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阳春三月看桃花(韩华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阳春三月看桃花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阳春三月看桃花》中国当代作家韩华林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阳春三月看桃花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天公格外作美,柳绿桃红,艳阳高照,许多人纷纷带上智能手机、自拍神器甚至各种专业摄像器材外出游玩,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来到野外一饱眼福,忙得不亦乐乎。而最能吸引大家眼球的,无疑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桃花。

桃,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历来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共收集了三百来篇诗歌,其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和“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动人诗句,开启了以桃代人、借桃抒情的文学篇章。随后,各种以桃为题材的诗词、书画、歌曲等作品层出不穷,咏桃之作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逐渐被延伸到了饮食、装饰、陶艺、布艺以及民风民俗等各个文化领域,最终形成了如火如荼的桃文化。

遍布于漫山遍野的桃花艳而不俗、美而不骄,一直是诗人借景抒情的绝好题材。在诗仙李白的《赠汪伦》一诗中,桃花曾是友谊的见证:“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则在诗中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用桃花借代春光,把山寺之美、生命之美合而为一,诗人喜忧参半的复杂心情瞬间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另一位唐代大诗人崔护则写下了“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千古绝句,浓厚的传奇色彩和戏剧色彩,至今读来仍令人唏嘘不已。

桃花有时也是浪漫思想的化身。明代诗人唐寅曾作一首《桃花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前四句共28字,其中“桃”和“花”字就达16字之多,徘徊在诗中,就像走进密密匝匝、无边无际的桃林之中,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斯情斯景美不胜收。

桃花姿态随意、奇特,对生存环境更是毫不挑剔,虽广为推崇但达官显贵或以为不屑,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其高贵品质后面往往演绎着催人泪下的人间悲情。《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一个为情所困的弱女子的命运,就这样和桃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并最终和桃花一起香消玉殒。在作者构思《黛玉葬花》的动人情节时,也许只有桃花的形象,才能与黛玉的国色天香和悲惨命运相吻合。

我们的祖先为了祈祷家人逢凶化吉,发明了“桃符”,即用两块桃木板各画神荼、郁垒二像悬挂于门房。至今,仍有许多人习惯在门旁插上桃枝以图吉利,在带着婴儿外出时更要在襁褓内暗藏一截桃树枝,象征平安、吉祥;在给老人家祝寿时,晚辈更要以“寿桃”相赠表达祝福……这些淳朴的举动早已无关迷信,而是表达祝福、向往幸福的雅举。

在当代文字作品中,最能把桃花写得荡气回肠、雄浑激昂的,当数歌词《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该首歌曲于1984年首次在央视春晚亮相后,立即轰动全国,一直被人们竞相传唱,成为流传最广的经典名曲之一。歌曲里有被桃树环抱的村庄,有倒映在水面的桃花,还有孩子们天真无邪的欢笑、姑娘们俊俏的笑脸,在这幅壮观的人文画卷里,桃花的美、旋律的美、祖国河山的美和劳动人民的美水乳交融,强力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听觉和视觉,桃花之美再次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顶峰。

桃花本生自荒山野岭,后常见于农家小院,既可观赏亦可食用,既是花树亦是木材,既可与萋萋芳草同朽,亦可随传世佳作永生。阳春三月,看桃花去。看她那份贵贱无争的雅致,开落无言的执着,和去留无意的洒脱。 [1]

作者简介

韩华林,男,1978年出生,江苏沭阳人,省朗诵协会、市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