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雅述(王廷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中國明代哲學家王廷相的重要哲學著作。書分上、下兩篇,成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四月,同年十月由後學謝鎰刻印。

書中着重闡述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指出「元氣之上無物,故元氣為道之本」以及「有虛即有氣,有氣即有道」的論點。認為太極不是「理」,而是先於天地、無象無數的「混沌未判之氣」,指出程朱的「理為氣本」實是老莊思想的「改易面目立論耳」,主張宇宙萬物「變而不常」,認為所謂「道一而不變」是「莊老之餘緒」。批判了天人感應論,說讖緯迷信是「假託聖經以售邪誣之說」。書中還提出人的認識「必藉見聞思慮而知」,「物理不見不聞,雖聖哲亦不能索而知之」的思想,批評程朱理學將德性之知「以為大知」,是「不思甚矣」。主張「性生於氣」,批評了本然、氣質二性之說。

《雅述》和《慎言》一樣,向為明清學者所重視。黃宗羲、王夫之等著名思想家都受它較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號浚川,世稱浚川先生,河南儀封(今蘭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明朝文壇前七子之一。 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諡肅敏。王廷相幼年聰慧奇敏,好為文賦詩,且留心經史。《明史》稱他博學強記,精通經術、星曆、輿圖、樂律,河圖洛書,周邵程張之書,皆有論駁 。明孝宗時,與李夢陽、何景明等人,提倡古文,反對台閣體,時稱七子(前七子)。 明弘治八年(1495年)鄉試中舉,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進士及第,授庶吉士並被選入翰林院,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兵部給事中,後遭宦官劉瑾迫害被貶。正德十二年(1517年)升四川按察司提學僉事,發布《督學四川條約》,後任山東提學副使,繼續提倡文教,轉變士風,改革教育和科學制度,主張學者讀書當以經國濟世為務。教師應以身作則,正己安人。治學上重視由博反約、學行並舉,強調思想感情對學習的影響及新舊知識的正確處理,注重觀點和教育方法的更新。 在哲學兩大派別鬥爭中,王廷相總結哲學爭論的經驗教訓,對唯心主義的成熟形態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和中肯的批判,為以後唯物主義思想家的批判總結作了歷史準備,成為宋明和明清之際哲學史上承先啟後的理 ……

內容預覽

道體不可言無,生有有無,天地未判,元氣混涵,清虛無間,造化之元機也。有虛即有氣。虛不離氣,氣不離虛,無所始、無所終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極;不可以為象,故曰太虛。非曰陰陽之外有極有虛也。二氣感化,群象顯設,天地萬物所由以生也,非實體乎!是故即其象,可稱曰有;及其化,可稱曰無。而造化之元機,實未嘗泯。故曰,道體不可言無(生有有無)。 有形亦是氣,無形亦是氣,道寓其中矣。有形生氣也,無形元氣也。元氣無息,故道亦無息。是故無形者道之氐也;有形者道之顯也。 山澤水土,氣皆入乘之,造化之大宅也,故洪而育物。氣乘之無息,故育物而無息。生而循化者,造化之小物也,與日俱銷矣。氣不得久而乘之也,盡化其初,氣乃已。 天地之始,靜而無擾,故氣化行焉。化生之後,動而有匹,故種類相生 ……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