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陈和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和生
性别
出生 1946年8月
国籍 中国
籍贯 福建省福州市
民族
母校 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职业 粒子物理学家

陈和生[1] [2]

粒子物理学家 1946年生于湖北武汉市的一个中医家庭,籍贯福建福州市。1964年以湖北省高考物理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后师从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198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成为中国的第一位博士后,长年致力于国际最前沿的粒子物理学的研究。他说,粒子是目前人类认识物质的最小结构单元,粒子物理学家们通过研究粒子试图揭示更多宇宙的奥秘。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高能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未来加速器委员会委员、亚洲未来加速器委员会主席等职。

教育背景

  • 197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
  • 198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 1984年6月-11月,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作博士后。

人物生平

  • 1979至1986年参加Mark-J实验,为胶子物理研究和精确检验标准模型作出重要贡献。
  • 1992年,任命为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1997年,任命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
  • 1998年,任命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
  •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2015年,当选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副理事长。
  • 2015年,东莞理工学院敦聘陈和生为 “双聘院士”。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高能实验物理研究。在参加Mark-J实验中系统地发展了簇射计数器的刻度方法,提高了位置和能量分辨率,从而提高了能流测量精度,为三喷注事例的发现做出了贡献。参加了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3实验物理方案制定和探测器设计,负责过强子量化器程序包的重建工作,开展了有关?物理结果分析、L3上检验标准模型、测定电弱参数和中微子代数等工作。作为阿尔法磁谱仪大型永磁体系统研制的技术负责人,领导和协调合作组工作,在系统总体方案、运用高能物理蒙特卡洛方法设计、优化探测器和空间环境模拟试验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Ⅱ方案设计、可行性论证和一些预研工作。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科研成果

1983年起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3实验物理方案制定和探测器设计,负责强子量能器设计、模拟和重建程序工作,主持tau物理分析组工作,对精确检验标准模型、测定电弱参数和中微子代数等作出重要贡献。1995至1997年主持阿尔法磁谱仪(AMS)大型永磁体系统的研制,在北京成功研制了人类送入太空的第一个大型磁体,该磁体于1998年搭载航天飞机进行了首次飞行,并于2011年送到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提出BEPC发展的科学目标和方案,担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经理,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达到设计指标。该项目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长期从事粒子物理实验研究。1979年-1986年参加德国汉堡DESY的Mark-J实验,为发现三喷注事例和胶子物理研究,精确检验电弱统一理论等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1年-2000年参加欧洲核子研究中心L3实验,对实验方案和探测器设计及蒙特卡洛模拟,强子量能器研制,精确检验标准模型、测定电弱参数和中微子代数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1995年-1997年主持阿尔法磁谱仪大型永磁体和主结构系统研制。“阿尔法磁谱仪永磁体和主结构系统”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个大型永磁体于1998年6月搭乘发现号航天飞机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成为人类送入宇宙的第一个大型磁体,并于2011年5月被送到国际空间站长期运行。

2004年-2008年主持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达到设计指标,不超预算,于2009年7月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验收,目前每天获取的数据比改造前提高了100倍以上。

1998年起负责CMS实验中国合作组,并担任973项目“CMS、ATLAS和ALICE实验物理研究”首席科学家。现担任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设施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和工程经理部经理。

主要奖项及荣誉

  • 1999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00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 2016年,领导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 2017年,获得CCTV2017年度科技创新人物。

代表论著

参考资料

  1. 陈和生 中国科学院
  2. 陈和生 人民画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