水,留到于今我命名。”《长白山江岗志略》的开篇,即为长白山的奇峰起了名字:“长白山,古不咸山也。……中有天池,环池多奇峰。大者有六:曰白云、曰冠冕、日白头、曰三奇、曰天豁、曰芝盘。小者有十:曰玉柱、曰梯云、曰卧虎、曰孤隼、曰紫霞、曰华盖、曰铁壁、曰龙门、曰观日、曰锦屏。”并绘有详细的地形图,标注了十六峰的位置。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贡献。
长白山在自己特殊的岩性、构造的基础上,由多种外营力塑造了独特而奇异的地貌景观,如环抱天池的十六峰、断岩、削壁、自鸣壁(因寒冻风化,在火山口内壁听到的岩石劈裂的响声),裸露的蟾岩、岩龛、凹穴、冰斗、U形谷,两壁直立的嶂谷、槽沟、豁口、峡谷、倒石堆、怪石、石流扇等等。这些奇特的峰峦坡谷是内力因素、外力因素、构造基础和地表岩性的综合体现,是长白山地貌自身历史演变的产物。因此,从观赏角度看,长白山的奇峰、妙谷绝不与其他名山雷同,也不能为之代替。长白山十六峰是火山爆发后形成的长白群峰,有16座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奇峰罗列在火山口的周围。
这十六峰千姿百态,经过漫长岁月的风雨雕蚀,山峰嶙峋峭奇,姿态各异,有的如宝剑刺天、有的似少女梳妆、有的如雄鹰衔物,环列成一个大圆周,或白或黄、或青或绿护佑着一池碧水天池。
1960年建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后,人以莫名奇妙的理由,将刘建封命名的十六峰做了一些改动,把本来文雅的名字改成莫名其妙的名字!而这一改动给后人增加了极大的麻烦。时至今日,就是管委会山上工作的人员也常常弄混;说不清楚各峰的名字。更害的游人不得不浪费许多时间,研究不应该研究的峰名。现根据《长白山江岗志略》、《安图县志》、《抚松县志》等有关史料,以及后人的描述和山形的实际情况,综述一下十六座峰的出处和正名昭示天下。
在白山市抚松县境内东南。白云峰位于天池西侧,南邻玉柱峰,北对芝盘峰。海拔2691米,是中国东北第一高峰。白云峰终日隐匿于缭绕云霄之中,似在凝思,又似在冥想,默默无语羞于露面。偶得晴空万里的时候,池上云淡风轻,群峰毕露各展仙姿,唯有白云峰依然借片片祥云为纱,遮掩她娇羞的面容。
又称鹿鸣峰,位于天池西偏北,海拔2603米,峰顶由四个小山峰组成,有“四子会芝盘”之说。峰顶有草甸,形如圆盘。每到严寒冬季,其他各峰积雪封顶,唯有此峰露在雪外。芝盘峰北侧有可容纳几十人的崆洞,这是长白山的主要异洞之一,因形似鹿,人称鹿蹄洞。
锦屏锋海拔2590米,位于天池西侧。在芝盘峰北200米处,东起龙门峰,西经观日峰、芝盘峰,南至白云峰的大马蹄形内壁,俗称“大簸箕”的正中。
观日峰位于天池西北,海拔2510米。观日峰与西大坡相连,山上经常有成群的马鹿出没。
海拔2595.7米,高出天池水面401.7米。因峰门两峰突起,状若门形,故名龙门。它位于天池北偏西,与天豁峰一起把守天池水出口。从长白瀑布,沿乘槎河溯源而上,经玉壁即达龙门峰脚下的天池湖畔。
天豁峰海拔2620米,位于乘槎河东岸与龙门峰对峙。天豁峰面向天池一侧“土色黄,望之如二龙蟠踞顶上。峰后石多赤色,亦颇耐观。每至冬日,雪凝峰间,直同白虹,插入天汉,尤觉十分出色”。据当地人讲,峰顶平缝中,隐有洞口数处。登山的人往往看见有蟒蛇出没其间。在十六峰中,天豁峰是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山峰之一。
位于天池北侧,海拔2560米,铁壁峰的凝灰岩柱状节理很发育,又经多年风蚀雨侵,峰顶多悬峭壁,嶙峋怪石,并形成有“四老对弈”、“观景台”等胜景。从铁壁峰西侧的倒石堆顺坡而下,还可下临天池,往此沿铁壁峰山麓经牛郎渡还可到乘槎河源头游玩,在这里还可远眺玉壁、补天石等胜景。
华盖峰又称黄岩峰、鹰嘴峰、天文峰,海拔2670米,是长白山第三高峰,也是天池东侧最高峰。它气势雄伟,峥嵘突兀,是长白山之精华所在,也是从北坡俯瞰天池的第一绝妙之处。据《长白山江岗志略》,华盖峰“山形如盖,其出云还云,状亦如盖。每至春冬,常见五色云遮掩顶上,即风雪交加,亦不散去。”因其似帝王车辇之华盖而得名“华盖峰”。
紫霞峰海拔2618.2米,位于天池东侧。紫霞峰大部分是由紫色火山岩构成,峰顶两驼峰高耸天际,紫壁横空,参差错落,大有“峰高崖阶半壁天”的雄伟之势。远观之白云缭绕紫色山峰,如烟似雾,如丝如缕,宛若西天落霞,紫气生辉,古香古色,整个山体放射着紫色的光芒,故而得名。
孤隼峰位于天池东南,紫霞、三奇两峰之间,海拔2711米,下有鸡冠岩、仙人岛等名胜。孤隼峰峰顶尖削峻峭,向西斜出,形似一只孤傲的鹰隼,故名。
在《长白山江岗志略》中,刘建封这样描绘:“峰顶尖秀峭古,向西南斜而有力,形同孤隼,层山之中,特树一帜,令人望之而生独立思想”。这山峰不仅仅像一只孤傲俊美的鹰,同时,还能激励人们昂首挺胸,独立思考,直面人生。
三奇峰在天池东南,海拔2670米,今在朝鲜境内。据《长白山江岗志略》,“三峰比立,石峙琳琅,影印天池,其秀色可掬,仿佛海上三山,留在人间”。故称三奇峰。据说,三奇峰顶有洞,直通天池。峰下有许多五色石,鲜美光亮,令人喜爱。
白头峰海拔2749米,是十六峰中最高的山峰。据《长白山江岗志略》,白头峰在天池南稍东。“东丰隆高起,上有孤石独峙,形如佛顶”故命名为白头峰。她坐落于中朝边界的长白山天池和白头峰,曾经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天池位于长白山之巅,乃火山爆发铸成的九峰围合而成,最高一座为白头峰,历史上中朝国界线在分水岭东下20千米处,自南而北划定。即使在日本统治朝鲜时期,天池也在中国版图;且朝鲜建国时对此也是承认的。
1962年中朝蜜月时期,因特殊的缘故,白头峰和一半天池划给朝鲜,朝方接收后的第二天,白头峰便被更名为“将军峰”,以纪念金日成。
扬眉有“长相守,到白头,绵延的山岭、皓白的雪域,你用宽厚的胸怀、健壮的骨骼,展示着世间的大美,只有走进他的世界,你才能感受到他雄浑的气魄!常相思,到天池,高耸的群峰、冰封的世界,你用浑厚的腰身、挺拔的双肩,揭示着人间的至纯,只有投入他的胸膛,你才能体察到他洁净的情怀”之诗!
位于天池正南,海拔2525.8米,与“补天石”隔池相对。冠冕峰是由火山喷出物――白色浮石构成,加之高山气候,四季积雪,四季皆白,雪石难分。天池内侧有雪山胜景多处,终年不化,故又名玉雪峰。每到夏天,山峰在阳光的照耀下,雪光皑皑,正可谓“奇峰悬白雪,银光闪闪;天池映雪峰,波光荡漾”。
卧虎峰位于天池南偏西,海拔2566米。峰下尚有鹿径、白花溪等名胜。白花溪溪长2里,溪水潺潺,清澈碧透,溪旁多高山杜鹃,在积雪中花枝独出,似梨花带雨。刘建封踏查到此时遇雨,在《白山纪咏》中有“关心飞雨过,冷眼替花愁”的诗句。
位于天池西南侧,海拔2543米。面朝天池侧有双峰挺立,呈梯形,背向天池侧两峰相对,亦呈梯形,又因山头终年云雾缭绕,即使是晴天也看不清峰的轮廓。传说此峰直通天宫,是天庭和人间相连的天梯,因此得名“梯云峰”。在梯云峰与玉柱峰之间,有一又长又大的山坡,由此可登梯云峰顶。山坡虽不陡峭,但坡路漫长,沿坡攀登时,常使人累得气喘吁吁。所以人称此坡为喘气坡,再往上行,两侧陡峭,中间狭窄的苔原山脊,风大路险人难行,长达3千米,称为老虎背。
位于天池西侧,海拔2664米。因山体由青色玄武岩构成,又称青石峰。此峰顶部五峰簇拥,状若玉柱,有天欲坠、赖以擎天之感,故享有“长白玉柱”的美誉。因玉柱由青色岩石构成,又称青石峰。玉柱峰顶有五个海拔2500米以上的柱峰,倾向天池。峭壁陡直、危耸,峰顶有贯通全峰的“一”字大断层。峰下侧有较大的倒石堆和泥石扇。有高山杜鹃、越桔等组成的较丰满的植被。夏秋群鹿多聚此吃草饮水。
历史古籍已有天池十六峰的记述,之后又命名了落笔峰、不老峰、砥柱山。20世纪80年代,全国地名普查时又命名了天文峰、织女峰、使环抱天池奇峰数量达到了21个。其中3个峰为中朝两国界峰,3个山峰今在朝鲜境内。
特别说明的是:华盖峰的别名在长白山十六峰中是最多的,而因峰顶由黄色浮石组成,又得名“黄岩峰”;因峰顶尖如鹰嘴,倾向天池,有人呼之“鹰嘴峰”。1958年在其东侧建长白山天池气象站后,人们也称其为天文峰。有人往往认为华盖、天文为两座不同的山峰,此说以讹传讹,贻害无穷。长白山天池气象站,位于当年玄武岩岩浆的溢流口处。绕上长白十八盘的云中路,就修在这条熔岩流上。这是北坡可乘车直达山巅的唯一盘山公路。
位于乘槎河东岸,天豁峰和铁壁峰之间。海拔2530米,峰顶有闻名遐尔的揽胜台。传说牛郎织女在每年七月初七相会时,曾经在此观览湖光月影,因名织女峰。织女峰也是环池群峰最秀丽的一座,站在峰顶,乘槎河、牛郎渡尽入眼底。
又名荷笔峰。位于天豁峰北偏东,东南距天文峰700米,海拔2520米。柱状峰顶高耸入云,恰似笔尖放在混元笔筒之上,因而得名。
位于落笔峰北偏西,海拔2500米,与天文峰后脊连结。逶迤向东延伸,山巅孤峰独立。
位于不老峰西,海拔2142米。因山体浑厚,以支柱群峰得名。
物候资源
长白山所在地区属于温带,按风带分,应全年盛行西风,降水较多。但因东亚为季风区,近地层风向受扰乱,虽全年也以偏西风向为主,但夏季东南风有所增加,冬季东南风明显减少。由于长白山很高,山顶处于对流层中部,季风势力不及,故山脚下风向随季节变化,山顶全年盛行偏西风,其他风向很少。因夏季风潮湿,冬季风干燥,对山顶山脚有同样影响,从而山顶山脚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长白山从山脚到山顶垂直高度两千余米,气候也相应有垂直变化,可以划分出中温带,寒温带和高山亚寒带三个气候带;但总的来说,全山区仍都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季漫长而寒冷,山顶温度特低;冬季特长;夏季短而凉爽,1200米或1400米以上无夏;春秋季节较长,1200米或1400米以上春秋相连(以日平均气温分四季),降水的季风特征明显,从上到下,降水都集中在6至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山脚下风向随季节变化,夏多东南风或东南风明显增加,冬多偏西风,山顶则终年刮偏西风。
气压
山顶的年平均气压734毫巴,相当于水银柱551毫米,比山下的松江低212毫巴,相当于水银柱159毫米。从山底往上,大约每升高100米,气压降低10.5毫巴,相当于水银柱7.9毫米。山脚下的气压都是冬季高、夏季低,而山顶上则相反,夏季高于冬季。气压最高月。比最低月高17.5毫巴。山顶的夏季气压和冬季比,相当于往山下移动了170米。
风力
风向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影响,山脚下全年虽以偏西风向为主,但夏季东南风增加,冬季东南风减少。山顶终年吹偏西风,尤以西南偏西风为最多。长白山的高处,因终年刮西风,风速又大,所以在海拔约2000米处的树木均矮曲化,树身一律向东倾斜。长白山顶一年四季或在高空西风急流区中,或在急流的北侧,所以全年风速都极大,年平均风速竟达11.7米/秒,为全国之最。
气温的递减率
因长白山的地形复杂,受热状况不同,反映在气温直减率上,不同坡向也有一定差异。在长白山,以东坡和东南坡为最大,西北坡次之,北坡最小。也就是说,在相同的高度上,东坡和东南坡气温最高,西北坡次之,北坡气温最低。气温直减率也有季节变化,长白山各地都以春季为最大,夏季次之,秋季又次之,冬季最小。
气温与植被的垂直分布
长白山的植被类型复杂,从下往上,随着地势的升高,展现了比较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在北坡550米以下为蒙古栎林,因为它是红松阔叶混交林被破坏后的次生植被,所以不能划为独立的垂直分布带,而应包括在其原生植被一红松阔叶混交林带之内。1100米以下为红松阔叶混交林带;1100米到1700米为云冷杉(暗针叶林)林带;1700米到2000为亚高山岳桦林带;2000米以上一直到山顶为高山苔原带。
这样的植被垂直分布,毫无疑问和气候条件是有密切关系的。在主要气候条件中,因长白山降水多,非常湿润,所以降水量或湿润度不是限制性因子。因此,气温的高低和生长期、霜期、结冰期的长短是出现植被垂直分布带的根本原因。
季节划分
人们一般把3到5月定为春季,6到8月定为夏季,9到11月定为秋季,12到翌年2月定为冬季。这样划分四季,简单明了,在温带平原上也大致能与自然现象相符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在编写西藏气候资料时采用了日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即以日平均气温0-18℃为春、秋,大于等于18℃为夏,小于等于0℃为冬。用此法划分长白山的四季,则山脚2下春季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止于6月中旬到7月上旬,春长79-94天。夏始于6月中旬到7月上旬,止于8月下旬到9月初,夏长46-81天。秋始于8月下旬到9月初,止于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秋长63-66天。冬始于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止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冬长139-162天。
降水
东北长白山区降水天气系统活动频繁,距海较近,又是林区,水汽充沛,地势又高,所以是秦岭淮河以北降水量最多的地区,而位于白山市东南部的长白山顶又是这一多雨区的中心。东北地区的长白山水气来源有本地蒸发(主要是森林蒸发),有直接自太平洋、日本海吹来的东南季风,而最大的来源则是由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台风等降水天气系统带来的。而这些能带来大量降水的天气系统,一般多由丹东一带自西南向东北移动。在移动中由于大量降水而水汽越来越少,所以,长白山区降水多少的规律之一就是西南部多,东北部少。另一条规律则是地势越高降水越多。山脚下(300米到600米处)年降水量为518-857毫米,东部少西部多。红松阔叶混交林带的上限高度1100-14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840-890毫米。云冷杉林带的上限高度1700-18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1010-1090毫米。亚高山岳桦林带的上限高度2000-2100米处,年降水量约为1100-1160毫米。山顶上(天池气象站)的年降水量为1333毫米。
湿度
整个长白山区,因降水量大,又是林区,空气湿度比较大。山脚下,除东坡的和龙较干燥,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4%外,其他坡都在69%-73%间,山顶则为74%。四季之中,以春季的平均相对湿度为最小,以夏季为最大。
云量
长白山区,降水天气系统活动频繁,空气潮湿,所以云量较多。山脚下年平均总云量为5.5-5.7之间,山顶略多,为5.8。四季之中,以夏季云量为最多,以冬季云量为最少。云海是长白山顶的一大景观,多出现在早晨。有时看山下,一片云海,波浪起伏,这种云是层积云。有时看山下,灰漾漾一片云海,漫无结构,这种云是层云。有时在白天,山上天朗气晴,看山下,有片片白帆,和林海遥相辉映,这种云是晴天淡积云。
雾
长白山区因空气湿度大,所以雾日数一般比平原地区多。但雾的形成除取决于湿度大小之外,还和地形等有密切关系,所以相邻地区有时差异很大。长白山山脚下的临江、和龙全年雾日数分别只有6.6天和8.8天,而松江、抚松则分别有42.4天和27.5天。山顶上雾日特多,全年竟达264.8天,在全国仅次于峨眉山等二三个高山地区,而大大多于其他地方。在寒冷季节,有雾时,常出现雾淞,俗称树挂。长白山顶全年有雾淞日为179天,为全国之冠。
日照
长白山因云量多,所以,全年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都是吉林省最少和最小的地区之一,相应的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也是全省最少的山脚下的全年日照时数为2281时到2454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55%。山顶上的全年日照时数为226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1%。四季之中,日照时数春季最多,冬季最少。日照百分率则冬季最大夏季最小。
主要景点
天池从补天石堆处下泄,经历了乘槎河,长白飞瀑,二道白河,聚龙温泉,五道白河等一路奔腾向西。
补天石位于长白山天池畔,乘槎河河口,从高处望去胜似一棵巨大的象牙伸入天池,也像“天”字的一捺。一百多年前,全面科学考察长白山的第一人、给长白山诸多山水峰峦命名的刘建封,在其所做的《长白山江岗志略》中称补天石在龙门峰东侧,天池出水之处。石半居水中半居峰上,特起而高。窥其形势杜池水口,作中流砥柱,亦似有补天池缺陷之象。
龙门、天豁二峰中间,天池的出水口,就是乘槎河的河口,全长1250米。天池水流经补天石,牛郎渡,“高燕吻瀑”,便钟鼓雷鸣、飞泉挂壁,形成68米高程的长白瀑布,再注入二道白河。据载,早年猎户徐某,曾看见河边有一独木舟,横于东岸;刘建封踏查长白山寻松花江源时,也发现河边斜置一木。因古代有乘槎(木排)去天河的典故,遂命名为乘槎河。刘建封还写下了“松花江上乘槎客,寻到天池信有源”的诗句。
牛郎渡位于乘槎河上,是一块横在河里的石头,它好似一座小桥,帮助人们过河。因为从此踏过乘槎河后,便可直到织女峰,故名。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天河配》在长白山找到了物证。
天池水刚刚流入乘槎河,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河水闪着碧蓝的光,映着蓝天、白云和山影,下种田园的寂静笼罩着荒野,透出一种恬淡的诗情。只看这里,根本不见大荒山的磅薄气势,倒有一种农家田园风情。在河道最窄处,人们踏着石头即可过去,年轻的人,甚至可以跳过去。在河湾处,建有巨大的碑石。卧牛形状的巨石上面镌刻着“牛郎渡”三个大字。如今,许多青年男女在此留影,以示坚贞的爱情。牛郎渡巨石成了一块爱情石。
而这出水口就是位于北侧天文峰与龙门峰之间的缺口。天池水由此缺口溢出,穿流在悬崖峭壁之间的乘搓河向北流经1250米处的断崖飞流直下,以雷霆万钧之势,夹带着震天的吼声,跌向深深的谷底,形成落差68米高的瀑布,这就是蔚为壮观的长白飞瀑,它是长白山的第一名胜。夏日,晴空万里,远望瀑布,似锦缎从天抖落,在阳光照耀下非常耀眼。飞瀑下落,袅袅娜娜,飘逸曼妙;近临瀑布,则浪花翻腾,在阳光的照射下,发生折射和反射,水汽弥漫,横空出彩虹,绚丽夺目,似虹霓霞雾、珠垂玉坠,令人叹为观止;来到瀑布旁边,可以听到瀑布的巨大吼声,好似千鼓齐鸣,万雷争吼,又象金戈相击、铁马互奔的声音,飞瀑溅起的层层水雾,仿佛是两军拼搏扬起的阵阵烟尘。穿过缭绕的云雾,但见浪花翻滚,飞浪四溅,细雨蒙蒙,似雨雪交加;停立瀑边,白云从身边绕过,仿佛置身于云天之外。乘搓河水流不大,但水势湍急:它上与天池相接,下通二道白河,是松花江的南源。
位于天池北侧,乘槎河尽头。乘槎河流至1250米处便雷霆万钧、飞流直下,形成68米高的瀑布,因系长白山名胜佳景故名长白飞瀑。由于落差大,在两条玉龙似的水柱猛烈冲击下,崖下形成20多米深的水潭。湍急的流水注入二道白河,即松花江正源。长白瀑布挂在群峰竞秀的半壁天堑上,景致蔚为壮观。刘建封为长白诸峰命名后,欣然写下的著名诗篇:
白河两岸景清幽,碧水悬崖万古留。
疑似龙池喷瑞雪,如同天际挂飞流。
不须鞭石渡沧海,直可乘槎问斗牛。
欲识林泉真乐趣,明朝结伴再来游。
松花江的南源源头有头道江和二道江两源。二道江的二道白河为松花江的南源,而以古洞河为二道江的北源。天池水沿天豁、龙门两峰间形成的断裂峡谷“闼们”出流,流过长1250米的乘槎河,后从68米高的断崖跌落而成为“长白瀑布”,北下约1000米,有温泉群的暖流于右岸来归,然后翻滚于约深10米、宽1米、长50多米既险峻又陡峭的河道中,又北下5千米,水流切割成地下河,旋从裂谷飞驰跌落,成为“洞天瀑布"。从源头北下79千米,有五道白河携众水东来,于右岸注入,又西行复北下,有北源古洞河自右岸上两江口汇入。会流口以上称。
长白山温泉群位于长白瀑布北900米处,二道白河上游的河谷两岸。在方圆1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竟有数十个泉口,终日不断地从岩石缝隙中向外喷吐着沸腾的热水,犹如群龙喷水,所以长白温泉群又称聚龙泉。聚龙泉是温泉群中水量最大、分布最广、水温最高的温泉,堪称长白山第一泉。较大泉眼有7处。
位于长白瀑布北约900米,落笔峰北倒石堆下侧。分布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二道白河从温泉群中间穿过。河流方向右侧,泉口比较集中,有数十处之多。较大泉眼有7处,左侧有四五处。无数条热流从地底涌出,似群龙喷水,故名聚龙泉。各泉水温不等,一般在60℃以上,最高达82℃,属高热温泉。温泉旁生长着稀有的植物温泉瓶尔小草。泉口的涌水量一般为1.8-3.6吨/时,最大可达5.96吨/时。
聚龙泉水含有较多的硫化氢气体,使它周围的青灰色火山岩染上一层层澄红色或翠绿色的凝华。这种含有硫化氢、钙、镁等物质的温泉,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关节炎及风湿症等疗效较好。冬天,温泉周围,山上山下,白雪皑皑,雪地冰天。而聚龙泉却依然是泉水净琮,热气缭绕,附近的岳桦枝头,挂满了雾淞,比松花江下游吉林市的雾淞别具风貌。
古名娘娘库河,又名尼雅穆尼亚库河。发源于长白山主峰东麓。自1800多米的山腰东北流过双目峰后转而北下,右纳星火沟、荒沟,行程104千米,于松江镇以东转向西流,左纳四道白河、三道白河,右纳小沙河后注入二道白河。全长125千米。花砬子以上多瀑布、石滩、峡谷,河床为卵、砾石,两岸多山,以下河槽逐渐宽浅;平水.期松江水文站处水面宽so米,水深1.4米。流域面积2532平方千米。
文化遗迹
天池水畔的文化古迹有三处,它们是补天石堆,八卦庙,女真祭台。
补天石
长白山天池有个出水口,似为天池的缺陷。吉林省红学专家陈景河先生通过对萨满文化和满族文化的深入研究,发现了《红楼梦》的文化之根在长白山、在萨满文化中。他认为,《红楼梦》开篇所讲的“大荒山”即指长白山,“无稽崖”谐音即“勿吉哀”(勿吉是长白山的古老民族,是满族先世祖女真更早的称呼),“青埂峰”即“清根峰”的谐音,意思是满清之根;贾宝玉口中所含的“通灵宝玉”即是青埂峰下的一块没有去补天的石头。
补天石具体的高度和长度,尚无确切的计算,只能根据人与山的比较,估计最高处五六米,长50余米,是一个伸入天池的袖珍半岛。它是长白山颇具文化内涵的旅游胜景。
八卦庙
天池旁边曾建过一庙,关于此庙,丁兴旺编著的《白头山天池》记载:“在乘槎河的左带,还可以看封一座古庙。这是一座木质结构的庙宇,人们叫它八卦庙,又叫宗德寺、采德寺、崇德寺、尊德寺。八卦庙外形呈八角形,故而得名,据说是1929年建成的。从八卦庙的规模来看,当年这里一定有过钟磐齐鸣,香火鼎盛的时代。”
《安图县文物志》记载:“八卦庙,又名崇德寺或尊德寺。此寺庙结构为八角形,因此俗称八卦庙。庙址在天池出水口东北侧岩石台地上。东为火山锥、天豁峰下的缓坡地,至山根约200米,南距天池100米,西与龙门峰相对,与补天石相距约150米。此台地的西、南、北为高约40-50米的悬崖。台地上长有高原灌木草本植物,为地毯式苔原。
1964年曾调查过此庙的原长自山保护局局长李柱哲同志记录,此庙最里面立有两个高70厘米,宽40厘米、厚3厘米左右的圭形木牌,上面楷书汉字,背面为篆字。右边正面碑文,竖向三行:
道根载源舍堂更造
地于灵宫本无币寺
北接法大道主张宇白氏月氏善愿文
左边碑文,上部横书“康”、“严”二字,下边竖写二行。崔氏时玄功德戊辰四月五日立碑。戊辰年为1928年,从立碑的时间看,此庙最晚建于1928年。清末,东三省总督锡良曾奏请建长白山神祠,得到清廷批准。但因清朝被辛亥革命所推翻,故未实现。
金朝是满族的先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女真人将长白山视为“兴亡之地”、“旧邦之镇”。随着女真地位的提高,长白山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先被封为主,又被尊崇为帝,并建开天宏圣帝庙,岁时奉祀。安图县二道白河乡宝马村(报马屯)有古城遗址一座,正处于长白山之北七八十里,这是长白山北平原上的唯一古城遗址。
《长白山江冈志略》载:“台上有一石堆,相传女真国王登白山祭天池曾筑石于台上,故今尚有遗”。在今长白山天池东40米的钓鳌台上,尚存有一“女真祭台”遗址。钓鳌台是火山岩形成的漫坡状台地,东距滚石坡一华里许。女真祭台的方位,在白岩峰(原华盖峰)南,它是由大小近似的玄武岩石块人工垒成的,略呈圆形,南北略长,东西略窄,最大直径2.5米,高约0.7米。
钓鳌台位于紫霞峰下,距离天池东北岸仅有数米的地方。《长白山江岗志略》载:“钓鳌台,在天池东北岸,东距汩石坡半里余。顶平高起如台,碎石颇多,高七丈有余”。同时,书中还记载,有几名猎人到天池边狩猎,看见一个老人手持钓竿坐在台上。众人和老人打招呼,老人不理。众人大声问好,老人好似也没听见。“奇怪!他是人吗?”一个猎手问。“我们到跟前看看!”另一名猎手讲。猎手怀着好奇心,向老叟走去。到了跟前一看,这老人满头银丝,长长的白胡子,还光着脚丫子,身上披了一件用桦树皮做的蓑衣。再看看他的鱼钩,大如弓,身边的篮子里连半条鱼也没有。众猎人再一次作揖问好,老人还是不搭理?,众猎手更觉得奇怪。过了片刻,老人提起钓竿和渔篮,沿着天池向仙人岛方向走去了。猎人们互相交换了一下眼色,决定留下来看个究竟。他们在钓鳌台上坐等,直到夕阳西下,也不见老人归来,猎手们只好怀着疑虑,离开了这神秘莫测的钓鳌台。
放鹤台位于华盖峰和汩石坡下。距离钓鳌台相当近。这台上经常有白鹤飞落,特别是日落时分,白鹤更多。每当这个时候,湖畔的沙滩一片金黄,天池真象仙境。故,将这块巨石称为放鹤台。
参考来源
- ↑ 长白山温泉【4】完结, zol论坛, 201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