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颐和园

增加 662 位元組, 5 年前
無編輯摘要
[[File:颐和园1.jpg|缩略图|颐和园:[[清朝]]的皇家行宫和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0公顷(合4400亩)。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行宫和大型皇家[[园林]],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西北,占地290公顷(合4400亩)。颐和园修建于清朝[[乾隆帝|乾隆]]年间(原名清漪园)、重建于[[光绪]]年间,曾属于清朝北京西郊[[三山五园]]之一。颐和园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是[[中国园林]]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r|中国古代建筑史|古今北京}}1998年,颐和园被评为[[世界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在瓮山前建[[圆静寺]],后来却荒废了。此后瓮山周围的园林逐渐增多。[[明武宗]]在湖滨修建行宫,称“好山园”,为皇室园林,并将“瓮山”之名改回为“金山”,瓮山泊改名“[[金海]]”。[[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乐。[[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曾将好山园据为己有。[[清代]]初期,瓮山成为宫廷养马的草料场,有罪[[宦官|太监]]被发配至此铡草。{{r|北京园林史话|page=103}}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则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为[[燕山]]余脉,山下有湖,称[[七里澧]]、[[大泊湖]]、[[瓮山泊]]、[[杭州西湖|西湖]]。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多,大量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与日俱增,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小的[[万泉河 (北京)|万泉河]]水系外,多来自[[玉泉山]]发源、流入西湖之水,而这也是明代以来[[通惠河]]的水源,如果大量截流玉泉山水,将威胁到北京至[[通州]]一段的[[通惠河]]水位,直接影响到漕运。
[[File:颐和园2.jpg|缩略图|颐和园里的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
乾隆十五年(1750年),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孝圣宪皇后|孝圣宪皇后]])的60大寿,[[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为借口下令拓挖西湖,拦截[[西山]]、玉泉山、[[寿安山]]来水,并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以此三湖作为蓄水库,保证宫廷园林用水,并为周围农田提供灌溉用水。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土方堆筑于湖北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漪园建成,耗银480馀万两。{{r|中国古典园林史|page=411}}
128,4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