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陈炯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陈炯辉

图片来自ltn

陈炯辉(1950年-1990年7月28日),台湾苗栗县苑里镇人,雕刻家,以雕刻原住民木雕闻名,中年即逝,今日家乡的工作室——心雕居成为其纪念馆。[1]

生平

陈炯辉十三岁国小毕业后,带著私存的二十块钱从苑里坐火车到台北谋生学习木雕,受喜欢收集原住民文物的启蒙木雕师父郑钰麟影响,开始对原住民木雕有兴趣。1972年,陈炯辉从军中退伍后,成立山地门雕刻社。此雕刻工作室离苑里海边只有步行约三分钟距离,位在苑里镇出水路64号,为一间木麻黄树林围绕的的古厝。

这雕刻社收了一、二十位的学徒,专以仿制排湾族木雕为主,其作品善以象征排湾族之精神与特色的人像、人头、百步蛇纹、鹿纹、野猪纹等常见的图腾。陈炯辉专门加工仿制原住民文物卖给古董商,从月薪一千五百元起薪,不到一年就已加薪到一万五千元。但这样他并不满意,遂实地到屏东县潮州镇原住民部落生活三年以学习木雕。

1984年,陈炯辉在文建会陈奇禄的鼓励下,一改仿制的风格,改走创作的路线。由于陈奇禄说陈炯辉的木雕再精美也只是仿制品,陈炯辉便决定开始探寻自己的艺术创作。陈炯辉将雕刻社更名为“心雕居”,并以粟耘的对联“心识应无边与海为邻、雕艺需有道以山作师”来阐释“心雕居”的地理特色及其创作理念。他将原始木雕造型加以变形,虽仍保留排湾木雕的形和味,但结构上以立体转换,并以牛樟、黄榉为主要材料,配合像黑檀、鸟心石、红花樟、黄杨、茄苳等不同的木料。

陈炯辉的新创作品在1985年11月19日到12月8日于台北的春之艺廊展览,12月14日到29日在台南体育馆,1986年1月1日到21日在高雄大立艺文中心,1月25日到2月14日在台中文化中心文英馆继展。该年展览,他的独特风格获得艺文界的赞许与注目。之后获得第三十一届文艺奖章美术工艺奖。

1989年起,陈炯辉不断咳嗽,在台中误诊为肺痨,静心吃了两、三个月的药,才发现不对,到台北诊断,确定罹患肺肿瘤与肺积水。他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后,返家刻了一件“孕”,并希望有生之年再开一次展览。1990年,他已无法再作雕刻,癌细胞蔓延到肝及骨头,百分之七十五的气管也被阻塞。当年7月28日,他中午从医院返家不久,下午1时5分,因肺癌病逝苑裡家中,享寿四十,遗有妻子及五名子女。8月5日上午9点30分公祭,由苗栗县画家张秋台上香主祭,唱起一首客家人的催眠曲送行。

身后

陈炯辉父亲陈成合因思念病逝的儿子,退休后自学接触木雕,用滨海漂流木、竹头,雕作朴拙自然鱼型;陈炯辉弟弟陈清海,也利用卖鱼生意的空闲时间雕刻,其风格则明显受到哥哥的影响,有原住民雕刻风格。

1992年,透过文建会辅助,陈炯辉朋友刘茂龙负责经营心雕居成立了陈炯辉纪念馆。1998年报导时,心雕居已是旅行业者会注意的景点。

参考文献

  1. 陈炯辉,lt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