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思精舍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静思”是证严上人现出家相前自取的名字;“精舍”则是修行人清修的道场。静思精舍,是慈济功德会的发祥地,慈济人称之为“心灵故乡”,也是慈济世界的源头活水。
精舍也是常住众们修行的道场,秉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精神,俭朴踏实依律生活,节用资源,爱惜物命,樽擳开支以为慈善济施。这种“自力更生”的精神,如莲花连蒂并生,开展至全球的慈济人皆奉为圭臬。
源起
佛教慈济功德会于1966年成立,初期借用普明寺为会所,1968年建造静思精舍,当时由证严法师的俗家母亲买了土地并出资20万元,证严法师协同弟子共同建造而成,采用唐式建筑风格,最早只有大殿及旁边加盖的知客室,大殿内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静思精舍屋顶本为日本黑瓦所铺,因花莲多台风、地震,早先的屋瓦多已破损,1970年证严法师的师父—印顺导师出资10万元做补屋瓦使用,证严法师决定用水泥砌,以防止天灾带来的损害,并亲自与工人一同施工、调整屋脊的斜度。
自始弟子们奉守“自力更生”的清规耕读苦修,更谨遵印顺长老“为佛教、为众生”的慈悲精神广行善道,以建立安乐祥和的社会,缔造清新洁净的人间净土为努力目标。
今日之精舍
如今,慈济志业对世人的奉献广受各界所肯定,证严上人的大爱精神更感召全球十方善士。而常住弟子一直是追随上人推动慈济志业的坚实后盾,静思精舍更像是苦海中普度众生的慈航!
“静观一日事,思行万世善”。静思常住安处精舍、力行慈济的实践精神,是人间佛教的真实写照。由此令人深信,人人具有佛性,只要心念静寂清澄,必能洗涤尘事垢染,体悟自我本性;只要持志奉行善道,必能无所求地付出,生生世世利乐有情众生。
环保生活
静思精舍是慈济精神的摇篮,常住二众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小细节见大智慧,恒与与天地共生息。
化腐朽为神奇
天地之间的万物是共生共成长的!精舍的菜园不喷洒农药,以天然养分滋养菜苗。例如:堆肥就是最好的有机肥料;而豌豆苗的茎叶可食,摘取掉的根可回归大地,营养农作物。每天拣菜剩馀的果皮菜叶经“发酵机”处理后,可制成有机肥再供给土壤营养;资源取之于大地,亦回归于大地,并以珍惜自然资源、净化土地为出发点,力行垃圾四大分类:
- 【第一类】可堆肥:果皮、树叶、残食、菜叶等。
- 【第二类】不可回收:可燃、卫生纸、布屑、木材等。
- 【第三类】不可回收:玻璃瓶、保丽龙、塑胶袋、尼龙绳等。
- 【第四类】可回收:纸张、宝特瓶、养乐多瓶、鲜奶塑胶瓶、铁罐、铝罐等。
废物再利用
精舍早期煮食用的柴火,捡拾自山中的木块、木材行的废料、油行的花生壳、米店的糟糠等;除了来自废纸场、木材行的废料、建筑工地的旧板模,还有环保志工回收的废弃木箱等原本要被丢弃的“垃圾”。
老祖先的智慧将每样植物的特性、功用发挥到极致,则是精舍的环保信条。譬如:柚子皮除了堆肥,晒干后还可当蚊香用,多奇妙啊!体贴大地的心─落实“惜福爱物”的观念,碗中的一粒米、一叶菜、一滴油自然不可浪费!用餐完毕,倒些热水于盘中,轻夹一片菜叶将盘子抹净,再倒入碗中温温喝下;这举动除有分不忍油渍污染大地之母的体贴,亦方便洗碗的人。
缝缝补补
随著节奏的踩踏,老旧的缝纫机孜孜地运转著,常住众们身著的粗布衲衣全来自衣坊菩萨们的巧手慧心。他们运用多年的经验,不需打纸版即可裁剪出合身的布片;回收的布料经由他们手中,展现出的是一件件大方实用的衣衫。
而选择污染较少的肥皂洗衣服,可降低化学品的使用率;人人用手洗衣服,少用脱水机,直接在阳光下晾干,既可消毒又节省能源。
清凉风
除了电脑器材等相关仪器,必须靠冷气来维持一定室温;在精舍,若天气实在闷热,也仅是开电风扇,来驱走褥暑。
而空间的多功能运用,则可减少家俱的添置和空间的浪费,如电视架又可作为储藏箱,床下、柜子有储物箱的设计等等。精舍大大小小的木制品大多出自木工专长的老志工之手,举凡斋堂的餐桌、上人书房的书架、寮房的衣橱、办公室同仁的抽屉、小柜子…甚至附近小学丢弃的椅子,经过他修补上漆后,也一张张如复活般地恢复良能,还可以接受客制喔!
本会各组办公室所用的纸多采用再生纸,可减少许多树木被砍伐制纸的命运。办公纸张、影印纸皆需正反面使用。另外,文书用具以可多次重复使用为原则,例如:多用回纹针少用钉书机;除非外寄邮件,必须用新信封较为礼貌,否则信封必用到破损方才舍弃。 巧心构思瓶瓶罐罐还可做什么?于是在小径转折处、窗台上、办公桌一隅,翠绿盎然的嫣姿绰影也就随处可见,真正落实了美化生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