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性不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雄性不育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名词解释
雄性不育,动、植物雄性细胞或生殖器官丧失生理机能的现象。由加特纳(K.F.Gartner)1844年和达尔文(C.Darwin)1890年最早发现。现已发现雄性不育植物200多种。关于雄性不育有“三型”或“二型”说和“核质不协调说”2种理论。20世纪中叶美国已将雄性不育系应用于玉米、高梁生产中。中国于20世纪70年代在水稻生产中应用。
病名简介
雄性不育(Genetic Male Sterility):花药或花粉不能正常发育的现象。一旦形成,是可遗传。雄性不育的植株,雌蕊能正常发育。
细胞核雄性不育:核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有显性核不育和隐形核不育,遗传方式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根据对光的反应又分为两种:
(1)不受光影响的核雄性不育:与光温影响无关。
(2)光温敏核雄性不育:受光和温度影响。高温或长日——不育;适温短日——可育。
细胞质雄性不育:表现为母体遗传、花粉败育和雌穗正常。可以被显性核恢复基因恢复育性。败育时期不同可分为:
(1)配子体不育:主要形成在花粉粒进行有丝分裂形成配子精细胞的过程。
(2)孢子体不育:可发生在花药造饱细胞增殖至花粉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
在有性繁殖过程中,由于生理上或遗传上的原因造成植物的雌性器官正常,雄性器官不正常,不能产生花粉或花粉败育而不能授粉的现象.
雄性不育 可分为 雄蕊退化 花粉败育 功能不全3种类型。
参考文献
- ↑ 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文字系统~,搜狐,2017-03-27
- ↑ 中国汉字文化,道出人生哲理,搜狐,2016-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