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雪 戎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霽雪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聯點出殘雪產生的背景;頷聯意境清朗,包育萬千,雪後天晴,煙雲盪盡,江天高朗明淨,江邊柳條輕盈而婀娜;頸聯轉筆蓄勢,目光由遠處轉向近處,範圍從整個江郊轉向韓舍人的檐前;尾聯緊扣住「殘雪」寫想象中之虛景。全詩意境闊遠,運筆自如,詩畫一境,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原文
戎昱〔唐代〕
風卷寒雲暮雪晴,江煙洗盡柳條輕。
檐前數片無人掃,又得書窗一夜明。
譯文
大風捲走寒冷的雲朵,昨晚雖然下了雪但今天天氣晴朗了。江邊的煙霧一掃而空,於是柳樹的枝條顯得更加輕盈。
(詩人目光所及處)屋檐下幾片空地的積雪沒有人打掃,雪光反照,書房窗戶一夜都是明亮的。
鑑賞
首句點出殘雪產生的背景。
「風卷寒雲」既是雪後天晴的徵兆,又是次句「江煙洗盡柳條輕」的基礎。大風捲走寒雲,也將江面上的雲煙霧氣一掃而空,又吹落了柳枝上的積雪,使柳枝輕擺。雪晴在天「暮」之時,為結句「一夜明」作了極好的鋪墊。
次句意境清朗,容量很大。雪後天晴,煙雲盪盡,江天高朗明淨,江邊柳條輕盈,隨風婀娜擺動。「洗」字,「輕」字,用得極為準確。原來江面上霰雪紛紛,白霧蒸騰;現在一下廓清,纖塵不染,仿佛洗過的一般。原來柳枝低垂,沒精打彩,不勝積雪之重壓;如今一旦卸下重負,感到特別輕鬆,顯得特別輕盈。如此一來,雪的世界當然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些殘餘的蹤跡了。這麼紛繁的意象,僅用了七個字,真是精煉至極。
三句轉筆蓄勢。目光由遠處轉向近處,範圍從整個江郊轉向韓舍人的檐前,景象從壯闊轉向細微。「數片」說明雪之殘存不多,故只得「一夜明」;「無人掃」突出環境之幽雅清靜,故能映雪夜讀。如此蓄足筆勢,結句的出現便如順水之舟了。結句「又得書窗一夜明」仍緊扣住「殘雪」寫想象中之虛景。說明雪還沒有融盡,檐前還保留一點潔白的殘雪,想象着它的反光映照在書窗上,顯得環境格外清幽,可以像晉代孫康那樣映雪夜讀。但可惜只得一夜享受,明天殘雪一化,雪的蹤跡全無,就不能再有這種享受了。表達對殘雪充滿無限喜悅留戀的心情。據《尚友錄》載:「晉孫康,京兆人。性敏好學,家貧無油,於冬月嘗映雪讀書。」此句暗用其事,還兼有讚美韓舍人刻苦好讀之意。如此用典,鹹淡自知,卻了無痕跡,真是進入了化境。
簡析
《霽雪》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首聯點出殘雪產生的背景;頷聯意境清朗,包育萬千,雪後天晴,煙雲盪盡,江天高朗明淨,江邊柳條輕盈而婀娜;頸聯轉筆蓄勢,目光由遠處轉向近處,範圍從整個江郊轉向韓舍人的檐前;尾聯緊扣住「殘雪」寫想象中之虛景。全詩意境闊遠,運筆自如,詩畫一境,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功力。
戎昱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今湖北江陵)人,郡望扶風(今屬陝西)。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大曆二年(767)秋回故鄉,在荊南節度使衛伯玉幕府中任從事。後流寓湖南,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建中三年(782)居長安,任侍御史。翌年貶為辰州刺史。後又任虔州刺史。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職,流寓桂州而終。中唐前期比較注重反映現實的詩人之一。名作《苦哉行》寫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羈旅遊宦、感傷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臘夜》較有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