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難忘媽媽製作的「糊糊粥」(蕭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難忘媽媽製作的「糊糊粥」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難忘媽媽製作的「糊糊粥」》中國當代作家寇玉苹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難忘媽媽製作的「糊糊粥」

一提到母親的深恩,我就不油而然地想起唐人孟郊那首著名的詩句巜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行前密密織,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是啊,母親的恩深浩瀚似海,任車載斗量,誰也難以忘懷。尤其是一想到我那心愛的母親,就情不自禁地想起母親養育時,為我們精心製作的那碗「糊糊粉"。

我的母親生於一九三五年七月。當時,正是舊中國最黑暗、最悲慘的年代。我聽母親說,她們兄弟姊妹共七個,我母親最小,因此,在她們兄弟姊妹間排行中,向來都稱她為「幺妹」的。按說,她自小應該是父母中的掌上明珠,心肝寶貝了,可謂最幸福的人了。可是,由於外祖父、外祖母出身貧寒,又處在鄉下,一年四季在田裡摸爬滾打,沒日沒夜地給人家打工種地,依然是難於養家糊口。所以,在她們姊妹中,不是送給人家改名換姓,做了童養媳,就是十二三歲嫁出去有了婆家。兩個哥哥也因吃不飽飯,長年累月在饑寒交迫中過日子,因此身患疾病,又無錢醫治,最後都在十幾歲時就夭折了。

最為痛心的是,母親還在三歲的時候,外祖母因病就撒手人寰了。而外祖父患有白內障,幾乎雙眼已失明,生活也就更加艱難。勉勉強強地過了兩年,不是缺了衣穿,就是吃了早餐,沒了晚飯。於是,外祖父在萬般無奈之下,為了生存,只好將家中唯一的幺女上門送到一個王姓人家做了養女,自己卻成了孤人,苟延殘喘地過着日子。

再說,母親到了王姓人家,也並不是去處尊養貴,享福納祿;而是才出了窮窩,又跳進了火炕。小小五六歲年紀,就打柴,推磨,做飯,餵豬,樣樣活沒少干,更別說去上學讀書。稍大一些後,自然而然地就種田作地,紡紗織布,做飯餵豬,這一類農家雜活、髒活的事,又成了王家不花錢而請的長工。所以,母親的苦不用說是車載斗量了。

如此艱難的歲月, 一晃十幾年過去了,好不容易迎來了新中國的建立,本該過上舒心幸福的生活。可是, 剛解放初期,母親的養父養母也不在了,於是母親一下子又成了孤兒,仍然在艱難的生活道路上靠打拚過苦日子。直到遇上了另一個苦命漂泊的孤獨兒一一也就是我的父親,才走到一起,勉強成了個家。

一九五六年,母親生下了我,當時她才二十一歲。按說,正是處於身體最好的時期,養孩子的奶水理應充足。但是,由於母親長年累月地勞作,飽受着生活的煎熬,不僅過早地摧殘了她的身心,也阻礙她的身體正常發育成長。因此,我母親自然就身材矮小,體弱力薄,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又因家境貧寒,缺衣少糧,更是生活多麼艱難。因此,我雖為頭胎,也依然奶水不足,供不應求。於是,為了把我養大,母親她只好把自家種的大米、玉米丶大麥丶小麥、粟米這之類的東西炒熟以後,用石磨或石碓弄成米粉,然後,再把米粉放在碗裡,用開水來沖泡後,用筷子攪拌一下,成為「糊糊」狀的粥,讓我吃。尤其是五九年一一六一年的時候,由於連年自然災害頻繁,不是天旱,就是澇災,加上田裡又缺肥,種子又不好,因此,田裡更是收成不足,於是,缺吃少穿更成了常事。記得那時,國家也正處於很艱難的時期。政府給每個人的救濟糧,一個成年勞動力才每人每天只有12兩(16兩制);一個老人和小孩也只有6一8兩,其餘都是自產的「瓜菜」來配合充飢。因為吃不飽飯,一個個都長得面黃飢瘦,有氣無力。如果想吃一餐純大米飯,除非那是逢年過節了。更別說平常有什麼魚肉之類的營養品了,連想也別想。就是養我這碗小「糊糊」粥,也還是母親每餐從他們口中節省下來的口糧,才給我加的「營養餐」啦。

再後來,我又有了妺妹和弟弟們了。於是,因人多,我這碗糊糊也就自然而然吃不上了,只好節省下來轉給了妹妹和弟弟們。但是,當我每天看到弟弟妹妹們喝這碗糊糊粥的時候,我就像一隻餓饞的貓,始終盯着他們手裡的碗,仿佛自已又回到當初吃糊糊粥那樣,不時嘴裡也咂咂嘴唇,咽喉之處難免呑下口水。

就這樣,我母親用她精心製作的「糊糊"粥,一連養育了六個孩子。直到一九七四年後,連我最小一個弟弟也二歲了,那時,我也讀到高中快畢業之時,我們家母親這碗特製的「糊糊粥」才沒有再出現

再以後,我也成家後,並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為了讓孩子長得更好一點,也用過一些「糊糊粥」來養育他們。不過,那不是當年我吃得那種「糊糊粥」的原材料了,而是特別精製的「奶糕」了。不僅純白噴香,而且還甜而不膩。想吃多少就有多少。因為時代不一樣了,生活方式也不一樣了。我們心裡就一個想法,讓孩子們身體長好一點,生活更幸福一點。我想,當年,我們吃粥,是為了彌補口糧不足而充飢。而我的孩子們呢,吃奶糕純粹則是為了強身健體,調節口舌胃口之欲。至於今天我孫子們吃的喝的呢,則又更進了一步,不僅肉任他們挑,就連一出生,父母給他們吃的是人奶,喝的是牛奶或羊奶,甚至是駝奶,真是一代更比一代強呀。

因而,當一看到今天孩子們的生活狀況,我就不僅由衷地感嘆到:我們這一代人,是父母們用他們寶貴的生命和心血哺育了我們,也教育我們及其我們的孩子:今天的生活是來之不易的,它是靠革命先烈們用血肉之軀才打下了江山,遠離了戰火,我們才一步步地走上了幸福的新時代。因此,只有珍惜今天的幸福,幸福才會長遠。我們一定要不忘記過去,因為忘記過去,就意味着良心地背叛!

現在,我雖然也老了,可是,當我一看到母親步履蹣跚,老態龍鐘的樣子時,我就不由而然的想起當年母親給我們製作的「糊糊粥」,因為是她用心血養育了我,給了我的生命和今天的一切。如果,沒有母親和母親她特製的糊糊粥,也使就沒有了我。我什麼時候才能報答完我母親的深恩呢?我時常在想這個問題。於是,我不由得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

古風一首

一一 有感母親節

時逢母親節,思娘心沒歇。

育兒千般苦,情深似日月。

烏絲成銀髮, 紅顏換蒼色。

若兒着錦袍,千絲是娘結。

母恩何時報?思來淚不絕。

如今心未了,我情永不滅!

啊,我的母親,我的親娘。今天,你雖然當年的風貌已不在,但是,你當年養育我們而製作的那「糊糊粥」,我們一輩子也忘不了啊![1]

作者簡介

蕭源,(原名肖啟權),男,湖北宜昌夷陵區分鄉鎮人,大學文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