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 (同仁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关帝庙,位于中国青海省同仁市保安乡城内村,为青海省同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日期为2001年6月18日,类型为古建筑。
关帝庙的历史年代为清代。
青海省
青海省,简称青,为中国一级行政区,位于中国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因境内有全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1] ─青海湖而得名,省会是西宁市。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三江源”。
历史
早在2万年前青海就有人居住。早在西周时期,就与中原地区发生政治、经济联系。并且与秦朝来往密切。到了汉初,又分裂成分为先零、烧当、发羌、党项等部。
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羌校尉。 两晋时期,鲜卑慕容部的一支率所部1700户从辽东前燕西迁,建立吐谷浑汗国,除了青海以外,还控制了甘肃一些地区,统治了青海足足300年。在吐谷浑帝国的南部还有占据白兰道数百年的丁零人和古羌族的国家白兰国。
隋朝时,公元607年(隋炀帝大业三年)改鄯州为西平郡,辖湟水、化隆二县,今西宁为西平郡湟水县的辖地。大业初又改廓州为浇河郡,治所在河津县(今贵德县境)。在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击溃吐谷浑,生擒吐谷浑首领,设置河源郡、西海郡、且末郡、鄯善郡四郡,从此隋朝控制了青海全境。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在青海东部设鄯、廓二州。鄯州辖龙支、湟水二县,今西宁为湟水县辖地。后吐蕃灭吐谷浑,安史之乱后,吐蕃从唐军手中夺取了鄯州(今西宁),改称青唐城。11世纪初,青海东部拥立吐蕃普约后裔为王,称唃厮啰,号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宁)。史称青唐王国。
12世纪初,北宋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大军经临洮进占西宁州,并在河州(今临夏县)设置元帅府,当时牧区推行土司制度。这时,在蒙古帝国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并建立了许多寺院。元朝时期,青海大部归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辖,隶属于宣政院。
青海蒙古族在明代由新疆迁来,其首领顾实汗,牧于青海湖周围、柴达木盆地及黄河河曲一带,势颇强盛。17世纪,顾实汗控制青海,对西藏也有强大的影响。清朝政府派员册封顾实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使顾实汗在青、藏的统治地位强化。清雍正帝平息顾实之孙和硕亲王罗布藏丹津后,改西宁卫为府,设西宁县、碾伯县和大通卫,属甘肃省。青海地区由西宁办事大臣直辖管理。这项措施为后来青海建省铺平了道路。
清末时,回族商人马海晏起兵反清,创立了马家军,后归顺清朝,马海晏在庚子拳乱,八国联军袭来时为了保护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忧劳而卒,朝廷荫袭马海晏之子马麒为总兵。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马麒升任青海蒙番宣慰使,成为军阀,逐渐统治青海,马麒死后,其子马步芳势力更是深入青海,期间青海省于1928年成立。青马军阀在青海统治了四十年,1949年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接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