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陽春三月看桃花(韓華林)

陽春三月看桃花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陽春三月看桃花》中國當代作家韓華林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陽春三月看桃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年的清明節,天公格外作美,柳綠桃紅,艷陽高照,許多人紛紛帶上智能手機、自拍神器甚至各種專業攝像器材外出遊玩,在放鬆心情的同時來到野外一飽眼福,忙得不亦樂乎。而最能吸引大家眼球的,無疑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桃花。

桃,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歷來就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一共收集了三百來篇詩歌,其中就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和「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等動人詩句,開啟了以桃代人、借桃抒情的文學篇章。隨後,各種以桃為題材的詩詞、書畫、歌曲等作品層出不窮,詠桃之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並逐漸被延伸到了飲食、裝飾、陶藝、布藝以及民風民俗等各個文化領域,最終形成了如火如荼的桃文化。

遍布於漫山遍野的桃花艷而不俗、美而不驕,一直是詩人借景抒情的絕好題材。在詩仙李白的《贈汪倫》一詩中,桃花曾是友誼的見證:「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則在詩中寫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常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用桃花借代春光,把山寺之美、生命之美合而為一,詩人喜憂參半的複雜心情瞬間被刻畫得淋漓盡致。另一位唐代大詩人崔護則寫下了「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的千古絕句,濃厚的傳奇色彩和戲劇色彩,至今讀來仍令人唏噓不已。

桃花有時也是浪漫思想的化身。明代詩人唐寅曾作一首《桃花詩》:「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來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復日,花落花開年復年……」前四句共28字,其中「桃」和「花」字就達16字之多,徘徊在詩中,就像走進密密匝匝、無邊無際的桃林之中,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斯情斯景美不勝收。

桃花姿態隨意、奇特,對生存環境更是毫不挑剔,雖廣為推崇但達官顯貴或以為不屑,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其高貴品質後面往往演繹着催人淚下的人間悲情。《紅樓夢》第二十三回:「那一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只見一陣風過,把樹頭上桃花吹下一大半來,落的滿身滿書滿地皆是……林黛玉道:『撂在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髒的臭的混倒,仍舊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個花冢,如今把他掃了,裝在這絹袋裡,拿土埋上,日久不過隨土化了,豈不乾淨。』」一個為情所困的弱女子的命運,就這樣和桃花緊密聯繫在了一起,並最終和桃花一起香消玉殞。在作者構思《黛玉葬花》的動人情節時,也許只有桃花的形象,才能與黛玉的國色天香和悲慘命運相吻合。

我們的祖先為了祈禱家人逢凶化吉,發明了「桃符」,即用兩塊桃木板各畫神荼、鬱壘二像懸掛於門房。至今,仍有許多人習慣在門旁插上桃枝以圖吉利,在帶着嬰兒外出時更要在襁褓內暗藏一截桃樹枝,象徵平安、吉祥;在給老人家祝壽時,晚輩更要以「壽桃」相贈表達祝福……這些淳樸的舉動早已無關迷信,而是表達祝福、嚮往幸福的雅舉。

在當代文字作品中,最能把桃花寫得盪氣迴腸、雄渾激昂的,當數歌詞《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該首歌曲於1984年首次在央視春晚亮相後,立即轟動全國,一直被人們競相傳唱,成為流傳最廣的經典名曲之一。歌曲里有被桃樹環抱的村莊,有倒映在水面的桃花,還有孩子們天真無邪的歡笑、姑娘們俊俏的笑臉,在這幅壯觀的人文畫卷里,桃花的美、旋律的美、祖國河山的美和勞動人民的美水乳交融,強力地衝擊着每個人的聽覺和視覺,桃花之美再次達到了一個時代的頂峰。

桃花本生自荒山野嶺,後常見於農家小院,既可觀賞亦可食用,既是花樹亦是木材,既可與萋萋芳草同朽,亦可隨傳世佳作永生。陽春三月,看桃花去。看她那份貴賤無爭的雅致,開落無言的執着,和去留無意的灑脫。 [1]

作者簡介

韓華林,男,1978年出生,江蘇沭陽人,省朗誦協會、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