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关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关渡平原
原图链接  

关渡原名甘豆门,因背倚观音山大屯山,面向淡水河,成为一处地势险要的港口。为台湾台北市北投区的一个地名,正好是淡水河及基隆河的交会口。[1]


历史沿革及概述

清朝时期关渡属于芝兰二堡,日据时代属七星郡,光复后先是属于台北县北投镇。民国40年改隶于阳明山管理局北投镇,到民国57年又改隶于台北市北投区。 关渡有个老名字的“甘豆”,是台北盆地两大河流基隆河淡水河交会的出口,也是早期汉族与原住民由海上进入台北盆地的入口,因此关渡平原成为北部最早被人类开发的地区之一,她却也是最完整的一块遗世珍宝。

大约在清朝康雍年间,汉人在关渡从事垦殖已经小有规模。村落的形成时间可能在道咸年间。直到道光4年,居民献地重建妈祖宫,才真正地表示关渡已有汉人聚居从事农垦。关渡居民大部分是祖籍福建泉州的闽南人,小部分是漳州人。[2]


自然景观

关渡是台湾最北的大沼泽,又称洪水平原,是洪水宣泄的缓冲区。河流上游带来的有机物质,滋养著沼泽区里的生物,使得关渡湿地犹如一个天然食物的储藏室,因此也吸引鸟类的驻足,每年秋季总有大批的候鸟从遥远的北方南下过冬,关渡就成为他们渡海前蓄积能量的加油站。这块台湾最北的大沼泽,守护著迁徙的候鸟,也守护著台北盆地。[3]。 关渡平原是目前台北市唯一面积广大的平原,有著台北最后一块大片水稻田,水稻种植面积达数百公顷,一年收成两次。第一期稻作约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插秧并在7月收割,第二期稻作则不再插秧,采“留稻头”的方式耕作,11月至12月收割[4]

周边景点

  • 关渡自然公园
  • 关渡宫
  • 淡水红树林自然保留区
关渡自然公园 [1]  
关渡宫 [2]
北投图书馆 [3]

参考来源

  1. 关渡码头. 交通部观光局. [2019-12-13] (中文). 
  2. 西河的社会变迁. 关渡解说资料 . [2019-12-13]. 
  3. 于立平 黄康妮. 关渡的沧海桑田. 财团法人公共电视文化事业基金会 . 2001-07-16 [2019-12-14] (中文). 
  4. 城市田园风光 关渡平原稻浪起伏. 台北市政府观光传播局 . 2018-07-23 [2019-12-1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