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廖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中国当代作家廖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坐在办公室,经常能先听到洪亮的气喇叭声,然后是一辆暗黄色的中小型客车闪过。心头难免喜慰地一颤,我知道这“幸福号”班车是从老家那边乡镇载着父老乡亲奔向县城。这班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我现在工作单位的大门口路过。

相逢总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总会不自觉地颔首微笑。“他乡遇故交”,此情此景,叫人很容易想起西晋“太康之英”陆机的两句诗来,“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在老家的乡镇学校我工作了24年,已教过两代人。“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曾为能长期执教家乡的孩子而感到无尚的光荣;我曾把不为家乡工作、不为家乡服务的人视为“逃兵”、“叛徒”;我曾多次在教师会上自诩“无论教师怎么流动,学校的根和魂始终在这儿”。揣着这份质朴狭隘的家乡情结,一站都是二十多年。从少年到白头,最后因工作调动还是离开了家乡。

所以,念起陆机的诗也很自然。现在看来,老家的交通条件好多了。

曾记得八十年代。碎石泥结路上尘土飞扬,一辆手扶式拖拉机正吐着黑色的烟圈蹒跚而行。车后一群背着烂书包、踏着烂胶鞋或布鞋的初中生娃娃拥在车后,有的吊在车后挡上,有的追逐着。孩子们对车的好奇心完全不压于当代的人们着迷于神州飞船。一位发小当年曾讲过,柴油味喷喷香。还有一位高年级学长放学后去吊那驾久闻大名的二吨半“山城”牌货车摔死了。那时候,从县城到镇上的仅仅配置硬木板座位的客车车费才五毛钱,可是有几个农家的孩子能够坐成呢?现在看来,那摔死的学长还不算很冤,毕竟生前享受了一盘车子的快感。老百姓赶集做买卖、办事、孩子们上学读书基本上都是走路。走个把小时到镇上、走两个钟头到县城乃家常便饭。

九十年代后的十多年里,随着基建货运量的增加,公路越发的破烂。乡镇上开始有三轮和双排座的货车从事客运。那货车排量不大,后面的上车踏板焊得可牢实了。逢镇上的当场天,好几辆这样的小货车拉运老百姓赶集。那时候,只要车一到乡上的坝坝,坐车的人便一拥而上抢占一个位置,哪怕是站在货斗上,或者是站在车尾的踏板上也行。遇到陡坡或烂路,乘客下来推车却也正常。收钱的基本上是司机的老婆,照人头点,两元一个,一场挣个三四百块非常容易。这些个体户司机很快成了乡上的暴发户。私家车从事客运,运政来了就停车不跑,玩起“老鼠和猫”的游戏。那时候,正规的客运车已经开通乡上,但班次太少,怎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呢?

一零年前后,乡镇的交通条件慢慢改观。各乡镇逐渐完成柏油路人工铺设。早已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黑车”师傅们,便开始投资审批线路车运营,身份随着经营合法化而开始漂白。

又过了几年,公路升级换代,交通条件大为改观。农村基本上通了水泥路,产业观光道建成四米五宽的柏油路,乡镇之间在原先已烂的柏油路上重修了机铺柏油路。

线路车已经换了好几代了,从“金杯车”到“峨眉牌”中巴车再到“幸福号”“宇通”牌中巴车。私家车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赚到钱的朋友,购买什么奔驰、宝马、奥迪、沃尔沃、大众途观、大众帕萨特、丰田霸道、红旗(H9、H5)、哈佛(H9、H7、H6)……比比皆是。追求高价位、大空间、大排量,当然这也很正常,一方面实力不容小觑嘛;另一方面国人讲排场,车身尺寸要大,看来还是追求大气。一代圣人屈原在《离骚》中对车不是也极为讲究吗?——“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单就这一点讲,作为熬过苦难岁月的七零后的我,还是偏向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不是吗?我们稍微了解一下欧洲人的用车观。他们讲究的是实用和环保。英国人对车内空间要求不高,绝大多数情况下一辆小型汽车就可以满足家庭日常使用。其次,英国的道路,特别是乡间道路都是路窄弯多,不适合尺寸较大的汽车,所以对车的操控和性能要求也就相对不高。所以英国人比较喜欢小型和紧凑型两厢车,或者尺寸较小的SUV。在德国,即使是在繁华的街区也看不到几辆大型车,SUV更是罕见。无论是路上行驶的,还是道路两边停放的,几乎清一色是两厢紧凑级车型或A0级小型车。此外,这些车型大多都是手动挡。法国人青睐小型车和个性化车,最好有掀背车,没有屁股。

而今,在另外一个乡镇工作近三年了。听着我们“幸福”号嘹亮的喇叭声,看着她美丽的身影从校门口艳羡闪过,想着我可亲可敬的父老乡亲的出行需求得以此种方式的满足,倍感亲切与舒服。耳畔不由得又响起了那两句诗: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1]

作者简介

廖林,笔名“九龙山子”,“两德”故里四川省仪陇县赛金镇小学校语文高级教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