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题沈君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题沈君琴》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的诗

《沈君琴》宋朝诗人苏轼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题沈君琴

创作年代;宋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作者;苏轼

作品原文

《题沈君琴》[1]

武昌主簿吴亮君采,携其友人沈君十二琴之说,与高斋先生之铭、空洞之文、太平之颂以示予。予不识沈君,而读其书,乃得其义趣,如见其人,如闻其十二琴之声。

予昔从高斋先生游,尝见其宝一琴,无铭无识,不知其何代物也。请以告二子,使从先生求观之此十二琴者,待其琴而后和。元丰六年闰八月。(序)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注释译文

主簿是古代官名,是各级主官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

作品鉴赏

苏轼并不象他自谦的那样"素不解弹",而是对于古琴有着很深的感情和造诣。这可以从他一生所作众多听琴、弹琴、论琴的诗文中得知。他的审美趣味,应该是比较传统的。这首诗讲了一个弹琴的道理:一支乐曲的产生单靠琴不行,单靠指头也不行,还要靠人的思想感情和技术的熟练。琴不难掌握,指头人人有,但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和弹琴技术的差异很大,演奏出来的乐曲是否悦耳可就大不一样了。诗里用了两个提问,让读者去思考。其实这是一个复杂的美学问题:产生艺术美的主客观关系。

该诗哲理性很强,富有禅机。佛教视有为无,视生为灭,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减,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要以"谐无声之乐,以自得为和"、"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通过内心的感受而自得、反悟禅道。《题沈君琴》否定了琴、指两者和音乐之声的关系,其思想和《楞言经》"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两圆离,是则常真实"相通。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2]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轼的诗现存约两千七百余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3]

视频

《百家讲坛》 苏轼(一)人见人爱苏东坡

苏轼趣味介绍

参考资料

  1. [1] 诗词文句网
  2. 苏轼简介 古诗文网
  3. 苏轼生平简介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