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概述
人体的温度是由代谢活动、骨骼肌肉运动等产生的热量形成的,通过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 维持体内产热和散热的平衡,故正常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有时受测量时间、部位、年龄、饮食和运动等情况的影响而略有差异。在一昼夜里,体温呈周期性波动,凌晨2~6时最低,下午6~8时最高,变动范围在0.6℃左右。一般口腔温度为36~37℃,肛门温度比口腔高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低0.2~0.3℃。
体温超过37.4℃时,称之为发热。37.4~38℃为 低热,38.1~38.9℃为中度热,39℃以上为 高热,临床上常把41℃以上称为 超高热。
间歇热在体温上升之前,多有恶寒或 寒战,全身骨骼肌剧烈收缩而大量产热,使体温骤然上升,体温迅速下降,时常伴有全身大汗,容易出现 虚脱。[1]
发热处理
间歇热常反复 高热,持续多日,机体消耗很大,应及时予以药物降温。降温处理多半是临时性的,应针对疾病积极治疗,从根本上彻底消除发热源。
其他常见热型
(一)稽留热 多为 高热, 体温常在39℃以上,昼夜间温度变动范围在1℃以内, 可持续数日或数周,见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 伤寒、 斑疹伤寒、 大叶性肺炎等。
(二)弛张热 多为 高热, 体温高低不等,发热时可达39℃以上,昼夜变动范围大于1℃,有时体温可降至38℃以下,但最低温度仍在 正常体温以上。常见于化脓性疾病、 败血症、严重 肺结核、 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三)不规则热 发热时 体温波动的范围极不规则,持续时间也不一定,体温曲线毫无规律。 体温常在38℃左右或波动于37~40℃之间。临床可见于多种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 支原体肺炎、 肺结核、 胸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 、 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扰。
(四)波浪热 体温逐渐升高,数日后又逐渐降至 低热或正常温度,经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发作,体温曲线呈波浪型,见于 布氏杆菌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