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霍庆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霍庆有
霍庆有
原文名 Qingyou Huo
出生 1954年
中国天津
国籍 中国
职业 木版年画大师
知名作品 《百代寿星》
《奥运之门》
《盛世中国梦》

人物简介

霍庆有,艺名古一张,男,汉族,1954年出生于天津杨柳青[1]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2]代表性传承人。其父霍玉堂老先生是杨柳青年画"玉成号画庄"的创始人,霍庆有、霍庆顺、霍秀英兄妹几人自幼受家父亲传,掌握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全部制作工艺和技术,同为杨柳青年画世家的第六代传人。2007年霍庆有先生被文化部[3]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的称号。

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利用近三十年的时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如今的霍庆有先生已是中国文艺家协会[5]会员、中国天津政协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鄂南国际华人艺术家作品收藏展览馆名誉馆长、艺术开发委员会特约常委和天津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并参加过第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及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等各类大型艺术交流活动。

人物经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称号,由国家文化部审定授予,其人必须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保护、延续、发展中,起着超乎常人的重大作用,被形象地称为“文化遗产守护神”。然而,这位在业界贡献突出、享誉海内外的明星人物霍庆有,每天大部分时间还是从事着与年画有关的一点一滴,他曾说:“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子孙,别的咱不求,就踏实本分地干好自己该干的活儿。”

霍庆有的父亲霍玉堂老先生是杨柳青年画“玉成好画庄”[6]的创始人,霍庆有和兄妹们耳濡目染,并自幼受家父亲传。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继承父志,研习年画制作,并掌握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全部制作工艺和技术。据霍庆有介绍,在杨柳青年画鼎盛的时期,各个作坊里的画工大多数一辈子不过是专攻其中一两个步骤,几位画工合作才能完成一幅年画。由此可见,霍庆有能做到五项全能、样样精通,在近30年里付出了怎样的心血。

对于年画这个行当,他有着虔诚的信仰。自1982年正式挑起传承年画的重任以来,他从研究版样,改良工艺,到调配颜料,收集老画,常常废寝忘食,带病坚持。有一次,为了做好母版拼接,在河北山东等地找寻了一年,终于在山东找到了两位70岁高龄的打铁匠为母版加钉。年复一年,霍庆有创作、加工了上百幅年画版样,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大奖。他用画笔,使杨柳青年画苍白的面孔终于重现生命的红颜。同样,时间的画笔,也在他的身上留下了无数的病痛。然而,他仍旧为搜集、抢救年画奔走于世界各地。他把多年来收集、寻找到的百余种有价值的版样、老画等珍贵收藏全部悬挂家中,集中展示;还在家里布置了演示区,参观者可以参与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

霍庆有告诉记者,年画的创新不在于数量,而重在质量。正如他画店的名字一样,古一张──千古流传一张,指的就是质量上乘、内容好的年画可以流传千年,永不褪色。正因如此,他设计的上百幅年画版样,经典与新颖交叠,并独具时代特色,不仅延续“连年有余”的经典风格,还设计了纪念奥运会、世博会等反映和谐盛世的新版面。香港回归时,他创作了《百代寿星》;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他创作了《奥运之门》;2014年,他又创作了巨幅年画《盛世中国梦》。今年的全运会,霍庆有还参与了吉祥物津娃的创作,让年画以别样的形式让世人熟知、铭记。

“抢救”整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极少有人继续从事对年画的研究、创作,更谈不上发展,使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濒临失传。

改革开放以后,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但十年动乱毁灭性的破坏不知要经过多少年多少代的艰苦努力才能修复。经历过十年浩劫,亲眼目睹过杨柳青年画惨遭横暴的霍庆有先生,为了不让年画艺术失传,他开始拼命了。

抢救杨柳青年画的工作要先从学习开始。为了掌握勾、刻、刷、画、裱五大工序,霍庆有先生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就利用工余时间,在他家仅七平方米的小西厢房里,在一排"画门子"前,一站就是十七年。三年练勾线,五年练刻版,其余时间全部花在剧、画、裱上。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期的苦心钻研,使之终于掌握了杨柳青年画的全套制作工序和技术,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青年画画家。

为挖掘、搜集散落在民间的版样和有关资料,霍庆有先生更是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十七年间,他跑遍了杨柳青四邻八乡和天津郊县的十里八村,好话说过千百句,资金耗费十几万,终于收集寻找到百余种有价值的版样和老画。他还结合整理从民间收集的大量资料,潜心研究家父留下的作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创作出数百幅新作品,并填补了杨柳青年画佛学作品的空白,为继承、发展、弘扬杨柳青木版年画艺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现在霍庆有成了杨柳青年画的权威人物,中央美院[7]教授薄松年老先生得知了他权威性贡献后,非常高兴,多次到"王成号画庄"看霍庆有的画,看他收集整理的各种版样,称赞他为中国做了一件大事,鼓励他坚持做下去。

"文革"的洗劫,使原汁原味的杨柳青年画不复再现,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已经绝迹。但是,经过霍庆有十七年的心血点染,杨柳青年画苍白的面孔终于重现出生命的红颜,为了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浓厚的杨柳青古镇的味道,霍庆有把自己的家扩建成两套四合院,一年365天,他差不多每天都要在庭院里给人们演示画年画,贴年画。他把家院按照画室、展室、画廊设计布置,房间四壁、走廊两旁,到处挂满历朝历代各种风格流派的杨柳青年画,构筑起一篇立体的杨柳青年画艺术的编年史,被誉为天津唯一的杨柳青年画家庭博物馆。

弘扬与传承

在家庭展览的基础上,霍庆有先生自筹资金,购进特种木材,添置、自做各种工具,使杨柳青年画从资料设施、工艺技术到批量生产,都形成一定规模,使杨柳青古一张画店重现生机,谱写出杨柳青年画传统制作的新篇章,使纯真的民间艺术再吐芬芳。

霍庆有一直在努力,他相信家传的手艺做出来的年画,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和时间的打磨,每张年画里的一笔一划都凝聚着祖祖辈辈年画人的心血和匠心精神,这是再精密的机器也替代不了的。霍庆有成了名人,越来越多的年画爱好者投到他的门下学习技法。“有很多人来我这里学习,可是有的不是踏实地学手艺,只图一个名头;有的学得很认真,但真的没有天赋。”霍师傅焦急地说,“目前我有几个徒弟,各种技法都很熟练。但我还在等那个有天赋又踏实的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儿媳已走上了年画创作、传承的道路。目前,霍师傅收了四十余个学徒,最长的在这里学了七、八年,对年画勾线、画的步骤已经能熟练掌握,几位技术熟练的学徒,已经可以另立门户。但他希望更多的年青人加入,希望有愿意坐冷板凳、忍得了寂寞又有天赋的年青人将年画技艺真正传承下去。霍庆有说,自己会倾毕生之力,把杨柳青年画的技术精髓传承给后人。

成就与荣耀

有付出自然会得到回报。霍庆有先生多年来付出的巨大艰辛,不仅使杨柳青年画艺术重获新生,并且不断创新发展,“杨柳青年画有五大类:娃娃类、仕女类、民俗类、戏曲类和神像类。在我们这一代,填补了一个神学类的空白。”更重要的是他还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得业内人士好评及广大群众喜爱。

他的作品不仅遍及国内外,一些博物馆和各大寺院也都收藏了他的杨柳青年画作品。美国新西兰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国的画家和全国各地的美术爱好者都纷纷前来参观学习。国内外的新闻媒体、文化艺术及民间团体的记者、友人也自然成了他家的座上宾。美国、法国印度及港澳台等电视台也多次来采访报导了霍庆有和他杨柳青年画的制作工艺。不少国际友人还把他们国家印制的杨柳青年画的画册送给震庆有先生,他在里面又找到许多失传的画稿,更加丰富了作品的创作内容。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电视杂志开播后推出的第一个大年初一节目,就是霍庆有和他的"玉成号画庄"。中央电视台"直播中国"、天津及许多地方电视台的新闻及专题节目也把镜头对准"玉成号画庄"。中国日报外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8]

、文汇报、解放军报、中国石化报等国内各大报纸均有过大篇幅报导。沈阳日报整版以霍庆有"呕心沥血抢救杨柳青"为题详尽报导了他继承、发展杨柳青年画艺术的艰辛历程。

视频

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霍庆有:画笔点染 留住年味

参考文献

  1. 天津杨柳青新浪网
  2. 杨柳青木版年画 文旅天津网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政府网
  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5. 中国文艺家协会中国文艺家协会网
  6. 玉成好画庄天津玉成好画庄网
  7. 中央美院 中央美院官网
  8. 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