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平莊紫微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陳平莊紫微宮
圖片來自wenhsuan1

陳平庄紫微宮座落於臺中市北屯區陳平里[1],廟內奉祀三官大帝[2],民間稱為「三界公」,是一座半閩南式宮殿建築;在雍正年間當時由福建福州府先民陳平恭請三官大帝神像渡烏水溝來台,該廟創建歷史約二百多年歷史了。

建廟

  • 陳平其孫陳元謀在清乾隆六年(1741年)帶領族人由台南入墾陳平庄,並迎奉三官大帝至陳平庄內祭祀。
  • 同治六年(1867年),由陳媽色及族人等組成祭祀會輪值爐主。
  • 清同治九年(1870年)集資購置祀田建廟曰「紫微亭」。
  •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月,由當時陳四正等六十人,共同出資修建。
  • 民國六十三(1974年)年三月二十六日成立管理委員會。
  • 民國七十三年(1984年)廟名改為紫微宮。
  • 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十一月動土重建二層古式宮殿廟宇至今,成為臺中市聞名之大廟宇之一。

北屯區

北屯區(Pak-tūn-khu;Pet-thùn-khî),舊稱「三十張犁」,位於臺灣臺中市中心,都市發展健全,宜住宜商。由於多項建設與重劃區陸續完成的關係,吸引大量人口移入,歷年人口增加總數均位居臺中第一,境內有四期、十期、十一期、十四期、水湳、捷運特區等重劃區。

歷史

北屯區大規模開發始於清朝乾隆年間六館業戶,當時六館業戶中的陳周文(實際開發者為其子陳元謀)分得陳平(今陳平里一帶)以及四張犁(今四民、仁和里)一帶等地,秦登鑑(實際開發者為其子秦阿生)分得三十張犁(今北屯里一帶);清領時期,四張犁與犁頭店(今南屯)、大里杙(今大里),合稱臺中三大聚落,同屬臺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日治初期拺東下堡三十張犁區及拺東下堡四張犁區以及拺東上堡大坑。1920年地方制度改為五州三廳,兩區合併改為北屯庄,轄屬臺中州大屯郡,下轄三十張犁、二分埔、三分埔、四張犁、水湳、陳平、后庄、上七張犁、水汴頭、舊社、軍功寮、水景頭、廍子、大坑、賴厝廍、邱厝仔、乾溝仔幾個大字,1935年,賴厝廍、邱厝仔、乾溝仔以及三十張犁三保(後改成宮北大字)併入臺中市。1945年二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臺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起初改為臺中縣大屯區北屯鄉,1947年併入臺中市改為北屯區迄今。

舊地名

  • 三十張犁:北屯的舊稱,因當時開墾土地有三十張犁(150甲)而命名,因為官道(今自由路、雙十路、北屯路)的開闢而興起。
  • 四張犁:北屯區早期最發達的地方,約在今日昌平路二段及四平路口,因當時開發土地有四張犁(二十甲)而命名,早期為通往葫蘆墩(今豐原區)、社口犁頭店的交通要地。但是因官道的開闢而沒落,現有三級古蹟四張犁文昌帝君廟。此區也是清代戴潮春事件首領戴潮春的出身地。
  • 二分埔:現在平和里平田一帶,為當年五美堂賴家五兄弟其中的兩人分得的兩份土地。
  • 三分埔:現在松竹國小一帶,為當年五美堂賴家五兄弟其中三人所分得的三份土地。
  • 水湳:中清路文心路交叉口以北,疑為「水簾」誤植。
  • 陳平:六館業戶中陳元謀(陳周文之子)所分得的墾地,以期開台祖陳金陵之乳名陳平為庄名
  • 後庄:古名為「後庄仔」,其位於古四張犁大聚落陳平庄後方之小村莊,所以命名為後庄。[3]

參考文獻

  1. 台灣寺廟網-陳平庄紫微宮. [2015-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6). 
  2. 紫微宮影片寫真介紹. [2015-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0). 
  3. 計畫概要 - 重劃回顧. 臺中市第十四期市地重劃工程. [2014-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02)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