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点源污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非点源污染是生态学一个名词术语。

现代汉字是指楷化后的汉字[1]正楷字形,包括繁体字和简体字。现代汉字即从甲骨文、金文[2]、籀文、篆书,至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演变而来。汉字为汉民族先民发明创制并作改进,是维系汉族各方言区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存最早可识的汉字是约公元前1300年殷商的甲骨文和稍后的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和隶书, 至汉魏隶书盛行,到了汉末隶书楷化为正楷,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至今通行。

名词解释

非点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溶解的以及固体的污染物从非特定的地点,在降水(或融雪)冲刷作用下,通过径流过程而汇入受纳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和海湾等)并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或其他形式的污染。相对点源污染而言,非点源污染主要由地表的土壤泥沙颗粒、氮磷等营养物质、农药等有害物质、秸秆农膜等固体废弃物、畜禽养殖粪便污水、水产养殖饵料药物、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各种大气颗粒物沉降等,通过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农田排水等形式进入水体环境所造成,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潜伏性、累积性和模糊性等特点,因此不易监测、难以量化,研究和防控的难度大。

非点源污染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指各种没有固定排污口的环境污染,狭义通常限定于水环境的非点源污染,即与降水过程伴随产生的地表径流污染。

降雨径流形成过程,即累积在流域地表的污染物受到降水的冲刷作用,随着径流的形成和泥沙的输移在陆地坡面产生污染负荷,并随径流与泥沙的输移在流域内增加和衰减,最终到达河道。

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过程,即非点源污染物在河道内的迁移转化过程。

坡面径流是坡面土壤泥沙流失的动力和载体,径流在坡面的冲刷过程实际上就是径流与坡面土壤颗粒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径流首先携带土壤细颗粒,侵蚀泥沙中细颗粒特别是粘粒的含量明显增加,这导致了泥沙粘粒的富集。由于土壤养分多与土壤细颗粒结合,泥沙粘粒的富集导致了养分的富集。土壤与径流的相互作用结果加剧了土壤养分或随径流或随泥沙流失,其表现形式为:溶解于径流中的可溶性养分随径流液流失;吸附和结合于泥沙颗粒表面的养分,随着悬浮颗粒物进入水体,同时悬浮物在水中也会释放出一些溶解态污染物。土壤与径流的作用、土壤养分与径流-泥沙的相互转换使土壤养分流失这一问题更为复杂化。

参考文献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字,搜狐,2022-03-30
  2. 华夏古汉字《金文》,搜狐,2022-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