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发棣,生于1970年6月,教授博士生导师[1]福建三明人,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专业。

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出生 1970年6月
福建沙县
国籍 中国
母校 南京农业大学

现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2],九三学社江苏省副主委。

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3]

目录

人物履历

1987.09-1994.07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 本科、硕士

1994.07-1996.12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观赏园艺教研室 助教

1996.09-1999.12 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 博士

1996.12-1999.12 南京农大园艺系观赏园艺教研室 讲师

1997.02-1999.10 南京农大园艺系观赏园艺教研室 主任

1999.10-2002.01 南京农大园艺学院观赏园艺与风景园林系 主任

2000.01-2004.04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副教授

2001.02 南京农大花卉研究所 所长

2001.06 南京农大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点 点长

2002-2003 金湖县科技副县长

2004.04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教授

2004.12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 博士生导师

2005.04-2006.04 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 访问学者

2008.12 江苏省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会 委员

2009.08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副院长

2014.01 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院长

2015.09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

2016.12-2019.03 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

2017.06-九三学社江苏省第八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9.03- 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任免信息

2019年3月5日,教育部人事司在南京农业大学宣布了教育部党组的任免决定,陈发棣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科研项目

序号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项目 来源 项目起讫时间 经费(万元) 备注

1 菊花遗传连锁图谱构建及重要性状基因定位 (3087172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2011 36.0 主持

2 菊花核心种质构建 (304003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5-2007 21.0 主持

3 菊花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NCET-06-0489)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7-2009 50.0 主持

4 盆栽小菊新品种示范与推广 (2007GB23600461) 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2007-2009 80.0 主持

5 主要商品花卉优质高产新品种选育--优质高产菊花新品种选育(2006BAD01A18)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2006-2010 20.0 子项目负责

6 切花月季、菊花、百合育种关键材料和技术引进及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建立 (2008-G3) 农业部948重点滚动项目 2008 15.0 子项目负责

7 优质出口切花小菊新品种产业化 (DA2007111) 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 2007-2010 180.0 主持

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 陈发棣

8 转DREB基因培育抗逆匍匐型地被菊新品种(系)(BG2007315) 江苏省高技术研究项目 2007-2010 35.0 主持

9 香石竹、菊花种质资源收集、整理与保存研究[沪农科攻字2006(第4-3)号] 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攻关 2006-2009 20.0 副主持

10 优质高抗光周期不敏感型菊花新品种(系)选育[沪农科攻字(2004)第3-1] 上海市农委科技兴农重点攻关 2004-2007 100.0 主持

11 优质地被菊、盆栽小菊新品种的产业化开发[沪农科产字(2004)第2-1] 上海农业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2004-2007 60.0 主持

12 睡莲科花卉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开发[沪农科产字(2004)第3号] 上海农业科技成果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2004-2007 50.0 主持

13 菊属植物染色体组构成及系统演化研究 (K2002417) 江苏省科技厅青年基金 2002-2004 10.0 主持

14 转基因选育优质高抗光周期不敏感型菊花新品种(系)(BG2003305) 江苏省科技厅高技术研究项目 2003-2005 20.0 主持

15 优质小花型菊花新品种的示范推广(BC2004324) 江苏省科技厅省农业成果示范推广项目 2004-2006 10.0 主持

16 优质高抗小菊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JH02-086) 江苏省教育厅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2003-2005 7.0 主持

17 出口菊花目标花期与品质调控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SX(2006)124 江苏省农林厅三项工程项目 2006-2008 20.0 主持

18 优质高抗光周期不敏感型菊花选育新品种(系)及产业化开发 (SX(2003)065) 江苏省农林厅三项工程项目 2003-2005 15.0 主持

19 盆栽多头小菊、一品红、长寿花种苗产业化及轻基质标准化栽培体系的建立和推广 [S01(48)] 江苏省农林厅三项工程项目 2001-2005 20.0 主持

20 菊花反季节栽培技术的应用 [沪农科推字(2003)第1-2-1] 上海市农委四新项目 2003-2005 15.0 子项目负责

主要论文

[1] Fadi Chen, Fengtong Li, Sumei Chen, Zhiyong Guan, Weimin Fang. 2009. Meiosis and pollen germinability in small-flowered anemone type chrysanthemum cultivars.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280:143-151(SCI)

[2] Li Jian,Chen Sumei,Chen Fadi*, et al.2008.Karyotype and meiotic analyses of six species in the subtribe Chrysantheminae.Euphytica, 164:293-301 (SCI)

[3] Zhang Shumei,Chen Sumei,Chen Fadi*,et al.2008.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gravitropic response of the creeping shoots of ground-cover chr ysanthemum 'Yuhuajinhua'.Plant Growth Regulation, 56(2):141-150 (SCI)

[4] Chen FD, Chen SM, Guo WM. 2003. Salt tolerance identification of three species of chrysanthemums. Acta Horticulturae, 618: 299-305 (ISTP)

[5] Zhao HB,Chen FD*,Wang YF,et al.2008.Study on pollen viability,longevity and pistil receptivity of self-compatible chrysanthemum with small inflorescences.Acta Horticulturae,766 (3): 405-411(ISTP)

[6]Liu Liqing,Zhu Kai,Yang Yanfang,JianWu,Chen Fadi,Yu Deyue.2008.Molecular cloning,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trans-activation property studies of a DREB2-like gene from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vestitum).Journal of Plant Research, 121:215-226 (SCI)

[7]Yanfang Yang,Jian Wu,Kai Zhu,Liqing Liu,Fadi Chen,Deyue Yu. 2008. Identif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chrysanthemum (Dendranthema ×morifolium) DREB genes, belonging to the AP2/EREBP family.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36:71-81 (SCI)

[8]Li Jian, Teng Nianjun, Chen Fadi*, Chen Sumei, Sun Chunqing, Fang Weimin. 2009.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Ling) Shih, an endangered Asteraceae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Scientia Horticulturae,121:474-479 ( SCI)

[9] Teng NJ,Chen FD*,Fang WM,et al.2008.Detection of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chrysanthemum plantlets, regenerated from calli irradiated with 60Co,by RAPD technique.Acta Horticulturae, 766 (3): 415-419(ISTP)

陈发棣
校长陈发棣莅临学院调研指导工作

[10]Chen Sumei, Miao Hengbin, Chen Fadi*, Jiang Beibei, Lu Jungang, Fang Weimin. 2009. Analysis of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 collected from the inflorescence of chrysanthemum.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DOI 10.1007/s11105-009-0103-6 (SCI)

[11]Gaojuan Xu, Fadi Chen*, Chen Sumei. 2009.Transgenic Chrysanthemum Plants Expressing a HarpinXOO Gene Demonstrate Induced Resistance to Alternaria Leaf Spot (Alternaria tenuissima) and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Russ J Plant Physiol (Accepted, SCI)

[12] Dongmei Yin, Sumei Chen, Fadi Chen*, Zhiyong Guan & Weimin. 2009. Morphological and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two chrysanthemum cultivars differing in their toler-ance to waterlogging. 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DOI:10.1016/j.envexpbot.2009. 06.006 (SCI)

[13] Fangping Tang, Sumei Chen, Fadi Chen* et al. 2009.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genera within the tribe Anthemideae Cass. ( I. Dendranthema crassum (kitam.) kitam.×Crossostephium chinense (L.) Makino).Euphytica, DOI: 10.1007/s10681-009-9956-x (SCI)

[14] Jiang Baibai, Chen Sumei, Chen Fadi* et al. 2009.The Lateral suppressor-like gene, DgLsL, alternated the axillary branching in transgenic chrysanthemum (Chrysanthemum×morifolium) by modulating IAA and GA content.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 DOI 10.1007/s11105-009-0130-3 (SCI)

[15] 徐雁飞,陈发棣*,陈素梅,滕年军,李风童. 5 个菊花品种自交结实特性及减数分裂行为与花粉育性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9,29 (3) :0469-0474

[16] 赵静媛,陈发棣*,滕年军,陈素梅.地被菊匍匐性的遗传分析与RAPD 标记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2):734-741

[17] 许 瑛,陈 煜,陈发棣*,陈素梅. 菊花耐寒特性分析及其评价指标的确定. 中国农业科学,2009,42(3):974-981

[18] 徐雁飞, 陈发棣*, 滕年军, 陈素梅, 翟璐璐. 菊花品种自交亲和性鉴定及其授粉后花柱内3种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园艺学报,2009, 36 (1) : 59-64

[19] 尹冬梅, 陈发棣*, 陈素梅. 涝渍胁迫下5种菊花近缘种属植物生理特性. 生态学报,2009, 29 (4) :2143-2148

[20] 赵宏波, 陈发棣*, 缪恒彬, 郭维明. 栽培菊花与矶菊属间杂交亲和性及F1 结实特性研究. 广西植物, 2009,29 ( 2 ) : 171 – 175

[21] 崔新利, 陈发棣*, 陈素梅. 地被菊雨花勋章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2) : 40-46

[22] 张飞, 谢伟, 陈发棣*, 房伟民, 陈素梅. 中国菊花品种初选核心种质的代表性检验.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2) : 47-50

[23] 吴国盛, 陈发棣*, 陈素梅, 赵宏波, 房伟民.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1) :155-159

[24] 贾思振, 房伟民, 陈发棣, 陈素梅, 杨雪萌. 夏菊耐热性指标筛选和综合评价. 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1):52-57

[25] 杨再强, 罗卫红,陈发棣,谢以萍,顾俊杰. 基于光温的温室多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与分配的预测模型. 生态学报,2009, 29 (3) :1478-1485

[26] 孙春青,陈发棣,房伟民,刘兆磊,马 静,滕年军,佘琳芳. 栽培菊花'奥运天使'与野路菊杂交生殖障碍的细胞学机理. 中国农业科学, 2009,42(6):2085-2091

[27] 缪恒彬 陈发棣*, 赵宏波,房伟民. 应用ISSR对25个小菊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指纹图谱构建.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11):3735-3740

[28]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郭维明, 谢伟. 利用亚菊属矶菊获得栽培菊花新种质.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7):2077~2084

[29] 丁玲,陈发棣*,滕年军,房伟民. 菊花品种间过氧化物酶、酯酶同工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4):1142~1150

[30] 李辛雷, 陈发棣*, 赵宏波. 菊属种间杂种若干花器官性状的表现. 中国农业科学, 2008, 41(3):786~794

[31] 姜贝贝,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顾俊杰. 植株营养生长天数对切花菊花芽分化与品质的影响. 中国农业科学, 2008,41(6):1755~1760

[32]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发育模拟与收获期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6): 1229~1235

[33] 张云, 郭维明, 陈发棣, 韩亮, 李正名. N-月桂酰乙醇胺对香石竹开放和衰老进程中花瓣微粒体膜.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0): 2303~2308

[34] 许瑛, 陈发棣*. 菊花8个品种的低温半致死温度及其抗寒适应性. 园艺学报, 2008, 35 (4): 559~564

 
陈发棣

[35] 李辛雷,陈发棣*,赵宏波. 菊属植物远缘杂交亲和性研究. 园艺学报, 2008, 35(2): 257~262

[36] 李畅, 陈发棣*, 赵宏波,陈素梅. 栽培小菊17个品种的核型多样性. 园艺学报, 2008,35(l): 71~80

[37] 缪恒彬, 陈发棣*, 赵宏波. 85个大菊品种遗传关系的ISSR分析. 园艺学报, 2007, 34(5): 1243~1248

[38] 李畅,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切花菊14个品种的核形态学研究. 园艺学报, 2007, 34(5): 1235~1242

[39] 崔娜欣, 陈发棣*. 几种菊属植物及种间杂种减数分裂行为初步研究. 园艺学报, 2006,33(5):1033~1038

[40] 陈发棣, 蒋甲福, 郭维明. 小菊悬浮细胞培养与植株再生研究. 园艺学报, 2006,33(5):1021~1026

[41]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菊科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研究进展. 园艺学报, 2006,33(4):908~914

[42] 陈发棣, 蒋甲福等. 小菊若干花器官性状在F1代的表现. 园艺学报, 2003,30(2):175~182

[43]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二倍体野生种与栽培菊花种间杂种的幼胚拯救. 林业科学, 2006,42(11):42~46

[44] 赵宏波, 陈发棣*, 郭维明, 缪恒彬, 李 畅, 房伟民. 菊属与亚菊属属间杂种的鉴定及其分类学意义. 植物分类学报, 2007, 45 (5): 661~669

[45] 常青山, 陈发棣*, 滕年军, 张淑梅, 卢军刚, 陈素梅. 菊花黄绿叶突变体不同类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结构特征比较. 西北植物学报, 2008, 28(9):1772~1777

[46] 丁玲,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8个种27份材料遗传多样性的同工酶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2): 0249~0256

[47] 王红, 陈发棣*, 房伟民, 赵宏波. 平阳霉素对小菊品种离体培养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4): 0693~0698

[48] 杨再强,戴剑锋,罗卫红,陈发棣,顾俊杰,丁琪峰,莫丹,姜贝贝. 单位面积杆数对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影响的预测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2008, 19(3): 575~582

[49] 姜贝贝, 房伟民,陈发棣,顾俊杰.氮磷钾配比对切花菊'神马'生长发育的影响.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25(6):692-697

[50]滕年军, 陈发棣*,马旭,侯喜林. 菊花脑大孢子发生、雌配子体与胚胎发育的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 (4): 32-36

[51] 姜莉, 陈发棣*, 崔娜欣, 顾俊杰. 六个荷花品种杂交、自交和开放授粉结实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8, 24(3):61~64

[52] 丁玲,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赵静媛. 野生及不同用途菊花的同工酶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报, 2008, 31(3):37~42

[53]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顾俊杰, 陆锦华, 朱中亚. 定植期和摘心次数对小花型盆栽夏菊开花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报, 2008, 31(3):51~54

[54] 王伟, 戴华国, 陈发棣, 郭维明. 菊花花部特征及花冠精油组分与访花昆虫的相关性. 植物生态学报. 2008,32(4):776~785

[55] 王伟, 刘勇, 陈发棣, 戴华国. 南京郊区小菊访花昆虫的行为与活动规律. 生态学杂志, 2008,27(7):1167~1172

[56] 张飞,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贾文珂. 切花菊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与相关性研究.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8,25(3):293~297

[57] 赵宏波, 陈发棣*, 郭维明, 汤访评, 房伟民. 菊属与春黄菊族部分属间杂交亲和性初步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31(2):139~143

[58]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温度对小花型夏菊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江西农业学报, 2008,20(5):27~29

[59] 吴国盛, 陈发棣*, 陈素梅, 赵宏波, 房伟民. 基于PCR-RFLP多态的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2:58~61

[60] 莫丹, 陈发棣, 徐迎春, 房伟民, 姜贝贝. 温度对国庆小菊早意大利红花芽分化及开花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08, 1:105~108

[61] 陈发棣, 赵宏波,李畅,陈素梅,房伟民. 菊属植物细胞学与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8, 31 (1): 118~126

[62] 李辛雷, 陈发棣*. 菊花自交不亲和性初步研究.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7, 25(6): 591~595

[63] 陈素梅,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基于rpl16-rpl14、GS序列的广义菊属若干分类群亲缘关系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6: 111~115

[64] 任广兵, 房伟民, 贾思振, 陈发棣. 梅花花粉量及离体萌发特性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7, 23(4): 42~46

[65] 缪恒彬,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I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5: 94~97

 
陈发棣

[66] 崔娜欣, 陈发棣*, 赵宏波. 部分菊属植物及其种间杂种减数分裂异常现象观察. 广西植物, 2007, 27(5): 676 ~ 681

[67]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叶面积预测模型研究.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11): 2569~2574

[68] 杨娜, 郭维明, 陈发棣, 房伟民. 光周期对秋菊品种'神马'花芽分化和开花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7, 34 (4): 965~972

[69] 周彩莲, 郭维明, 陈发棣, 顾俊杰, 朱中亚, 石鹤林, 马赞留. 1-MCP处理抑制切花菊叶片衰老的研究. 江苏农业科学, 2007, 4: 213~215

[70] 王艳芳, 房伟民, 陈发棣, 赵宏波, 刘灶长. '神马'菊花的离体保存及遗传稳定性.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7): 1341~1348

[71]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温室标准切花菊干物质生产和分配模型. 中国农业科学, 2007, 40(9): 2028~2035

[72] 赵宏波, 房伟民, 陈发棣*. 梅花花粉离体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研究. 广西植物, 2007, 27(3): 393~396

[73] 李向茂, 戴剑锋,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陆锦华. 定植期和定植密度对温室单头切花菊外观品质的影响.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5): 1055~1060

[74] 杨再强, 罗卫红, 陈发棣, 顾俊杰, 李向茂, 丁琪峰, 赵才标, 陆亚凡. 基于光温的温室标准切花菊品质预测模型.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8(4): 877~882

[75] 李辛雷, 陈发棣*. 部分菊属植物种间杂种难稔性及其克服.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20(1): 139~142

[76] 丁玲,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菊花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器官POD和EST同工酶比较. 西北植物学报, 2007, 27(10): 2029~2034

[77] 王红, 陈发棣*, 赵宏波, 房伟民. 平阳霉素对盆栽小菊意大利红的诱变效应.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0 (1): 39~43

[78]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菊属植物花粉生活力检测方法的比较.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6,23(4):406~409

[79] 赵宏波, 陈发棣*等. 基因转移技术在观赏植物抗性育种中的应用. 广西植物, 2006,26(3):289~296

[80] 徐国彬, 罗卫红, 陈发棣等. 不同整枝方式对盆栽一品红品质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6

[81] 徐国彬, 罗卫红, 陈发棣等. 温度和辐射对一品红发育和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园艺学报, 2006,33(1):168~171

[82] 陈发棣,赵宏波,房伟民, 郭维明. 菊科植物原生质体研究进展. 西北植物学报, 2005;25(9):1913~1920

[83] 赵宏波, 陈发棣*等. 蝴蝶花的组织培养和根状茎的诱导. 园艺学报, 2005,32(3):556

[84]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栽培小菊和几种菊属植物花粉离体萌发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2):22~27

[85] 李辛雷, 陈发棣*等. 菊属种间杂种的鉴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5,28(1):24~28

[86] 李辛雷, 陈发棣*. 生物技术在花卉遗传育种上的应用. 广西植物, 2005,25(2):134~141

[87] 赵宏波, 陈发棣*, 房伟民. 银叶菊的组织培养.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4,40(5):578

[88] 蒋甲福, 陈发棣*,房伟民. 小菊自交种子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核农学报, 2004,18(6):431~434

[89]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野生种、栽培菊花及种间杂种的RAPD分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4,27(3):29~33

[90] 李辛雷, 陈发棣*等. 菊花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04,21(4):392~401

[91] 李辛雷, 陈发棣*. 菊属种间杂交胚拯救过程成苗途径的初步研究. 植物学通报, 2004,21(3):337~341

[92] 赵宏波, 陈发棣*. 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遗传转化研究. 西北植物学报, 2004,24(7):1329~1341

[93] 李辛雷, 陈发棣*, 王红, 房伟民, 管志勇. 菊花外植体再生体系的研究. 上海农业学报, 2004,20(2):13~16

[94] 陈发棣, 蒋甲福, 郭维明. 小菊悬浮细胞辐射育种初步研究. 基因型、外植体和诱导愈伤组织培养基的选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26(4):26~29

[95] 赵云鹏, 陈发棣,郭维明. 观赏植物花色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03,20(1):51~58

[96] 陈发棣, 滕年军, 房伟民, 管志勇. 三个菊花品种花器官愈伤组织辐射效应的研究. 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3.23(5):49~52

[97] 滕年军, 陈发棣*. 翠菊组织培养研究.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3,39(3):227~227

 
陈发棣

[98] 蒋甲福, 陈发棣*等. 小菊杂种一代部分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3,26(2):11~15

出版专著

(1)《观赏园艺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主编(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

(2)《观赏园艺通论》,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主编(全国观赏园艺专业方向统编教材)

(3)《城市园林绿化花木生产与管理》,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主编(国家十五重点图书)

(4)《新优盆花栽培图说》,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主编

(5)《园林绿化观赏苗木繁育与栽培》,金盾出版社,2003,主编

(6)《花卉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参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7)《园林植物育种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参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8)《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副主编

(9)《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参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10)《中国作物及其野生近缘植物--花卉卷》,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参编

申请专利

(1)利用幼胚拯救获得菊属远缘杂种的方法(专利号:ZL200410014720X)

(2)一种菊花悬浮细胞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的方法(专利号:ZL200410041038X)

(3)减少培养基中大量元素进行菊花离体保存的方法(专利号:200710019346.6)

(4)一种平阳霉素诱导菊花矮化育种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710019365.9)

(5)一种菊花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710019345.1)

(6)一种菊花耐涝性的评价鉴定方法(专利申请号:200810124756.1)

(7)一种地被菊株型匍匐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法(专利申请号:200810156172.2)

(8)一种匍匐型地被菊遗传转化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810156173.7)

(9)一种人工接种鉴定菊花蚜虫抗性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910029626.4)

(10)一种获得栽培菊花与近缘属间远缘杂种的方法(专利申请号:200910029625.X)

(11)'女神'(品种权申请号:20060636.0)

(12)'银城'(品种权申请号:20060637.9)

(13)'金陵紫荷'(品种权申请号:20060638.7)

(14)'粉妆'(品种权申请号:20060639.5)

(15)'天坠玉露'(品种权申请号:20060641.7)

(16)'金城'(品种权申请号:20060643.3)

(17)'金星'(品种权申请号:20060640.9)

(18)'火炬'(品种权申请号:20060642.5)

 
陈发棣

(19)'金陵白凤' (品种权申请号:20080037.x)

(20)'金陵皇冠' (品种权申请号:20080038.8)

(21)'南农勋章' (品种权申请号:20080039.6)

(22)'南农红枫' (品种权申请号:20080040.x)

(23)'南农月桂' (品种权申请号:20090039.2)

(24)'南农墨桂' (品种权申请号:20090040.9)

(25)'南农红雀' (品种权申请号:20090041.8)

(26)'金陵阳光' (品种权申请号:20090042.7)

(27)'金陵娇黄' (品种权申请号:20090043.6)

获奖情况

(1)菊花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3), 第一完成人

(2)菊花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研究与利用,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3), 第一完成人

(3)"花卉教学系统",江苏省教育厅多媒体课件三等奖(2003),第一完成人

(4)菊花新品种选育与推广应用,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07),第一完成人

(5)菊花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第一完成人.

主要荣誉

(1)霍英东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

(2)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2003)

(3)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

(4)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2007)[4]

(5)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首批中青年科技带头人(2007)

(6)江苏省"十大青年科技之星"(第十届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8) [5]

(7)江苏省万名科技专家兴农富民工程优秀科技专家(2008)

(8)2020年5月,获得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学术兼职

(1)中国菊花研究会常务理事

(2)中国花协荷花分会常务理事

(3)江苏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

(4)江苏省花木协会常务理事

(5)江苏省菊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6)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编委

(7)江苏省花木产业首席专家

(8)南京农业大学花卉研究所所长,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科

视频

南农校长陈发棣:在希望的田野上,迎接春暖花开! 2020-03-05

农校长陈发棣:人勤春来早,奋进赶秋实!2021-03-05

参考来源

  1. 陈发棣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锄头网, 2018-03-21
  2. 陈发棣同志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3-05
  3. 陈发棣教授荣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南京农业大学, 2020-05-30
  4. 我校陈发棣教授被评为“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4-30
  5. 陈发棣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