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学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学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64年08月
安徽铜陵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

陈学东,男,汉族,1964年08月出生安徽铜陵,籍贯福建福州,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工程科技专家[1]中国工程院院士[2]。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2004年获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学位,

现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3]

个人简介

 陈学东(1964.08.13- )。特种设备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工程科技专家。安徽省铜陵市人。198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机械与设备专业。2004年获浙江大学化工过程机械专业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从事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突破极端条件下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维护关键难题,为我国重大承压设备自主设计制造和压力容器万台设备年事故率逐年下降做出了突出贡献。现任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院长,兼任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论文80余篇)。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履历

1993年2月~1995年12月与2001年2月~2004年6月期间在 浙江大学化工工程机械专业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

曾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研究工程部主任,高级工程师,所长助理(兼),教授级高工,副所(院)长,院长,研究员,国家压力容器与管道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太地区委员会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副理事长, 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副理事长, 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 全国气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安徽省力学学会副理事长, 合肥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华东理工大学兼职教授,中央组织部、安徽省委常委对口联系专家,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现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兼任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大地区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机械工程学报》、《中国机械工程》、《压力容器》、《流体机械》、《Journal of Pressure Equipment and Systems》等杂志编委。

安徽省十届人大代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人物事迹

九年磨一剑——

夜以继日攻关,打破重要压力容器依赖进口的局面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此次获得一等奖的项目,是由该院主持完成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陈学东告诉记者,压力容器是具有一定压力边界,广泛用于石化、电力、冶金、燃气等过程工业以及国防军工等领域的承压类特种设备,一旦发生失效破坏,将会产生爆炸、火灾、环境污染等灾难性事故。截至2013年底,我国在用固定式压力容器301.12万台、气瓶14387万只、压力管道89.83万公里,保证它们长周期安全运行意义重大。

陈学东常说,国家和企业的需求,就是我们科研的动力和目标。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针对保障极端条件下压力容器安全运行的科研攻关,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并先后5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等单位研究解决了在用含缺陷压力容器在典型腐蚀介质环境下的应力腐蚀、腐蚀疲劳、氢损伤、失效预测和预防技术难题,对我国万台压力容器设备年事故率由上世纪90年代的2.5下降到2005年的0.8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世纪初以来,伴随能源工业装置大型化和工艺介质含硫含酸加剧,压力容器面临严峻的极端条件考验,即高温、高压、深冷、复杂腐蚀等极端服役环境和超大直径、超大壁厚、超大容积等极端尺度,传统的压力容器技术标准所确定的设计边界和设计准则已不能适应工程需求。我国一些重要压力容器要么国内不能生产,要么寿命与可靠性低,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大型煤化工、液化天然气集输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急需的大量关键设备不得不依赖进口。为此,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自2005年以来,在国家“863”重点项目等课题的支持下,联合国内20多家单位、100多人开展攻关;历时9年,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极端服役环境和极端尺度压力容器的设计边界拓展、设计准则提出、全寿命服役风险的预测和控制、重大装备国产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不仅满足了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大型煤化工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而且在使我国万台事故率由0.8下降到0.4中,做出了一份贡献。

敢啃“硬骨头”——

攻克高温、高压、深冷、腐蚀等极端条件下的研制难题,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08年,天津石化、镇海炼化等百万吨大型乙烯工程在建设中遭遇了外国厂商技术上“卡脖子”,当时外商因种种原因拒绝向我国提供制造低温乙烯球罐用钢板,而国产钢板尚无成熟应用的业绩,这些工程面临着停工的窘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主动接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陈学东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全力攻关,终于在较短时间完成了长寿命、高可靠性钢制2000立方米低温乙烯球罐的研制,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研发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接下来,陈学东研究团队探明了极端条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与全寿命周期服役风险演化的内在联系,率先提出基于全寿命风险控制的极端条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工程技术方法,在设计制造早期采取材料控制、结构改进与制造工艺优化等措施降低压力容器的服役风险。

科研人员攻克了高韧性材料开发、焊接热处理工艺筛选等多项难题,完成了6类重要压力容器的首台套国产化研制,包括世界首台直径达3.7米的大型镍基合金B3容器,世界首台换热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低温缠绕管式换热器,国产首台直径达7米、锻件厚度400mm的环氧乙烷反应器,容积达3万立方米的深冷天然气单容罐,容积达15万立方米的超大型原油储罐,直径630mm、压力达2MPa的钢丝增强复合管,为我国千万吨炼油、天然气集输、大型煤化工、战略石油储备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长寿命、高可靠性的重大装备,打破了发达国家封锁,保障了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

项目研制的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部分产品质量甚至优于国际先进水平。大型环氧乙烷反应器是乙烯工业中至关重要的强化传热反应容器,尺寸大,管板厚,介质有应力腐蚀倾向。原先都是由美国科学设计公司设计、日本石川岛播磨公司制造,但他们为全世界制造的16台环氧乙烷反应器仅用不到两年就大多发生开裂,其中给我国上海石化制造的2台反应器使用不到一年也发生了开裂。而合肥通用院在全寿命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基础上,解决了抗应力腐蚀设计与大尺寸管板焊接变形控制、焊接残余应力消减技术难题,研制的环氧乙烷反应器已在扬子石化安全使用3年,仍在服役,已在十多家企业推广,创造产值10多亿元。

铸造“安全阀”——

助力压力容器设备事故率大幅下降,产生直接、间接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据统计,“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成果已在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套装置、数十万台容器上得到应用,涵盖石油化工、煤化工、燃气、化肥、军工等领域,涉及2000多家压力容器设计制造企业,覆盖中石油、中石化所属全部炼化企业,以及数十家煤化工、燃气、化肥等用户企业。近3年取得直接经济效益32.8亿元,间接效益150余亿元。

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都是“极端条件下重要压力容器的设计、制造与维护”项目的受益者。上述行业都需要一种能承受极端高压的储运罐等容器,而为这些容器装上高性能、高稳定性的“安全阀”,一直是众多专家苦心研究的问题之一。陈学东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石化装置与城市燃气储配系统工程风险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为石化、燃气、冶金、电力等过程工业装置长周期安全运行提供关键技术保障。成果应用带来我国石化装置检维修理念和方式的一次变革,石化装置连续不停车周期从过去的1年至2年延长到3年至6年,使得我国石化装置在运行风险降低的条件下年检维修费用降低了15%至35%,仅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石油化工集团每年节约检维修费用就超过45亿元。 创新永远在路上。谈到项目成果的应用前景,陈学东表示,未来在电力、冶金、高压储氢、深海探测、航空航天等领域极端条件越来越苛刻,压力容器的制造难度也越来越大,他将和同事一起创新不停步,攻坚攀高峰,挑战每一个可能遇到的极端条件,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社会任职

重要任职

陈学东
陈学东院士

2003年2月-- 2008年2月-- 安徽省人大-- 第十届人大代表

2008年2月-- 2013年2月-- 安徽省人大-- 第十一届人大代表

2013年3月-- 2018年3月--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大代表

学术任职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程师

《机械工程学报》杂志, 第十届编委会副主任(2013年起)、第九届编委会委员

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 理事长(2014年起)、副理事长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兼职教授、博导

国家质检总局特种设备安全委员会, 副主任委员

国际压力容器学会亚太地区委员会(AORC), 委员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 主任委员(2013年起)、副主任委员

获得荣誉

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项[4],发表论文60余篇。先后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安徽省青年科技奖、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5]、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合肥市委、市政府授予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是国家“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6年11月获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6]

评价技术

“九五”以来,针对介质环境苛刻化、超期服役及设备大型化引发的突出问题,陈学东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专题和社会公益研究基金项目研究,通过自主创新,取得如下成果:

(1)成功地应用横波超声波方法对480℃高温下的压力容器缺陷进行在线检测、监测,从而可以实现对连续生产装置的带温带压不停产检测、监测。

(2)系统地针对应力腐蚀、腐蚀疲劳、应变疲劳、氢损伤等主要失效模式提出了压力容器的安全评估与寿命预测工程技术方法,从而可以通过科学的评定、合理的延寿,避免压力容器的过早失效与突然破坏。

(3)解决了腐蚀减薄与泄漏声发射信号识别与评估难题,成功地应用声发射方法对大型储油罐安全性进行不停产在线检测。

(4)在国内首次集成多种技术,建立一套独特的压力容器延寿与爆炸预防工程技术方法,既可以用表面技术结合断裂力学方法做到事先预防,且可以采用泄漏报警与应急抢险达到事后控制的目的。

检验技术

2003年以来,针对工业企业承压设备运行安全性与经济性统一的迫切需求,陈学东主持科技部国际重点科技合作项目研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我国开展RBI工作的技术方法与建议,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再创新,率先在国内开展定量RBI工程示范工作,引发了一场石化装备检维修变革,创新点如下:

(1)提出了基于剩余寿命为参量的石化装置承压设备失效概率定量工程计算方法,发展了RBI技术方法。

(2)提出了风险评估中确定可接受风险的“等风险级别原则”。

工程应用

陈学东同志十分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他与课题组的同志一起,在上海 高桥石化、 齐鲁石化、天津炼油、 茂名石化、大连西太平洋石化、独山子石化、兰州石化、 辽阳石化、锦州石化、大庆石化、青州造纸、宁夏化工、上海宝钢、金隆铜业、铜陵燃气等六十余家大型企业推广应用科技成果,先后对万余台大型重要在用压力容器与千余米压力管道进行危险性缺陷检验、失效分析与安全评估工作,对五十余套成套装置进行了RBI实践,在重大装备安全保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陈学东同志热爱党,热爱祖国,团结老中青科技人员,锐意创新,具有优良的职业道德和严谨求是的工作作风,在不同的岗位上连续20年任职考评为优秀,他处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治学严谨、为学纯正。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