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阿贝力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阿贝力龙(学名Abelisaurus)是阿贝力龙科的恐龙的一属,生活在白垩纪晚期南美洲的阿根廷。阿贝力龙体型庞大,有着短小的前肢。命名是为了纪念发现该标本的罗伯特·阿贝力,他同时也是摆放该标本的阿根廷西波列蒂省立博物馆的前馆长 。

而阿贝力龙的学名则是以标本发现处的阿根廷科马约地区为名。其属及种名都是由阿根廷古生物学家何塞·波拿巴和奥尼拉斯·诺瓦斯(Fernando Novas)于1985年所命名,并将它分类在新建立的阿贝力龙科内。

形态特征

阿贝力龙身上保留了很多原始肉食性恐龙的特征,比如不僵硬的尾巴。阿贝力龙的体形庞大,头部长而宽,咬合力很强,前肢短小,以后足行走 。

阿贝力龙只发现一部分的头颅骨化石标本,因此很难确定躯干大小,不分学者估计身长可达7.5米1.5吨,是阿贝力龙科已知的比较大的成员,也有学者认为阿贝力龙体长可以达到9-11米,那么将是阿贝力龙科最大的物种。

分布范围

阿贝力龙被认为生存于坎帕阶的阿根廷阿纳克莱托组,和较小的近亲阿贝力龙科恐龙奥卡龙共享栖息地。也有学者认为阿贝力龙生存在坎帕阶至马斯特里赫特阶的阿根廷艾伦组,那么阿贝力龙和较小的近亲酋尔龙与雾影龙共享栖息地。

化石材料

阿贝力龙的化石只有的一个部分头颅骨,尤其在右边部分缺失严重。大部分的腭骨也缺少。除了失却的部分外,头颅骨大约有85厘米长。虽然它们不像其他阿贝力龙科(如食肉牛龙)般有任何冠或角,但却在鼻端及眼上有粗糙的隆起部分,可能支撑者由角质构成的冠,而没有在化石化过程中保存下来。在头颅骨上亦有一般恐龙也有的大洞孔,用以减低头颅骨重量。和近亲一样,吻宽很宽,个体吻宽估计可达32厘米,这个比例与霸王龙的吻宽相似。这个个体的体长被估计有7.5米,重1.5-4吨。

名称由来

恐龙,人类发现恐龙化石的历史由来已久。直到古生物学家曼特尔[1]发现了禽龙并与鬣蜥进行了对比,科学界才初步认定这是一群类似于蜥蜴的早已灭绝的爬行动物。

1842年,英国古生物学家查理德·欧文创建了“dinosaur”这一名词。英文的dinosaur来自希腊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动物)。对于当时的欧文来说,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动物”是指大的灭绝的爬行动物。实际上,那个时候发现的恐龙并不多。自从1989年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2]后,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龙的遗迹。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龙至少有650至800多个属(古生物学上的种属,不完全同于现代动物的分类方式)[3]。 后来,中国日本等国的学者把它译为恐龙,原因是这些国家一向有关于的传说,认为龙是鳞虫之长,如等就素有小龙的别称。

视频

阿贝力龙 相关视频

晚白垩纪异特龙完全消失,阿贝力龙成为霸主,看起来真可怕!
恐龙星球:阿贝力龙带着幼龙走在荒芜的大地上,它想寻找什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