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相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食相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1]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2],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词解释
食相是日食或月食时,月球阴影与太阳或地球阴影与月球的不同位置关系,也指不同位置发生的时刻。
日全食食相
日全食发生时,根据月球圆面同太阳圆面的位置关系,可分成五种食相:
1.初亏。月球比太阳的视运动走得快。日食时月球追上太阳。月球东边缘刚刚同太阳西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初亏,是第一次“外切”,是日食的开始;
2.食既。初亏后大约一小时,月球的东边缘和太阳的东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做食既,是日全食的开始,这时月球把整个太阳都遮住了;
3.食甚。是太阳被食最深的时刻,月球中心移到同太阳中心最近;
4.生光。月球西边缘和太阳西边缘相“内切”的时刻叫生光,是日全食的结束;从食既到生光一般只有二三分钟,最长不超过七分半钟;
5.复圆。生光后大约一小时,月球西边缘和太阳东边缘相“接触”时叫做复圆,从这时起月球完全“脱离”太阳,日食结束。
月全食食相
月全食的过程分为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复圆五个阶段。
1、初亏:月球刚接触地球本影,标志月食开始。
2、食既: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的西边缘内切,月球刚好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内。
3、食甚:月球的中心与地球本影的中心最近。
4、生光:月球东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内切,这时全食阶段结束。
5、复圆:月球的西边缘与地球本影东边缘相外切,这时月食全过程结束。
日月偏食食相
日月偏食时有三个食相:初亏,食甚,复圆。
礼仪术语
相由心生。食相不是一个人天生的相貌,而是在后天漫长的饮食生活中一顿一顿地逐渐培育出来的。口味可改,胃口能移,食相一旦养成,改也难。
食相指的是一个人在进食时的神态和动作,不完全集中在口部和面部,而是全身的,多媒体的。一般相信,吃喝拉撒、饮食男女,皆个人之私密也,只要不犯法,采取哪一种“姿势”,呈现出什么样的“相”,可能会危害健康,但通常都不会危害到社会。比方说,一个人在洗澡的时候是喜欢先洗屁股后洗头,跟这个人在饭桌上先食鸡头再吃屁股的习惯在私密性层面是享有同等地位的。是故,名流们都不愿意被人拍摄到他们的食相,不过吃喝在作为社会活动时又常常得在公众场合进行,食相也因而变成了一件展览品,一件不得已而公之于众的、具有极大想象空间的隐私。
鉴于食相的私密性,观看一个人进食其实是一件既兴奋又娱乐的事,还带着点犯罪感。社会也一向有借共饭来增加了解、促进交流之风俗。于是同桌吃饭也就具有了表演的性质,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会学意义。
性质和趣闻
食相和大部分的礼仪一样,都具有禁忌的性质,说穿了,无非就是要我们尽量克制各自的动物本能,成为一个合乎社会规范的文明人。然而,饮食和性,正是人类最难以克服的两种头号动物性冲动。从《礼记》开始的种种食相禁忌,基本上都是反自然的。例如,中外的食相禁忌皆无一例外地反对以犁庭扫穴和狼吞虎咽的风格进食,这一条显然是针对我们的先人而来。
食相是多媒体的,不雅的食相,还包括一些不该在餐桌上发出的声音。尽管进食过程中所发出的声音也来自于空气的振动,但是这种声音被公认为不雅和非礼。与反对狼吞虎咽相比,禁止在吃饭时发出非礼之声还是有些道理的,属于“远古的回声”。在那些比旧社会还旧的社会里,食物总是短缺的,肚子总是饿着的,一旦得到了吃的,除了尽快把它吃掉,还得在进食的时候把音量收细,以免招引来抢掠者。新版《国家女排管理细则》首次触及食相:第13条:“文明进餐,吃有吃相。”
引申义
食相,又做“吃相”,有的时候并不仅是指进食的样子,而是指做事的漂亮与否,姿态和“姿势”的丑陋与否。做人做事可以做得合理合法,但是也可以做得“吃相”难看,例如,13年前聂卫平与藤泽秀行对局时以“一个老北大荒知青的顽强”所放出的那一个制胜的棋招,至今仍有人为其“吃相”的难看而感到难过。
参考文献
- ↑ 中国专门创制文字的民族:千人从辽东迁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
- ↑ 见证殷商历史 走进中国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