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难忘妈妈制作的“糊糊粥”(萧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难忘妈妈制作的“糊糊粥”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难忘妈妈制作的“糊糊粥”》中国当代作家寇玉苹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难忘妈妈制作的“糊糊粥”

一提到母亲的深恩,我就不油而然地想起唐人孟郊那首著名的诗句巜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行前密密织,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是啊,母亲的恩深浩瀚似海,任车载斗量,谁也难以忘怀。尤其是一想到我那心爱的母亲,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母亲养育时,为我们精心制作的那碗“糊糊粉"。

我的母亲生于一九三五年七月。当时,正是旧中国最黑暗、最悲惨的年代。我听母亲说,她们兄弟姊妹共七个,我母亲最小,因此,在她们兄弟姊妹间排行中,向来都称她为“幺妹”的。按说,她自小应该是父母中的掌上明珠,心肝宝贝了,可谓最幸福的人了。可是,由于外祖父、外祖母出身贫寒,又处在乡下,一年四季在田里摸爬滚打,没日没夜地给人家打工种地,依然是难于养家糊口。所以,在她们姊妹中,不是送给人家改名换姓,做了童养媳,就是十二三岁嫁出去有了婆家。两个哥哥也因吃不饱饭,长年累月在饥寒交迫中过日子,因此身患疾病,又无钱医治,最后都在十几岁时就夭折了。

最为痛心的是,母亲还在三岁的时候,外祖母因病就撒手人寰了。而外祖父患有白内障,几乎双眼已失明,生活也就更加艰难。勉勉强强地过了两年,不是缺了衣穿,就是吃了早餐,没了晚饭。于是,外祖父在万般无奈之下,为了生存,只好将家中唯一的幺女上门送到一个王姓人家做了养女,自己却成了孤人,苟延残喘地过着日子。

再说,母亲到了王姓人家,也并不是去处尊养贵,享福纳禄;而是才出了穷窝,又跳进了火炕。小小五六岁年纪,就打柴,推磨,做饭,喂猪,样样活没少干,更别说去上学读书。稍大一些后,自然而然地就种田作地,纺纱织布,做饭喂猪,这一类农家杂活、脏活的事,又成了王家不花钱而请的长工。所以,母亲的苦不用说是车载斗量了。

如此艰难的岁月,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好不容易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本该过上舒心幸福的生活。可是, 刚解放初期,母亲的养父养母也不在了,于是母亲一下子又成了孤儿,仍然在艰难的生活道路上靠打拼过苦日子。直到遇上了另一个苦命漂泊的孤独儿一一也就是我的父亲,才走到一起,勉强成了个家。

一九五六年,母亲生下了我,当时她才二十一岁。按说,正是处于身体最好的时期,养孩子的奶水理应充足。但是,由于母亲长年累月地劳作,饱受着生活的煎熬,不仅过早地摧残了她的身心,也阻碍她的身体正常发育成长。因此,我母亲自然就身材矮小,体弱力薄,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又因家境贫寒,缺衣少粮,更是生活多么艰难。因此,我虽为头胎,也依然奶水不足,供不应求。于是,为了把我养大,母亲她只好把自家种的大米、玉米丶大麦丶小麦、粟米这之类的东西炒熟以后,用石磨或石碓弄成米粉,然后,再把米粉放在碗里,用开水来冲泡后,用筷子搅拌一下,成为“糊糊”状的粥,让我吃。尤其是五九年一一六一年的时候,由于连年自然灾害频繁,不是天旱,就是涝灾,加上田里又缺肥,种子又不好,因此,田里更是收成不足,于是,缺吃少穿更成了常事。记得那时,国家也正处于很艰难的时期。政府给每个人的救济粮,一个成年劳动力才每人每天只有12两(16两制);一个老人和小孩也只有6一8两,其余都是自产的“瓜菜”来配合充饥。因为吃不饱饭,一个个都长得面黄饥瘦,有气无力。如果想吃一餐纯大米饭,除非那是逢年过节了。更别说平常有什么鱼肉之类的营养品了,连想也别想。就是养我这碗小“糊糊”粥,也还是母亲每餐从他们口中节省下来的口粮,才给我加的“营养餐”啦。

再后来,我又有了妺妹和弟弟们了。于是,因人多,我这碗糊糊也就自然而然吃不上了,只好节省下来转给了妹妹和弟弟们。但是,当我每天看到弟弟妹妹们喝这碗糊糊粥的时候,我就像一只饿馋的猫,始终盯着他们手里的碗,仿佛自已又回到当初吃糊糊粥那样,不时嘴里也咂咂嘴唇,咽喉之处难免呑下口水。

就这样,我母亲用她精心制作的“糊糊"粥,一连养育了六个孩子。直到一九七四年后,连我最小一个弟弟也二岁了,那时,我也读到高中快毕业之时,我们家母亲这碗特制的“糊糊粥”才没有再出现

再以后,我也成家后,并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为了让孩子长得更好一点,也用过一些“糊糊粥”来养育他们。不过,那不是当年我吃得那种“糊糊粥”的原材料了,而是特别精制的“奶糕”了。不仅纯白喷香,而且还甜而不腻。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因为时代不一样了,生活方式也不一样了。我们心里就一个想法,让孩子们身体长好一点,生活更幸福一点。我想,当年,我们吃粥,是为了弥补口粮不足而充饥。而我的孩子们呢,吃奶糕纯粹则是为了强身健体,调节口舌胃口之欲。至于今天我孙子们吃的喝的呢,则又更进了一步,不仅肉任他们挑,就连一出生,父母给他们吃的是人奶,喝的是牛奶或羊奶,甚至是驼奶,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呀。

因而,当一看到今天孩子们的生活状况,我就不仅由衷地感叹到:我们这一代人,是父母们用他们宝贵的生命和心血哺育了我们,也教育我们及其我们的孩子:今天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它是靠革命先烈们用血肉之躯才打下了江山,远离了战火,我们才一步步地走上了幸福的新时代。因此,只有珍惜今天的幸福,幸福才会长远。我们一定要不忘记过去,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良心地背叛!

现在,我虽然也老了,可是,当我一看到母亲步履蹒跚,老态龙钟的样子时,我就不由而然的想起当年母亲给我们制作的“糊糊粥”,因为是她用心血养育了我,给了我的生命和今天的一切。如果,没有母亲和母亲她特制的糊糊粥,也使就没有了我。我什么时候才能报答完我母亲的深恩呢?我时常在想这个问题。于是,我不由得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

古风一首

一一 有感母亲节

时逢母亲节,思娘心没歇。

育儿千般苦,情深似日月。

乌丝成银发, 红颜换苍色。

若儿着锦袍,千丝是娘结。

母恩何时报?思来泪不绝。

如今心未了,我情永不灭!

啊,我的母亲,我的亲娘。今天,你虽然当年的风貌已不在,但是,你当年养育我们而制作的那“糊糊粥”,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啊![1]

作者简介

萧源,(原名肖启权),男,湖北宜昌夷陵区分乡镇人,大学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