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的少年情怀(武立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陈云的少年情怀》是中国当代作家武立金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陈云的少年情怀
廖文光的老宅虽然不大,却位于集市的繁华之处。它的西侧是钱家橹行,往东是叶家祖屋、长春园书场和混堂浜。混堂浜是清朝末年在练塘镇开设的第一家书场,名叫畅园。镇上的居民喜欢听评弹,因此畅园的生意十分兴隆,常与旁边另一家书场长春园唱对台戏。 这一天是逢集的日子,镇上人来人往,叫卖声、砍价声、说唱声此起彼伏,平添了不少热闹气氛。就在这时,由远至近传来“咣咣咣”的敲锣声。待到来至跟前,人们才看清原来是书场的一个小伙计左手提着一面铜锣,右肩背着一块木牌,上面的“三国演义、李子奇”两行大字分外醒目。他一边走一边敲锣,嘴里不停地吆喝:长春书园,今晚是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陈云正在小酒店里帮忙,只见一位农民模样的人,放下酒盅,抹一把嘴角,站到门口瓮声瓮气地问:“小二哥,李子奇是不是人称'铁嘴李’的那位?”
“就是他!”小伙计爽快地答应一声头也不回地又往前走去。
日近黄昏,喧嚣了一天的集市终于平静了,而廖文光的酒店里却热闹了起来。这些客人一边品着小酒,一边议论着今天晚上的评书故事。
在送走最后一位客人后,廖文光问陈云:“今晚是'关云长义释曹孟德’,去不去听?”
“去,去!我最喜欢听'三国’了,也喜欢'关公’这个人!”陈云兴致勃勃地答道。
当时的江浙一带,丝竹和评弹是广为流传的两种民间艺术,很受人们的喜爱。丝竹,是指琵琶、二胡、三弦、扬琴、曲笛等丝弦竹管乐器,其音色清丽柔美,音响细腻典雅;评弹发源于苏州,并流行于江、浙、沪一带,用苏州方言演唱,是一种说唱艺术。演出方式分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
廖文光爱好文艺,常和妻子去听评弹。他们总是带陈云同去,使陈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真善美的教育。像包公铁面无私、武松景阳冈打虎、张飞勇猛善战等,都给陈云留下了深刻印象。时间一长,他便深深地爱上了评弹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
等打烊完毕,三人便匆匆走进距廖家咫尺之遥的长春书园,只见二百多个座位的场子已经座无虚席。书场正中有一个台子,上面摆放一张桌子,桌子后面有把椅子,正对着书场大门。
这时候说书先生还没有来,场内乱哄哄的。只见倒茶伙计跑来跑去,穿梭其间,忙得满头大汗。听客们有的在抽烟,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嗑瓜子,书场俨然成了普通百姓劳累一天之后的交际场所。
那天晚上,李老先生讲的是《三国演义》中周瑜一把火烧了曹操八十万大军,诸葛亮神机妙算设下三道伏兵,关云长在华容道几番阻止,又几番放人,最后念旧情释放曹操的故事。
这段书,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情感起伏跌宕,军令、私交孰轻孰重,曹操或生或死,一直萦绕在关云长心中,更加扣紧了台下听众的心弦。再加之说书人极善说表功夫,并在关节点上不时加上一两个噱头,直说得刚才还吵吵嚷嚷的场子变得鸦雀无声。
台下众人听得如醉如痴,一直听到关云长长叹一声,看一眼失魂落魄、眉焦衣破的曹操,将马头拨转绝尘而去时,人们的精神才轻松了下来,心中暗暗赞叹关云长义荡云天之风,同时又不禁为关云长违抗军令担起心来。
关云长出发之前特地在诸葛军师面前立下过军令状,这一回去军师会如何处置呢?就在这时,只听嘎的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明日分解,今天的书到此便结束了。
真是让人欲听不得,欲罢不能!
于是众人纷纷走出书场,如同麻雀一般叽叽喳喳,说说笑笑,分散开来。他们带着精神上的满足,更揣着满肚子的疑问领着自家小孩、搀扶着老人各回各家去了。
就这样,从美髯公关云长到武乡侯诸葛亮、从及时雨宋江到黄脸汉秦琼、从黑脸包公怒斩陈世美到抗金名将岳鹏举精忠报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和人物在小小的陈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那富于幻想的人生年代,陈云时而希望有一天也能做一名惩恶扬善、快意恩仇、人人景仰的大英雄,时而则想象自己将来长大了能像诸葛亮、徐茂功一样能掐会算、稳坐中军帐,决胜于千里之外。这虽然是空想,但也是志向。
一九一七年的夏天,空气闷热,阳光刺眼。在户外行走不到几分钟,就感到热得难受,恨不得立刻躲到树荫下。
俗话说:“家有钱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正是为了让陈云将来能有一技之长,好谋求生计,廖文光在经济稍有好转后,便千方百计托人让陈云学点谋生技术。这一决定得到了陈云舅母的弟弟刘福和的赞许和资助。廖文光决定送陈云到青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读书,希望他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能学会一门谋生的本事。
吃完早饭,陈云乘一叶扁舟沿河北上,向青浦县城开进。青浦县和黄浦江这两个地名中都有一个“浦”字,这个“浦”是河与江的意思。望文生义,青浦县的河水就像它的名字那样一片青波,而黄浦江的江水也像它的名字那样一片黄浊。
陈云进入青波缠绕的青浦镇,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家乡小镇来到繁华热闹的县城。只见街上行人摩肩,河里舟楫塞港。这里不但人多船多,大街两旁的店铺也多。周围的一切都令他感到新奇,眼界顿时开阔多了许多。
青浦县城也是一个千年古镇,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年),析华亭县修竹、华亭,上海县新江、北亭、海隅五乡设立青浦县,设县治于青龙镇,三十二年废。万历元年复置县,移县治于唐行镇(今青浦镇),隶属松江府。清雍正二年(一七二四年)曾划北亭、新江两乡,分置福泉县。至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裁撤,仍并入青浦县境。
青浦人民富有革命斗争的传统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据史志所记,自汉代至建县,占领县境的农民起义军有孙恩、朱燮、张士诚等。南宋抗击金兵,韩世忠在县东北沿海一带布防戍守。明嘉靖间倭寇为患,青浦为抗倭前哨。清初爆发陈子龙武装抗清,咸丰二年(一八五二年),周立春、周秀英父女揭竿起义,武装抗粮,接连攻下南汇、宝山、嘉定、上海、青浦五座县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东征,占领青浦县城二年余,清军纠合华尔洋枪队屡攻不下,一时被誉为“铁青浦”。清末的同盟会于宣统三年九月(一九一一年十一月)推翻了清政府的县政权,宣告光复。
青浦湖山壮美,钟灵毓秀。在近代和现代,有一代风骚的大革命家,有热爱祖国、献身人民事业的牧师,有农田水利专家、航海家,有热心于中、小学事业的教育家,有大书法家、大画家,有大诗人、小说家和出版家。
青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的前身是县立乙种实业学校,创建于五年前,初设农科,后增商科。去年取消农科,改名为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其实,校名就改了一个字,突出了一个“商”字。
由于县城离练塘镇较远,舅父让陈云寄住在学校东边码头街八号裕丰客栈楼上的职工宿舍。这是一幢不高的二层小楼,房子低矮狭小,住宿条件很差,但离学校较近,还算方便。
陈云在乙种商校除学习一般高小课程外,还学习珠算、簿记等。他懂得舅父的用心良苦,因此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学校里非常刻苦。
尽管陈云在商校只学了一个多月,但他没有辜负舅父的殷切期望。就是在这一段时间中,刻苦的陈云学到了一手好的珠算和簿记本事,也初步接触到会计等方面的知识,这对陈云此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少方便。
算盘是中国人民发明创造的一种简便的计算工具,它在古代很常见,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足以说明它的地位之高。珠算之名最早见于汉代徐岳撰写的《数术记遗》,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宋朝时期珠算就已经被使用,到了明朝,商业经济繁荣,在此背景之下,珠算得到了普遍的发展与推广,逐渐取代了筹算。明朝时期,珠算逐步传到日本、朝鲜、泰国等地。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算盘为上二下五珠,用一套口诀拨珠完成。珠算口诀最早见于吴敬《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乘法所用的“九九”口诀,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得到运用。
陈云的算盘打得特别好,被后人誉为“铁算盘”。半个世纪后,他在杭州玉泉公园参观展览,看到一个人笨笨拙拙地打算盘算账,便走过去和蔼地要求让他来试试。他坐下来噼里啪啦地拨动算珠,指法极为娴熟,被周围的人误认为他是一个“老会计”。
陈云兴致勃勃地拨打算盘,被新华社记者岳湖抓拍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不但生动地表明他对算盘的肯定和珍爱,而且也深刻地表明他对发展珠算寄予殷切的期望。后来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见此照片,一时诗兴大发,挥毫作诗一首:唯实是求,珠起还落,加减乘除,反复对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老谋深算,国之所倚。
诗句既是对陈云为国理财业绩的赞誉,同时也是对我国珠算工作者的勉励和鼓舞,尤其是“唯实是求”四字警句,更为一切财务工作者的座右铭。
陈云因经济原因不得不离开县立乙种商业学校,继续在小酒店里做小伙计。这时,廖文光收留一个十六岁的女孩为养女,取名廖顺宝。
练塘老街在镇中市河两侧,两条石板路隔河相望。要问这条石板路建于何时,只有明光锃亮的石头知道。那些石块究竟磨破了多少双鞋子,街头上的老鞋匠也说不清楚。然而,这满街的石块,不知见证了多少代人。
街道两旁的民居重脊高檐,过街楼、河埠头和大宅院使古镇呈现古朴、恬和、幽静的风貌。它虽然没有附近朱家角和青浦镇那样的喧闹,石板街上的商铺既没有遍地开花,也不重门深锁,这里的一切都完全保持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原生态。
由于商业发达,船只往来便利,小小的练塘镇上不但有了新式学校、电灯泡厂,还有寺庙道观和天主教堂;有巨商大贾,也有贫苦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陈云环视着周围的一切,心里不时涌出少年人常有的兴奋。
练塘毕竟是著名的江南水乡,不但人文资源丰富,而且文化遗迹充盈,具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练塘有得天独厚的水环境,河多桥多,在不长的市河上,有八座古色古香的石桥掩映在垂柳之间。人走其上,船行其下,人在画中,画入人心。桥影、船影、屋影、人影在涟漪中荡漾,像一幅浓浓的色彩浓重的水墨画。
这些古桥如同一个个弯腰驼背的老人,默默倾听着千年流水轻吟,阅尽两岸旧事新人,繁华沉淀,以沧桑的姿态,影动波流,翩若惊鸿。
与廖文光家隔河相望的是一个典当行,其旁边是隐真道院,那是陈云常去的地方。吸引他的不是别的,而是道院里时常传出的悠扬、动听的音乐。道院的住持叫万隆泰,他出身贫苦,小时候是被三十块银元卖给这座道院做道士的。他见陈云聪颖好学,很是喜欢,还教陈云吹笛子、拉胡琴,两人很快成为好朋友。
于是,在小桥流水间,时常飘荡着优美悦耳的竹笛声,那是陈云吹奏的曲子。他不但能吹奏各种笛曲,而且还知道许多有关笛曲的历史故事。
世人常叹笛音美,知音更赞意境佳。纵观古今,要说能称得上雅俗共赏的乐器,笛子当属其中。笛子声音悠扬婉转,时而轻快时而柔美,无论是宫廷音乐还是民间音乐,都有其身影。就连文人的诗词里,也不乏笛音踪迹。
古笛曲中有不少思乡之作,广为流传,往往令无数在外漂泊的游子听后潸然泪下。杜甫听到笛声,感慨万千,愁思翻涌,心情久难平静。何时能与家中亲友团聚,是困扰着杜甫的大难题。他借着笛声书写自己的乡思,把思念的煎熬、个人的迟暮、安史之乱后的国忧结合在一起,扣住“愁”字表情达意。笛音声声断肠,诗词句句凄远。
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
在舅父的小酒店里,陈云不声不响地做些杂务,从酒店客人们的闲谈中听到一些外界的传闻。闲暇时,他最喜欢的还是到距家只有三十多米远的长春园书场听评弹。
只要有好书,陈云就天天去听,有时大人不去,他就自己去。他站在书台对面墙角边上,身体靠着墙壁,远远望着说书的台子,这样站着听一晚上可以分文不花。当时的书场都设在茶馆里,听书的要付三个铜板买一根竹筹,才能在场子里坐着听。陈云因家境困难,没有那么多的钱买竹筹,于是只能“阴立”。
所谓“阴立”,是取自著名传奇《大明英烈传)中“英烈”的谐音,表示听白书的行话,意思是指在光线较阴暗的角落里立着听。
陈云听完评弹,回到家里,又默默地承担起他这个年龄还不应该承担的一些家务。劈柴、烧火、洗菜、洗尿布、做卫生,他样样都干,而且干得很好。
这天下午,陈云正在帮舅母敲扁豆。他敲的扁豆既薄又圆,深受大家赞许。“敲扁豆”是酒店中客人最喜爱的一个下酒菜,就是将大白蚕豆放在水中泡涨后,用榔头慢慢敲扁,砸成铜板大小,然后放在热油中炸,炸至豆片稍黄捞起,撒上作料装盘。豆片香脆可口,色味俱佳。
勤快懂事的陈云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地干活,廖文光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知道外甥热爱学习,热爱知识,实在不忍就此误了他的学业,毁了他的前程。但又苦于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供他上学,心里十分内疚和无奈。
陈云虽然过早领略了人间的悲苦,但他从没有放弃过希望,总是自强自立、自修自学、懂得感恩。失学时帮助舅父舅母操持家务,毫无怨言,一旦有机会读书就十分珍惜,分外刻苦。幼时所遭受的磨难不但没有打垮陈云,反而磨砺了他的品格,也培养了他精打细算、善于操持家务的本领。[1]
作者简介
武立金,原总参某部副局长、天津市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