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雷利诺龙属

雷利诺龙属
图片来自zhklw

雷利诺龙属名:Leaellynasaura)又名利琳龙,是种小型薄板类恐龙,身长60到90公分,体重约10公斤,生存于早白垩纪阿尔比阶,化石发现于澳洲维多利亚州南端的恐龙湾。

目前已发现数个雷利诺龙的化石,包含两个完整的骨骸,两个破碎的头颅骨碎片。在1989年,这些化石首次被研究、叙述。模式种合作雷利诺龙L. amicagraphica),属名是以古生物学家托马斯·里奇(Thomas Rich)与帕特·里奇(Patricia Vickers-Rich)的女儿雷利诺·里奇(Leaellyn Rich)为名。种名则意为“朋友写作”,以感谢维多利亚博物馆、国家地理学会在澳洲古生物研究上的协助。

雷利诺龙曾多次被归类于不同分类位置,例如:棱齿龙类、原始禽龙类、或是原始颌齿类。雷利诺龙缺乏硬化肌腱,这点与进阶型鸟臀目恐龙不同。在鸟臀目恐龙里,雷利诺龙的尾巴/身体比例相当长,尾巴长度约是身体其他部分的三倍。雷利诺龙的尾椎数量,比大部分鸟臀目恐龙还多,除了某些鸭嘴龙类[1]

棱齿龙类是群相当基础的新鸟臀类恐龙。如同所有鸟脚类,雷利诺龙是植食性恐龙。雷利诺龙可能为群居动物,以苏铁蕨类、以及针叶树为食。

目录

极区恐龙

雷利诺龙是种南极区恐龙。在早白垩纪时,维多利亚州处于南极圈内,现在的南极圈气候非常寒冷,但白垩纪中期的气候较为温暖。这意味雷利诺龙的生存范围比现今爬行动物生存范围更往南。这可从南极洲发现的冰脊龙透露出更多讯息,可见恐龙能够存活在以往被认为不适合恐龙的气候环境之下。

根据纬度判断,该地区可能有数周或数月没有日出,雷利诺龙可能要在黑暗中生活长达数月之久。雷利诺龙有非常大的眼睛,它的脑部有大型视叶,它们已演化成习惯活动于黑暗、微弱光线环境中。雷利诺龙生存在极度低温的事实,让许多科学家认为雷利诺龙是种温血动物

但是,雷利诺龙的头颅骨可能属于未成年个体。如果真的是幼年个体,当它们长大时,头颅骨的眼睛比例可能会改变。

参考文献

  1. Herne, M. (2009). "Postcranial osteology of Leaellynasaura amicagraphica (Dinosauria; Ornithisch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southeastern Austra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9(3): 33A.存档副本 (PDF). [2010-07-0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