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斐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斐琴 |
中文名字: |
上傳視頻 原海軍政治部文化部長、開國上校
本詞條缺少概述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陳斐琴(1911—2003年),廣東興寧石馬鄭塘人[1],原海軍政治部文化部長[2]。陳斐琴於1926年加入共青團,1927年參加梅縣暴動並加入工農革命軍。1929年[3]
入讀上海藝術大學,1932年留學日本參與編輯左聯刊物《東流》[4]。1937年到延安,1938年參加八路軍,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晉南前方政工[5]
幹事,晉冀魯豫軍區、中原野戰軍和二野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參加了土地革命、百團大戰、淮海戰役,長期從事宣傳文化和統一戰線工作。 解放後,
任二野戰史修訂領導小組副組長、西南軍區文化部長、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總編、海軍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等職。1956年授上校銜,1957年授三級獨立自由勛
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1982起享受副軍職待遇。1979年離職休養後,組織編寫了《劉伯承元帥大軍指揮手記》、《劉鄧大軍
征戰記》、《鄧小平二十八年間》等36部上千萬字的史料和傳記書籍。
中文名:陳斐琴
國 籍:中國:
民 族:漢族
出生地:廣東興寧
出生日期:1911年
逝世日期:2003年
畢業院校:上海藝術大學
職 業:軍人
代表作品:《劉伯承元帥大軍
指揮手記》、《劉鄧大軍征戰記》、《鄧小平二十八年間》等
目錄
1 人物簡介
2 人物生平
3 人物評價
人物簡介
陳斐琴,1923年至1925年在興民學堂讀書。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5月1日參加梅縣暴動,並加入工農革命軍。同年7月,受中共梅
縣部委派遣到興寧永和湖尾鄉了解組織武裝暴動的準備情況。武裝暴動失敗後,北上江西參加紅軍。1929就讀上海藝術大學。1932年初,東渡日本留學,
參與左聯東京分盟文藝刊物《東流》的編輯工作。1937年冬進入延安。1938年5月參加八路軍,投身抗日戰爭。1942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晉豫邊區
游擊部隊唐天際司令部工作員、八路軍晉南前方政治敵工部幹事、敵工隊隊長、晉冀魯豫軍區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中原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副部長、第
二野戰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
陳斐琴同志參加革命後,長期從事宣傳文化和統一戰線工作。他在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工作期間,擔任《新華日報》的特聘通訊員,負責編輯八路軍野戰政
治部《敵偽研究》雜誌。全國解放後,歷任《第二野戰軍戰史》編輯室成員,第二野戰軍戰史修訂領導小組副組長,西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文化部長,總
政治部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總編輯,海軍政治部文化部部長等職。1956年10月被授予上校軍銜。1957年10月被授予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1988
年被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1979年12月離職休養,1982年8月起享受副軍職待遇。離休後,筆耕不輟,先後組織編寫了《劉伯承元帥大軍指揮手記》、《劉伯承軍事生涯》、《劉鄧
大軍征戰記》、《鄧小平二十八年間》等36部共上千萬字的史料和傳記書籍,並為《我的父親鄧小平》一書的撰寫做了不可或缺的工作。1991年7月1日,
他被中組部評為全國老幹部先進個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人物生平
陳斐琴,1911年出生於廣東興寧石馬鎮,早年從梅州中學畢業後,到上海求學,畢業於上海藝術大學,後到日本帝國大學留學;早在大革命時期,就加入
了共產黨。1933年冬,中國左聯在日本恢復東京支盟,陳斐琴就是支盟成員之一(那時他使用的名字是陳松),並擔任支盟文藝雜誌《東流》的編委,是
東京「國際戲劇協會」主要成員。在此期間,他與陳達人合作,翻譯出版了俄國著名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白夜》等書;組織公演《雷雨》、《復
活》、《洪水》和《馬門教授》等進步戲劇;編輯出版《東流》月刊和《東流叢書》,大文豪魯迅、郭沫若等都為該雜誌投過稿。
回國後陳斐琴投筆從戎,來到129師跟隨劉伯承轉戰南北,對劉伯承的戰術思想、起居言行,點點滴滴記於心中,筆錄在他隨身帶着的本子上。他與軍中
的唐平鑄、盧耀武都是留日學生,被尊為劉鄧大軍「三鼎甲」。陳是「鼎元」,連劉伯承司令員給他寫信,後面署名還要加上「頓首」兩字,可見他在劉
伯承心中的分量。
陳斐琴作品 |
中文名字:陳斐琴 |
莫言的老師、原中國作協副主席徐懷中在部隊曾與陳斐琴共事多年,對他的性格、人品、才華有深刻的了解。他回憶1946年春,陳斐琴與文工團女演員李
佩琳在野戰機關駐地的一個小鎮(武安縣伯延鎮)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結婚後李佩琳沒有得到什麼特殊享受,只不過偶爾騎騎馬而已:夜色朦朧中,有人
牽了一匹馬在路邊等候着,待文工團隊伍上來了,隨即聽到了陳斐琴壓低了聲音說,佩琳同志!換着騎一會兒吧。聽他的語氣,你很難分辨這是一位領導
對下屬的關愛,還是一位丈夫對年輕妻子的體貼。他把妻子扶上馬,警衛員牽着韁繩先走了。陳斐琴隨後深一腳淺一腳,追趕着隊伍…… 歷經艱辛,編著劉鄧大軍「史記」
1947年7月,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陳斐琴與劉鄧首長朝夕相處,得以近距離目擊傑出軍事家獨特的戰略眼光和指
揮藝術,以及一次又一次的驚世之舉。當部隊衝破重重險關,終於勝利抵達大別山時,他暗中立下誓願,一定要把這一切編寫成書,使之光耀史冊。但
是,一場「文革」動亂打破了他的夙願,他遭到造反派的迫害,很長時間被「掛」起來了,不給作結論,不分配工作,不恢復待遇。他等待不下去了,心
想,太史公遭到酷刑尚且發憤著書,何況身心健康的自己正當盛年!雖然一家人擠住在僅有四平方米的小屋裡,他每天躲在與鄰居共用的小廚房裡奮筆疾
書。一米八幾的人兒,長時間弓腰曲背蹲在小馬紮上,還要忍受蚊蟲叮咬、油煙腥氣和難熬的悶熱,需要多大的毅力啊!他的一支金筆,很快就磨得像針
一樣尖銳,一不小心觸到手指,很快就能見血了。為了節省花銷,他推着小孫子坐過的竹編兒童車,從打印社把文稿運回來,由家人裝訂好,他再推着小
車送到郵局寄發。穿行於人行道上,正是他思考問題和謀篇造句的好時間,許多靈感也是在一趟又一趟的往返路上捕捉到的。
為了深入研究,他窮搜遍讀劉伯承讀過的書,如《孫子兵法》、《易經》、《孟子》、《大學》、《諸葛亮集》、梁啓超的文集等等。他還不辭辛苦,跋
山涉水重訪太行山、大別山和第二野戰軍馳騁過的中原戰場。他手抄過四十幾萬字的古代兵書的珍本。一天,海軍副司令員楊國宇主動找上門來,說他保
存了一些有關劉、鄧的文字資料和照片,願意毫無保留供他選用。陳斐琴喜出望外,願與他真誠合作。同時陸陸續續聯繫了許多軍內外作者,組成了一個
編外寫作班子。幾年之間出版了《劉伯承軍事文選》、《劉伯承軍事生涯》、《劉伯承軍事理論探索》、《劉鄧大軍征戰記》、《劉鄧大軍風雲錄》、
《二十八年間——從師政委到總書記》等36部書。有的書獲得全國圖書一等獎、金鑰匙獎。
1989年11月20日,鄧小平會見了第二野戰軍戰史編輯修訂人員,到會的有宋任窮、秦基偉、陳錫聯、陳再道等二野著名將領。陳斐琴作為修訂領導小組副
組長,也參加了會見。當他上前與鄧小平握手時,介紹人把他的名字說成是陳裴琴,小平當即糾正說:「他不叫陳裴琴,是陳斐琴,他是一個編書人。」
步入晚年的陳老,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夙願,編成了一部劉鄧大軍的「史記」,一部經天緯地的大文章!
毛澤東曾經說過,奪取政權不僅要靠槍桿子,還要靠筆桿子。出生於興寧石馬,跟隨劉鄧大軍馳騁中原,親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全過程的陳斐琴,就
是軍中的一支筆桿子。晚年的他實現了自己的夙願,編成了一部劉鄧大軍的「史記」。
跟隨劉鄧大軍(第二野戰軍)馳騁中原,親歷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全過程的陳斐琴,一個熟讀當代軍事學的大秀才。他長期擔任劉鄧大軍政治部宣傳部
長,後任《解放軍文藝》主編、海軍文化部部長等職。他一生著作等身,共出版四十多部一千餘萬字的軍事著作和回憶錄,堪稱劉伯承、鄧小平研究專家。
人物評價
陳斐琴同志經歷過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戰火考驗。他在百團大戰和反掃蕩作戰中負責收容日軍戰俘,在上黨戰役中擔任俘虜收容所所長,在
淮海戰役中擔負前方對敵宣傳工作,較好地執行了我軍的俘虜政策,有效地瓦解了敵軍,極大地鼓舞了我軍士氣,為取得戰役勝利作出了積極貢獻。
陳斐琴同志參加革命後,長期從事宣傳文化和統一戰線工作。他在八路軍野戰政治部工作期間,擔任(新華日報》的特聘通訊員,負責編輯八路軍野戰政
治部《敵偽研究》雜誌。
陳斐琴同志努力學習和實踐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堅決擁護並積極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在政治上、思想
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在擔任海軍政治部文化部部長期間,積極貫徹文藝工作的雙百方針,堅持兩為方向,經常帶領文化服務隊上高山、
下海島,為搞好部隊文藝建設、豐富官兵的業餘文化生活作出了較大貢獻。
陳斐琴同志心胸開闊,品德高尚,熱愛軍隊,敬業奉獻,為人謙虛,廉潔自律,平易近人。他非常關心家鄉的文化建設和經濟建設,非常熟悉客家山歌和
兒歌,並囑要盡力挖掘和發展。他為編寫《中共興寧地方史》一書,提供了不少珍貴史料。在晚年患病臥床的13年間,他以頑強的毅力與病魔作鬥爭,始
終保持共產黨員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深受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參考資料
1 陳斐琴 .興寧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6] 2 陳斐琴:劉鄧大軍的「筆桿子」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1-08-06] 3 歷年《興寧年鑑》人物傳略(二) .興寧市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1-08-06]
視頻
參考來源
- ↑ 陳斐琴(1911—2003年),廣東興寧石馬鄭塘人 ,百度百科 - baike.baidu.com/i...- 2022-9-13
- ↑ 原海軍政治部文化部長 ,佛友之家慈緣禪茶-weixin.qq.com - 2015-11-11
- ↑ 陳斐琴於1926年加入共青團,1927年參加梅縣暴動並加入工農革命軍。1929年 ,文化石馬-weixin.qq.com - 2017-10-23
- ↑ 入讀上海藝術大學,1932年留學日本參與編輯左聯刊物《東流》 ,百度文庫 - https://wenku.baidu.com/...- 2022-11-30
- ↑ 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八路軍晉南前方政工 ,百度百科 - baike.baidu.com/i...- 202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