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防疫 - 正视气溶胶传播风险!

防疫 - 正视气溶胶传播风险!

疫情爆发初期,医疗公卫领域专家普遍认为,新冠病毒主要透过飞沫与物体表面传染,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民众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然而,最新研究却发现,我们对疫情传播的方式存在误解,新冠病毒其实可以透过空气传播,相较于大家朗朗上口的口诀,维持室内通风或许更为关键[1]

目录

我们的认识不断翻新

过去一年半来 COVID-19新冠肺炎)席卷世界,其病原体 SARS 二世冠状病毒(SARS-CoV-2)的传染力可以很强。这种全新的传染病怎么传染,该如何预防,我们的认识不断翻新。

如今知道常见口号“戴口罩、勤洗手”对防疫有用,却不是最重要的事;更关键的是减少接触、避免群聚,尤其“长期不通风的室内”,可谓传播病毒的温床。[2]

气溶胶悬浮微粒或液滴形式于空气传播

SARS 二世冠状病毒主要由空中传播(airborne)。

国立中山大学气胶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家蓁,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牙哥分校气胶中心主任 Kimberly A. Prather 携手合作,并联合知名传染病学专家 Robert T. Schooley 于国际权威期刊《Science》共同发表专文,指出导致 COVID-19 的新型冠状病毒 SARS-CoV-2,能够以极细微的气胶悬浮微粒或液滴形式于空气传播。特别是无症状患者在不知染病、且未配戴任何防护口罩或防护措施下,可能使气胶传播成为主要感染途径。[3]

王家蓁强调,过去世人认为,仅有当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有导致传染的风险。但其实人们平时讲话、唱歌、咳嗽,甚至仅是单纯呼吸,就会释放出许多大小在 1 微米以下的气胶微小液滴。当 COVID-19 患者的呼吸道或肺部含有 SARS-CoV-2 时,这些病毒即可随著呼气气胶释放到环境。这些含有病毒的气胶,如果在保有感染力的情况下被他人经由呼吸摄入呼吸道或肺部,即可能使病毒在新的宿主体内复制,并导致感染发病。

气溶胶到底是甚么?

当你在密闭空间抽烟,即使经过一段时间,也还是会闻到烟味。因此,香烟经过燃烧后所散发的烟雾,即是一种典型的气溶胶

气溶胶是空气传播的其中一种方式,但空气传播并不一定就是气溶胶。它的大小约在5至10微米下,可在空气中飘浮数十分钟到几小时都有可能,而飘浮距离大约可以到10几公尺。

气溶胶的单一带病毒量比飞沫传染来的少,但是传播病毒的距离比飞沫传播还远,尤其是在密闭环境中(如电梯、邮轮),都是适合气溶胶发展的。[4]

阻止空气传染:从防范飞沫到重视气胶

疫情爆发以来,超级传播者事件都直指气胶传播为主要途径。包括先前纽西兰防疫旅馆的群聚感染,国外多起医护人员感染事件,也归因于气胶传播。近期国内爆发多起群聚感染事件,也导致社区传播风险大幅提高。[5]

以往大家以为气胶传播只会发生在远距离,却忽略气胶颗粒浓度实际上在离感染源愈近的距离才是愈高,导致感染机率愈大的。

较大的飞沫

可以想像成空军,落到地面便威力大减,因此防空是第一要务。有时学术上有些混淆,一般人不计较数字的话,简单说可以分为两类:

飞沫分子大,离开感染者的身体后,飞行不远就会坠毁,空中停留时间短。

“社交距离”就是为了防止这类传播:把距离拉开,不直接被飞沫击中。即使仍有机会触摸落到表面的病毒,只要搭配洗手和清洁,便能有效阻绝传染大部份的可能性。

较小的气胶

气胶(aerosol)分子小,正常的呼吸讲话都会产生不少。离开身体后由于比较轻,漂浮距离远,可以存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因此应付飞沫的手段:拉开社交距离洗手,对于由气胶输送病毒的空气传染,效果有限。口罩在此展现价值,却又引起许多争议。

“空气中的气溶胶传染”

美国联邦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CDC )最新指南指出,新冠病毒会附著于空气中的“气溶胶”,而人类会透过吸入这些比飞沫更轻的颗粒而感染新冠肺炎。以往认为的室内社交距离为 1.5 公尺,但如今 CDC 证实,即使距离感染源超过 6 英尺(约 1.829 公尺),只要空气中的病毒浓度足够,就有可能染疫。

根据外媒报导,美国 CDC 在 7 日更新了公共指南,指出病毒除了透过双手接触与飞沫传染外,如果人类吸入的空气中含有具病毒的气溶胶,也会感染新冠肺炎,证实了“空气传染”的说法。[6]

从防范飞沫演变为重视气胶,来自科技的进步。毕竟气胶分子很小,不容易观测,最近利用尖端科技的结晶侦测与追踪气胶,才更加认识过去被忽略的这块“空气传染”。

为什么口罩还会有用?

先不管其他传染病,如果目的是防范 SARS 二世冠状病毒,戴一般的医疗口罩有用吗?这个攸关生死的问题,没有错误的回答是: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

是否正确配戴口罩是技术问题,戴不好跟没戴一样,本来就无法发挥口罩该有的效果。这儿的心灵拷问是:如果口罩能发挥“该有的效果”,效果会有多好?

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口罩的漏洞很多。2020年6月一篇讨论口罩效果的短文中,提出一个想像:携带病毒的气胶颗粒,大小应该和香烟类似;因此病毒的空气传播,或许接近香烟燃烧的传播,假如闻得到烟味,便意谓病毒有入侵机会。

但是普通的医疗口罩,再怎么正确使用,还是不可能完全阻挡烟味!难道这表示口罩都是骗人的?

的确,就算台湾也有戴口罩还是被传染的案例(例如看病时被传染的 908 号确诊者),有些人还怀疑是未知的接触,实在是轻视空气传染的威力。可是也有大量实例支持口罩的防疫效果,矛盾何解?[7]

最合理的解释是

空气中的病毒量不同,口罩的阻绝效果,在病毒量不多时足够、超过一定量则不够。

避免群聚、室内通风,口罩在病毒不多时才有效

实测指出一个人在30分钟间,大概可以排放600万个气胶颗粒,可以想见更多人、更长时间、活动更激烈,累积的数量会更多。而医疗口罩大约能阻挡 30%到 70%的颗粒,假如每个颗粒上头都有病毒,将会有大量病毒穿越口罩。所幸,携带病毒的颗粒,比例非常低。

一系列实测、量化、模拟得到结论的大意是:如果空气中的病毒有限,即使少数能穿透,口罩仍然有足够的隔离效果;但是当病毒累积超过一定的量,口罩将变得毫无帮助。[8]

环境的影响非常非常大

空气流通的室外,正常空气流动便能分散具有病毒的颗粒,另外像紫外线、高温、湿度等因素,都会摧毁离开人体的病毒。空中的病毒不容易累积,传染风险便不高。

相对地,密闭的室内,一旦病毒随著气胶进入空中,难以排除之下,容易长期漂浮,时间一长将大幅增加传染的风险。

完全免于人与人的接触不切实际

不过仍然可以避免群聚,这有好几个作用。一方面是,假如其中存在传染源,与其接触的人愈少愈好;另一方面是如果传染源不只一个,而是两个,风险不单纯只有两倍,而是更高。

空中病毒量的累积,和传染风险并非线性关系,一旦超过临界值,风险会大幅提升。一些案例便是密闭空间中,几个传染源传染给一大群人。

口罩的防疫效果是双向的,对于没有感染的多数人,口罩可以防止病毒入侵,但是如上所述,只有在病毒量低的时候有效。

不要久留密闭空间,比戴口罩更重要

另一个方向是,正在感染病毒,成为传染源的少数人,戴口罩也能减少病毒输出,减低传染给别人的机率;而且减少输出的效果,比防止输入更大。

双方都戴口罩,减少病毒输出加上降低输入,效果最佳。但是只要接触传染源,就有被病毒入侵的机会。因此减少接触、避免群聚,把不通风的场所变得通风、不要久留密闭空间,比戴口罩更重要。[9]

一场防空战

空战想像,可以想成人是飞机,口罩是防护罩,感染者是发射飞弹的敌机,病毒是敌军飞弹。防护罩在飞弹不多的时候,大部分能挡下来。但是第一要务是避免进入飞弹密集的领空,否则防护罩迟早会被打穿。

群聚的敌机愈多,飞弹密度愈高,在密闭领空中停留时间愈长,防护罩被打穿的风险愈高。保持通风让空气流通,即使有飞弹升空,也能迅速减少飞弹的密度,降低风险。

洗手和清洁达到的效果

想要预防感冒、流行性病毒、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几乎所有专家都认为,洗手是最便宜、有效的方法。过去世界卫生组织(WHO)也曾提出:“拯救生命,从清洁双手开始!”

正确洗手请这样做

手沾湿,挤出约10元硬币大小的洗手乳(酒精干洗手则需2cc),双手搓揉起泡。

再依疾管署推广“内外夹弓大立腕”洗手7字诀,字字做到位,且要洗20秒才算干净。洗净后记得擦干双手,否则病菌不减反增。[10]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